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森林资源丰富,林地面积3.81亿亩,排名全国第一,同时拥有大量的古树名木资源。对于古树如何进行保护,特别是蜀道古柏的保护,四川进行了大量的工作。
近日,四川省林业科学院高级工程师李慧超在接受采访时告诉封面新闻记者,如今古蜀道上的古柏保护工作呈现出明显的进步和新的特色。
盘家底,为古柏进行“树木普查”
李慧超(中)和团队在蜀道考察
李慧超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也带领团队对蜀道上的古树进行了调查。
“首先,科学保护方面实现了升级,我们采用了更为严谨的方法,如实施了精细化的调查,对古柏健康状况进行系统评估,并应用科学复壮技术,以提升古柏的生存质量。”李慧超说。
不仅如此,物联网技术的引入使得保护工作更加高效,通过激光雷达和无人机等高科技设备,对古柏进行精准测量,生成了详细的树体参数和三维环境模型,为决策提供精确依据。
而公众也显示了极大的热情,通过强化公众教育活动,公众对古柏保护的理解加深,主动参与到保护工作中,形成了良好的保护氛围。
蜀道古柏
李慧超表示,省绿化委联合多个部门发布了《四川省千岁古树名木保护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全面、依法和科学的保护要求,目标是在未来三年内大幅提高古树的整体健康状况,特别是千年古柏。
在项目实施方面,成功争取到了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3000万元,专门用于蜀道翠云廊古柏保护利用项目,这一举措明显增强了对翠云廊古柏群的保护力度,标志着保护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
“总的来说,过去一年,古柏保护工作在科学性、技术化、公众参与和社会资金支持等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李慧超总结。
蜀道旁的柏树
起草“规程”,用科学的方式保护古柏
2023年,《古柏评价与保护技术规程》地方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制完成,并且已经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该章程适用于四川省古柏的健康评价和保护工作,是一份用科学的方法保护古柏的操作手册。
在林科院工作期间,李慧超主导了《古柏评价与保护技术规程》的编制。
在李慧超看来,该规程的出台有几点重要的意义:“首先是为古柏保护工作设定了明确的科学和专业标准,确保相关保护行动都遵循严谨的方法,避免了主观性和随意性,提升了工作的规范性和可靠性。其次,提供了量化工具,通过评估古柏的健康状况,为决策者提供了数据支持,如确定保护优先级、制定针对性的复壮措施和资源分配,确保资源的合理使用。第三,有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确保有限的保护资源用在最关键的地方,提高了保护工作的效益。第四,可以作为教材,能够提升专业人员的技能,强化保护工作的专业基础,确保工作的高质量。”
为柏树量胸径
除了科技与专业的意义之外,该规程还具有文化上的意义——可以促进长期保护文化的发展,确保古柏这一自然和文化瑰宝能够世代传承,成为子孙后代珍视的遗产。
李慧超表示:“通过实施规程,我们旨在保护古柏免受病虫害侵扰,延长其生存周期,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同时通过保护古树,弘扬历史文化,增强公众对自然遗产保护的意识。最终,我们会见证一批健康状况良好、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大幅提升的古柏,以及一个成熟且高效的古树保护管理体系的诞生。”
前沿研究,实现古柏保护的“未雨绸缪”
在针对古柏的调研中,李慧超也遇到了很多让人难忘的事情。
有一次,在广元市昭化区太公镇的一次野外探索中,她和团队无意间在一个村民的农田旁发现了一棵沧桑的古树,它静静矗立,仿佛成为村民家庭的一部分,成为他们生活的象征。这位村民对待这棵古树的态度如同对待家族的守护神,他深情地分享了它与他们家族世代变迁的故事,从他的眼神和讲述中,我们感受到了他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家园的深厚情感。
这棵古树见证了他们祖孙十四代的成长历程,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生活的痕迹。“那刻的交流和情感触动,至今仍深深烙印在我们心中,成为我们研究旅程中一段珍贵的记忆。这样的经历提醒我们,古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人们情感世界的一部分,值得我们用心去保护和传承。”李慧超说。
蜀道考察
据李慧超介绍,在古柏保护领域,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正聚焦于前沿的研究议题,尤其是如何实现“未雨绸缪”的防治策略和“精准化复壮”。当前,林科院已经启动了一项重要的科研项目,即基于土壤分析的古树精准复壮研究,特别针对古柏。该项目通过分析古柏叶片和土壤理化生特性,探究其与古柏健康之间的生态关联,为制定定制化的养分管理和复壮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未来,林科院计划进一步深化古树名木的科学保护研究,包括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以及针对古树个体的精准保护,将设立专项研究经费,目标是在古树健康诊断、损伤修复技术、土壤改良以及生存环境优化等领域取得创新突破。这样的努力将使古柏的保护工作更加前瞻性和高效,确保这些珍贵的自然遗产得到最佳的保护和传承。
封面新闻记者闫雯雯刘彦谷刘彦君雷远东陈颖李兴罡见习记者彭雨田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954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