为什么说柴荣不死无法改变后世的进程, 最多改变赵匡胤兄弟的命运

民间传奇人物2024-07-24 00:25:10  168

柴荣后周的第二位皇帝,他本姓柴,但因为他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养子,后来改姓了郭,也叫郭荣。但后世习惯称之为柴荣。柴荣是一个很有志向的皇帝,他曾经说过,假如上天能让我在位三十年,我将十年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

柴荣驾崩时年仅三十九岁,在位六年,后世觉得非常可惜。因为柴荣在驾崩的前夕,御驾亲征被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取得了42天收复三州三关的辉煌战绩。大家都认为如果他不突然驾崩的话,后周可以收回燕云十六州,柴荣可以完成他许下的誓言。那事实真的如此吗?

柴荣

现在我们用现存的史料来推演一遍,如果柴荣不突然驾崩,他三十年平定天下并国富民强的计划有没有可能实现。柴荣954年即皇帝位,然后就开始了平定天下的步伐;955年周军进攻后蜀,直到十一月才拿下秦、成、阶、凤四个州

然后柴荣攻打南唐,一共攻打了三次花时两年半,拿下了长江以北的所有领土,甚至把南唐皇帝李璟打得不敢再以皇帝自居,改称江南国主。958年3月柴荣停止攻打南唐,班师回朝。为什么不打了?959年4月,柴荣亲率大军北上攻打契丹

因为很多人认为,柴荣不打南唐改打契丹是因为,南唐的威胁性不在了,因此可以放手攻打契丹。一旦收回燕云十六州,便可以趁势南下,一鼓作气扫平南方统一全国。但柴荣在对攻打南唐结束后,对南唐的使者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

柴荣登基时的版图

黄圈为柴荣攻下的地方

“吾与汝国大义已定,保无他虞。然人生难期,至于后世则不可知。归语汝主,可及吾时完城廊、缮甲兵,据守要害,为子孙计”意思是我和你们打到现在,决定停手不打了。但是我死之后,我的继承者会不会继续打你们,我就不知道了

回去告诉你们国主,为了子孙后代赶快修建坚固的城池,训练精锐的战士。这段话至少说明两点,第一柴荣攻打南唐的目的是和南唐划江而治,并不是要灭了南唐;第二,柴荣给了南唐承诺,死之前不会在打他们。甚至还让南唐修建城池,操练军队,并没有像宋朝一样要求南唐纳土归降

可见柴荣虽然许下了三十年平定天下的志向,但他从对南唐的态度来看,统一全国就未必能实现。那柴荣有没有可能收回燕云十六州呢?要想统一天下,燕云十六州也是必须收回的,小编认为很悬;俗话说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打仗就是打的经济,柴荣当时并没有支撑他打下燕云十六州的经济

燕云十六州

柴荣御驾亲征

《资治通鉴·后周纪》记载柴荣继位时“府库蓄积,四方贡献,赡军之外,鲜有盈余”,就是说后周的钱都用来养军队了,没有什么剩余。而柴荣继位又年年征战,财政紧张。后周虽然打下了南唐的江北地区,这里曾经很富庶,但因为柴荣的攻打,战火对那里的破坏很严重

就连繁荣的扬州城,也因为柴荣的攻打,南唐选择将百姓牵走并放火焚城,到柴荣手里时,扬州只是座破败不堪的空城。楚州之战柴荣打得也很困难,赢了之后为了发泄愤怒,柴荣曾下令屠城,好在赵匡胤及时劝谏,虽然没有屠城,但这座城也无法给柴荣提供经济

根据这些记载我们不难发现,没有经济支撑柴荣发动对辽的长久战争。所以柴荣才会力争在短时间内攻下燕云十六州,一旦时间拖久了,辽国的援兵一到,和他陷入拉锯战,那后周军队必败无疑,因为契丹自从耶律德光死后,到柴荣时已经休养生息十多年了

辽国

赵匡胤

无论是国力还是军队质量,在这十多年里契丹都上升了一个台阶,在北宋第一次攻打北汉时,辽国一口气了拿出了20万石粮草支援北汉。比300年后南宋援助蒙古攻打金国时,拿出的粮草还要多10万石,要知道南宋在封建王朝中是很有钱的,但都没有契丹拿得多

可见契丹人经历这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后,非常富裕,不是后周的经济能比的。说完经济我们再来说军事,柴荣手中有两支军队,分别是侍卫司和殿前司一共12万人,其中骑兵2万。契丹这边辽史这样记载,从辽太宗耶律德光开始,辽国认为国之重敌在南方,于是将重兵都囤积在燕云地区

“不待发州、县、部族,十万骑兵已立具矣”也就是说契丹不发动北方的州、县和部族,只是在幽云十六州就有十万常备军。再加上各州、县、部族,全辽大概二十万兵。双方的军队就是二十万比十二万;这种情况下柴荣能取胜吗?

影视剧中的契丹骑兵

古代收集粮草

很难,因为契丹的二十万军队都是骑兵,柴荣除了两万骑兵全是步兵,如果柴荣是守城一方,胜率是很大的,但他不是。其次五代十国的军队不像其他王朝,他们每打完一仗都要上面发赏赐,颇有雇佣兵的感觉;这意味着五代十国的军队不会像其他王朝那么拼命

因为如此注重钱财的他们知道,再多钱也要有命去花。通过后周的军事表现就能证明,即使攻打一个南唐寿州,就打了一年多,要不是守将刘仁瞻病危寿州未必打的下来,楚州也让柴荣吃了很多苦头,不然以柴荣的性格不会轻易下令屠城

从后梁开始,中原的军队就是这样,即使柴荣这样的雄主也无可奈何。打南唐都这样,何况城宽一丈五,高三丈的幽州。要知道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率军三十万,都没有打下幽州,拿到幽州后辽国经营精心经营了十多年,光燕云地区就布置骑兵十万,这种情况下柴荣其他州好打,但幽州闪击战是打不下来的

幽州遗址

后周北汉和辽国

在柴荣北伐的同时,辽穆宗也亲率主力去会柴荣,这是柴荣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前面说过因为经济原因,柴荣希望速战速决,一旦和辽国主力对上就麻烦了。结果是两个皇帝没有遇到,在辽穆宗到达幽州时,柴荣已经因为生病班师回朝了,同年驾崩

这里有一个细节,辽穆宗出征前派了使者去附属国北汉,目的是商讨辽军过北汉劫后周粮道的事情。后周的粮食是从开封运往前线的,辽军一旦劫了粮道,前线的后周军没吃的了,难以发挥实力打仗。所以柴荣在那种情况下,是无法打下幽州的

历史证明不拿下北汉是无法打下幽州的,因为北汉这个辽国附属摆在那里,你不打他他随时背后偷袭或者断你粮道。那如果柴荣先打北汉后打幽州呢?高平之战后周试过了,要不是赵匡胤等武将护着,柴荣可能死在那里,李从珂和赵匡胤也都没打下北汉

赵光义

高平之战

事实证明必须先统一南方,将中原、江南、巴蜀等地的财富都聚拢来,然后对北汉都城太原实行围而不打的策略,耗得北汉开城投降,赵光义就是这样收复北汉的,因为直接打太难了。当然赵光义能拿下北汉,也是靠的赵匡胤的布局,收复南方的时候重点保护各国财产

这也是为什么赵匡胤在平定南汉时,不杀南汉的皇帝,坚持杀那个一把火把南汉国库烧了的龚橙枢,并在后蜀灭亡时,将所有财富水陆两路运往开封。最后幽云十六州,我们最后分析一下十年养百姓和十年致太平,柴荣针对这两点做了什么呢?集权

柴荣已经深刻的认识到了,五代之乱是藩镇割据引发的,所以必须集权。他频繁调换各地节度使,并用文臣掌管地方,然后通过“一裁一选”的对削弱军权,对地方实行军政分离。柴荣说国库紧张,大家一起裁军吧,皇帝带头裁自己的军队,藩镇也不好说什么只能跟着裁

高平之战

然后柴荣亲自去各地检阅军队,把里面特别精壮的士兵选入自己的禁军,从而使得地方军弱化。其实和宋朝的兵样是一回事,无非就是打压地方集权中央。宋朝和后周这样干,并不是柴荣或者赵匡胤的个人意志,而是五代乱局逼迫他们不得不想方设法削弱地方

很多人认为宋朝是一个军队特别拉胯的时代,但这恰恰是宋朝之所以是宋朝,而不是五代之后的第六代的原因,为了扭转地方强而朝廷弱的局面,有些事必须有人去做,赵匡胤兄弟是在继续贯彻柴荣的理念;不可否认柴荣是一个很有能力的雄主,但通过分析我们不难看出

即使柴荣没有在亲征契丹的时候死去,也无法收回燕云十六州。自然无法三十年海内一统且国富民强。他活着也不会改变后世的进程,因为赵匡胤兄弟做的就是他想做的事。柴荣不早亡只能改变赵匡胤兄弟的命运,这俩肯定是做不成皇帝了。而后世也大概率会因为柴荣的集权,走上和宋朝一样的路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964990.html
0
最新回复(16)
  • 甜心瑶姚妹2024-07-27 00:42
    引用16
    北汉的确不会出兵,没有实力,但柴荣面对的情况是,契丹的一支部队绕道北汉去袭击柴荣的后方,意图是切断柴荣的粮道,再前后包抄。我们知道这个是有上帝视角,柴荣不知道他即将陷入两面受困的处境,虽然其他州是投降了柴荣,但如同我早上说的,后周即将兵临幽州时,契丹的主力就动起来了,就在南下,谁胜谁败真不好说。赵二如果走柴荣的老路,也会遇到同样的情况,赵二的军事能力还不如柴荣,下场应该更糟。赵二先打太原,保证后方的安全是对的,错就错在师劳兵疲的情况下,不做修整就攻打契丹,而且那时候的军队打了仗是要赏赐的,赵二也不给,导致军心不稳。应该打了北汉后南下修整,该赏的赏,再找个机会打契丹一个措手不及
  • 异次元评游戏2024-07-26 22:01
    引用15
    赵光义雍熙北伐的想法跟你英雄所见略同,一样的主少国疑,以为大宋天兵已到,幽州百姓箪食壶浆开城喜迎王师,总之觉得是优势在我,结果惨败而归。人是主少,但国并没有怎么疑
  • 叱咤月育2024-07-26 20:38
    引用14
    后周世宗,不是北周。打错字。
  • 科技知一得三2024-07-26 19:58
    引用13
    假如天命注定柴荣天不假年,那么即使没有赵匡胤也会出现“李匡胤”“王匡胤”。主少国疑,权臣辅政,必定会有其他势力趁机做大,假如当时没把李重进边缘化,极有可能会是李重进做大。但是,柴荣,是唯一。在五代那个人吃人的年代,只有柴荣,真正做到了爱民如子。五代第一明君,无论是治国治军,战术战略,人品德行,可以说没有任何污点。但是,可能正因为,太过于完美,上天只给了他六年的时间,他却做到了别的皇帝六十年也不一定能做到的事。没有柴荣,没有柴荣打下的基础,可能后面没有北宋,而是“六代十二国”“七代十四国”。。甚至更久更久。北周世宗柴荣,北周武帝宇文邕,这两位是最让人意难平的帝王。
  • 愚记2024-07-26 19:23
    引用12
    这是契丹唯二的求援其中一次,另外一次是金灭辽,辽求援南宋。是当时北汉没出兵,说真的,也没实力出兵,高平一战,北汉精锐全军覆没,只逃回刘崇一人。当时距离高平一战,尚不足六年,当时北汉自保都要依靠契丹。而且当时柴荣刀不血刃四十二天收复十六州中的三关三州,契丹军全部撤退,只剩下契丹汉军汉将镇守,所以全部投降。包括赵二那次高粱河之战,面临的几乎是同样的情形,幽州城内只剩下了南京留守韩德让。但是,赵二的失败在先攻北汉后打燕云。北汉的河东太原城是孤城,刚刚出师的宋军,斗志正盛,假如先攻幽州,一鼓作气收复燕云不是不可能。但是,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太原城的身上,一座孤城,长期的消耗,虽然胜了,但是师劳兵疲,赵二却执意再去打幽州,以至于高粱河之败。假如我们把顺序颠倒下,按照柴荣的进攻顺序,出师先打燕云,最可能出现的两个情况,1收复燕云,然后再取太原。已经败了的契丹,绝对不会再支援北汉,北汉必降。2跟契丹打个平手。
  • 铭铭评娱乐2024-07-26 14:27
    引用11
    所以柴荣不死就怎么怎么样,也是在虚构历史,意淫历史,况且柴荣不死,也未必如他们所想
  • 中野说动漫2024-07-26 14:25
    引用10
    别在这偷换概念,暴露你投降主义的内心。我全程不是在说幽云不打了,而且在当时打不赢,因为国力差距,后周光是南唐就打了那么久,契丹更甚。而应该先易后难,缩小和契丹的差距,再行北伐之事,跟你这个满口投降的人,完全是两回事
  • 青少年评汽车2024-07-26 14:21
    引用9
    燕云十六州的其他地方,新旧五代史的确说的是,柴荣北上契丹有放弃的动作。但柴荣即将兵临幽州,契丹的军队就行动了,正如你所说,幽州是契丹的南京,是他们经营的成果,而拥有幽州是契丹的既定国策。耶律阿保机说过“吾欲图幽州,令汉儿把捉,更不复侵入汉界”意思就是其他的州,可以放弃。但幽州不行,这是他们随时战略扩张进入汉界的跳板,一旦丢了就麻烦了,而战略收缩的时候,也不能放弃幽州,其他的州可以。
  • 水云评趣事2024-07-26 14:09
    引用8
    但我在原文中提到了,史料记载柴荣在燕云的时候,辽军主力南下的同时,还向北汉派出了军队和使者,打算从北汉境内迂回攻打柴荣的后方,特别是要截断柴荣从开封通往前线的粮道,来个前后包抄。而且北汉在太行天险,对后周是居高临下。至于你说的后面,赵二在灭北汉的时候就是这样操作,对契丹援军实行围点打援,对北汉太原围而不打,迫使北汉投降,自己走出太原。
  • 江湖德赛先生2024-07-26 14:01
    引用7
    柴荣的时候不是辽国主少国疑,太后主政,你说的时候出现在宋太宗在位后期,你时间线都搞错了还在这大言不惭,最起码先去了解清楚,双方皇帝是谁再说吧
  • 阿默仔说体育2024-07-25 18:34
    引用6
    历史能改变,还能叫历史?
  • 嘉荣在旅行2024-07-25 08:20
    引用5
    按照你分析抗美援朝不用打了,解放战争不用打了,抗战也不用了,因为根本打不赢
  • 爱物微玩2024-07-25 04:13
    引用4
    而且小编最忽视的一个事!就是当时的幽州,已经被契丹放弃了,是一座孤城。新旧五代史都有提到,当时契丹不止放弃了幽州,甚至做好了逃跑的准备。他们要拱卫的不是“南京”幽州(当时幽州是他们的南院都城,契丹叫南京),而是上京,那里才是他们的核心,北院的都城。
  • 老去仍是岁月2024-07-25 04:06
    引用3
    攻燕云既震慑契丹又锁住东北防线,还不用担心北汉出兵,因为当初连北汉的爹契丹皇帝都准备跑路,更别提儿子了。只要收复燕云,凭借太行天险也就堵死了契丹东北进兵的可能。再打北汉,契丹想救援,直剩下了从太原西北援救,到时候想围点打援还是想合而歼之那就看自己心意了。契丹军到后,有两个选择,第一个,我就围着太原,在西北设伏,此为围点打援。我觉得按照柴荣比较刚强的性格,大概率会选择这个。但是,不排除他学会他的养父郭威的杀手锏,把契丹军直接放进太原城,再围而不打。一群汉兵汉将进来一堆作威作福的契丹兵大爷,不用打,围上一段时间,必定内讧,必有汉兵汉将杀了契丹人出来投降。
  • 科技的小涵涵2024-07-25 02:46
    引用2
    你是假装无视辽国主少国疑,太后把持朝政,人心不稳的事实啊?辽国内部权利争斗不止,如果柴荣不死,辽国能顾得过来幽云十六州?
  • 家有两猪?.2024-07-24 21:11
    引用1
    认可你的判断,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