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南京第一法庭上,大汉奸陈公博的情人莫国康在接受审判时留下了一张罕见的老照片,镜头中,莫国康容貌出众,身材娇小,堪称一个美人胚子,一身天蓝色旗袍将她的身材勾勒得凹凸有致。
大汉奸陈公博的情人莫国康在南京第一法庭接受审判时
莫国康出生在广东番禺一个书香门第之家,从小不仅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还受到了非常良好的教育,然而世事无常,造化弄人,在其年岁稍长之时,父亲却因病离世,这就导致莫国康失去了父亲,也使得这个家庭失去了主心骨。
不久后,母亲含泪改嫁他人,莫国康便只能够带着弟弟寄居于亲戚的家中,过着寄人于篱下的生活和日子。
与此同时,生活的苦难和艰辛不仅让莫国康养成了独立处理事情的习惯,也让她逐渐意识到只有通过努力才能够改变现状,让她有一个好的未来和生活,为此,她将所有精力都运用在学习上,凭借着下苦功夫,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北大文学院学习。
后续,从北大文学院毕业之后,莫国康并没有停止学习的脚步,而是去往奥地利留学,深造。
在奥地利留学的那段日子里,莫国康既勤奋,又刻苦,最终以优异的成绩顺利从就读的奥利地院校毕业,毕业之后的她选择回到中国,给几家报刊撰稿写文。
莫国康的文笔流畅,思路新奇,极富感染力,因此她很快便在报刊业站稳了脚跟,与此同时,归国后不久的莫国康引起了一个人对她的注意,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与莫国康曾有过师生关系的陈公博。
陈公博早年间曾在北大就职过,而莫国康曾做过他的学生,两个人之间有过一些交际和联系,当时,陈公博已经投靠了汪伪政权,成为了伪上海市长,当他听闻莫国康归国投身报刊业后,便对其伸出了橄榄枝,邀请莫国康到他这里来工作。
而莫国康明知道陈公博是一个大汉奸,在汪伪政府里身居要职,她却不顾及骂名,义无反顾地来到陈公博的身边来工作,成为了陈公博的政治部机要秘书。
莫国康来到陈公博的身边后,陈公博便对其展开了追求,而莫国康明知道陈公博是一个有妇之夫,仍旧与其进行交往,并最终成为了陈公博的情人,住进了陈公博的花园洋房之中。
莫国康的身份发生转变后,她的心性也跟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先前的她是一个很善良,并且从不欺凌他人的一个人,但是自从她成为了陈公博的情人,以及政治部机要秘书,她便做尽了不少坏事和恶事,她不仅在陈公博的指挥和授意之下,残害了不少爱国志士和抗日斗士,还依仗着自己政治部机要秘书的身份大肆敛财,私贩鸦片,从中渔利,彻底彻底地“黑化”,沦为了一个不扯不扣的“女汉奸”。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战败,作为汪伪政权核心成员的陈公博一下子便慌了起来,他深知自己罪大恶极,难逃惩罚,便带着莫国康等人乘坐飞机秘密逃往日本京都。
但是,陈公博与莫国康二人仅仅只是在日本京都躲藏了不到两个月,便被日本政府遣返回国,1945年10月3日,在国民党当局军警的押解之下,陈公博与情人莫国康双双被关进了监牢之中,等待他们的将是对他们的最终审判。
当时,被关押在苏州监狱的陈公博为了活命,挥笔写下了一万字的自表书,来为自己的罪行做辩解,但是即便他如何为自己辩解,他最终还是被以叛国罪判处了死刑,并在随后的6月3日被执行枪决。
与此同时,就在陈公博被执行枪决之时,他的情人莫国康也迎来了南京第一法庭对其的公开审判。
当时,莫国康穿着一身旗袍,脚上穿着一双黑鞋,面色憔悴,在国民党军警人员的押解之下,来到了南京高等法院第一法庭接受审判。
在南京第一法庭上的庭审上,法官询问莫国康是否认罪,悔罪,而莫国康则是答非所问,避重就,并且声称自己加入汪伪政权完全是为了“曲线救国”。
莫国康的这一番言语,令在场旁听的民众们纷纷义愤填膺,大声斥责起了莫国康,而莫国康却不以为然,仍旧将自己说出是一个受害者,以此来博取在场人员的同情。
当庭法官见莫国康极力为自己狡辩,便将刘野吴和俞晓晨两位证人传唤到了法庭上,让他们二人来指证莫国康的罪行,然而,令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两个所谓的证人好似对过证词,在庭审上,不仅指认莫国康,反而是答非所问,胡说一通。
当庭法官见此情形,便料想到刘野吴和俞晓晨这两个人已经问不出来什么话,便让二人下去了,随后,当庭法官继续出示了莫国康通谋敌国的各种证据,使得莫国康无法再为自己的叛国罪进行狡辩,面对铁证如山,她也终究只能够低头认罪,伏法。
最终在南京第一法庭上,莫国康这位大汉奸陈公博的情人被法庭判处了10年有期徒刑。
莫国康随后便被关进了老虎桥监狱服刑,本身,对于莫国康来说,她进入监所后,应该对自己先前所犯的过错和罪行进行忏悔,知错,悔过,但是她却执迷不悟,始终认为自己没有一点过错,认为自己投靠汪伪政权是“曲线救国”。
后来,关于莫国康的结局和下落成为了一个未解之谜,有的人说她服完刑后,她便愿意离开中国,去往国外生活定居,也有的说她出狱后,改名换姓,回到故乡过起了隐居生活,直至病逝!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956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