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还是长文,从西晋篇开始,咱们都会保持万字左右哈。
灭蜀后,司马昭总算解决了政权合法性的最大危机,凭借灭国之功压制了国内大批蠢蠢欲动的反对派。
接下去他将面临一个更艰难的抉择:立谁当接班人!
司马炎共有九子,余子皆幼,看上去似乎不难,按照法统,理应嫡长子继位,问题出在次子司马攸身上。
他还有一个身份,是司马师这支的继承人。
之前介绍过,高平陵政变核心就是两个人:司马懿和司马师,详见这篇:高平陵之变(9):详解司马懿拿下洛阳的全过程(差点改写魏晋历史的小人物是谁?)
司马懿已经七十了,他自己是没有能力完成篡位的大事,如果他的后代接不住,整个家族将万劫不复!司马懿决定派人去两个儿子的窗外探视再做决定。
反馈如下:
司马师鼾声如雷,司马昭辗转反侧(既而使人觇之,帝寝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
没啥好犹豫了,司马懿终于下定决心,以后哪怕臭名昭著也要帮司马师铺平最难的道路!
政变过程中,司马师表现极其出色,亲自屯兵司马门,镇静内外,置阵甚整。司马懿看到后颇为感叹:我的这个儿子,竟然这么厉害(晨会兵司马门,镇静内外,置阵甚整。宣帝曰:“此子竟可也)
之后司马师又顶住了吴国攻势最凶猛的诸葛恪,镇压了当时最忠于曹魏皇室的毌丘俭,司马氏最终能篡位成功,司马师的功劳仅次于司马懿。
司马师如此能干,但膝下无子,中国历史最波折、最反复、最惨烈的的家族互杀剧本由此缓缓拉开了帷幕。。。。。。
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已经看出了危机,做主将司马攸过继给司马师,同时用自己的威望给孙子背书:才望出武帝之右!
告诉所有人,司马攸就是自己钦点的第三代接班人,必须提前明确统序,免得将来自己家族内耗。
汝南袁氏的前例就在不久前,如果袁绍、袁术不内耗,齐心协力,试问当时还有谁能挡住兄弟二人?
想法是好的,但是司马懿有两个没想到
1、司马师死的太早了。
司马师平淮南二叛后病逝,当时司马攸年仅十岁,没办法接住,权力自然过渡到他亲爹司马昭手上。
2、人性的复杂。
司马懿低估了司马昭对权力的野心,司马师死时,司马昭还遮遮掩掩,态度明确:这是我哥哥的天下,将来还得把基业传给司马攸(自谓摄居相位,百年之后,大业宜归攸。每曰:此景王之天下也,吾何与焉)
当时司马氏阵营都唯司马师马首是瞻,亲信将领都是司马师的人,司马昭根本就没人望,更别提旁边还有那位实力强悍三叔司马孚。
然而随后的十年里,司马昭摆平了淮南三叛,弑杀了皇帝,灭掉了蜀汉,平定钟会之乱,尤其是灭蜀帮助他建立了巨大的威望。
这个过程中,整个司马氏也开始逐渐团结在司马昭周围,司马昭终于可以凭借自己的意愿选择继承人。
还犹豫啥呢?
难不成杀皇帝,冒险灭蜀,付出巨大的代价,就为了给哥哥做嫁衣?
这是绝对违背人性的!
更何况长子司马炎也不差,天赋异相:炎立发委地,手垂过膝,大长胳膊,双手过膝,上一个有此帝王相的人是谁?(中抚军聪明神武,有超世之才。发委地,手过膝,此非人臣之相也)
刘备!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门阀大族自然领会大领导的意思,在司马昭提出立储问题时,山涛、贾充、何曾、裴秀纷纷反对立司马攸,主张立司马炎。
没啥好多虑的,就在司马昭死前数月,30岁的司马炎被正式册立为太子,司马攸就这样失去了本该属于他的天下。
司马攸会服气嘛?当初你当着众人的面,是许下过承诺的!此景王之天下也。
一颗仇恨的种子就此埋下,为西晋开国蒙上了血色的阴影。
但司马攸的表现证明他是一个顶级的政客。
按说司马昭剥夺了他的继续人身份,心里多少会有些不痛快,但在居丧期间司马攸竟然悲伤过度,数天水米未进,左右进食都不接受(居文帝丧,哀毁过礼,杖而后起。左右以稻米干饭杂理中丸进之,攸泣而不受)
后面要靠生母王元姬强逼无奈之下只得重新进食(太后自往勉喻曰:“若万一加以他疾,将复如何!宜远虑深计,不可专守一志,攸不得已,为之强饭)
弟弟如此孝顺,你让亲哥咋整?
司马炎表示,我要居丧三年!被群臣劝阻,方才放弃。
兄弟两人的明争暗斗,当父母的最清楚不过。
司马昭临终前以曹植与曹丕的事劝司马炎和司马攸二人要和平共处;
王元姬临终时,也流泪劝说司马炎:你弟弟的性情急躁,而你这作哥哥的又不慈爱。我的病如果好不了,我很担心你容不下他,我因此嘱咐你,你不要忘记我的话(桃符性急,而汝为兄不慈,我若遂不起,恐必不能相容。以是属汝,勿忘我言)
只是权力斗争面前,哪有兄弟情意可讲!
司马炎接班后不久,就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登基称帝,定国号晋,改元泰始。
司马攸表态“坚决拥护大哥的领导”,司马炎也给面子,封司马攸齐王,总统军事,抚国内外。
手握重权的司马攸给出了完美的答卷:
1、齐国官员必须要由朝廷指派(比三上,辄报不许。其后国相上长吏缺,典书令请求差选。攸下令曰:“忝受恩礼,不称惟忧。至于官人叙才,皆朝廷之事,非国所宜裁也。其令自上请之。”)
2、齐国的所有开销自己解决,不需耗费朝廷财政(时王家人衣食皆出御府,攸表租秩足以自供,求绝之)
怎么样,哥哥,你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嘛?
对内,司马攸更是表现出一副爱民如子的形象。
每有疾病和死葬司马攸也会赐钱抚恤;而当有天灾令农产失收时,司马攸都会对封国内百姓加以振济和赊贷,也会减轻租赋,让他们在丰收之年补交所欠的(文武官属,下至士卒,分租赋以给之,疾病死丧赐与之,而时有水旱,国内百姓则加振贷,须丰年乃责,十减其二,国内赖之)
面对这位好弟弟,司马炎的心情是很复杂的。
司马攸的形象越完美,司马炎的心病就越重,因为他有一个傻儿子。
司马炎的嫡长子司马轨,早早夭折,次子司马衷有点傻(惠帝之为太子也,朝臣咸谓纯质,不能亲政事)
他儿子要和他年轻时一样,群臣自然没有非议,嫡长子继位,合乎礼法,司马攸除非玩阴谋,否则正常途经别想抢走皇位。
有次司马炎在陵云台摆宴,卫瓘假装醉酒,连续三次,用手抚床说道:“这个座位可惜了!(瓘欲言而止者三,因以手抚床曰:“此座可惜)
司马炎心知肚明,反而问卫瓘:公真大醉耶
从此以后,卫瓘没有再提起过此事(瓘于此不复有言)
群臣心里是有非议的!
有人说为何不传位给三子司马柬,司马柬为人沉着聪明,有胆识、器量(秦献王柬,字弘度,沈敏有识量)
问题一旦绕过去,那就是立贤不立长,彻底打破大家都认同的嫡长子制度,这样一来,司马攸的竞争力不是更强了?
有本事大家一起撸起袖子,看看谁到底更贤?
司马玮、司马颖这帮皇子更是有了借口,八王之乱可能提前数十年就要上演!
嫡长子制度的目的就是最大程度的减少内耗,只有立长,才能把这个话题终止,堵绝所有人的非分之想!
司马炎也是动足了脑筋,为了防范弟弟,做出了三大举措:
1、和权臣贾充联姻。
作为司马昭最得力助手的贾充咱们后面会有大篇幅的介绍。
其实司马炎本打算和卫瓘联姻,卫氏美貌贤惠,对比下,贾家闺女实在放不上台面,又丑又黑(初,武帝欲为太子取卫瓘女,元后纳贾郭亲党之说,欲婚贾氏。帝曰:卫公女有五可,贾公女有五不可。卫家种贤而多子,美而长白;贾家种妒而少子,丑而短黑)
贾充找了杨皇后的关系,再加上另一开国功臣荀勖力谏:贾充的女儿才色绝世,如果纳入东宫,必然能扶助未来人君,就像《诗经 关雎》所歌颂的后妃之德一样
若纳东宫,必能辅佐君子,这句话深深打动了司马炎,是啊,美貌有啥用,能辅佐太子才是最重要的,把贾充、荀勖等捆绑在一起,司马衷这个皇位才能坐的安稳。
最终在杨皇后,功勋大臣的力保下,贾南风与司马衷的婚姻被敲定下来(元后固请,荀顗、荀勖并称充女之贤,乃定婚)
引爆八王之乱的第一颗雷就此埋下。
始作俑者司马炎自然不知道贾南风后来会掀起多大的风浪,这时的他还在给弟弟继续施压。
晋国建立的第十年,司马攸搞了一个配享太庙的名单。
以故太傅郑冲、太尉荀顗、司徒石苞、司空裴秀、骠骑将军王沈、安平献王孚等及太保何曾、司空贾充、太尉陈骞、中书监荀勖、平南将军羊祜、齐王攸等皆列于铭飨配享太庙的意思就是后世子孙进太庙给祖宗磕头的时候连带这些功臣也要一起磕了,算是对臣子的最高奖赏。
简单说明下,荀顗、何曾、贾充、石苞四人在司马师时就已成为了司马氏的重要成员,裴秀、王沈、陈骞、荀勖、羊祜五人是司马昭执政时期的骨干,荀勖作为钟会之甥,与武帝司马炎平辈,是司马炎的心腹。
这份名单后面在西晋门阀篇还会重点讲解,
既然这是给臣子的荣誉,那么从另一方面可以说彻底断了弟弟司马攸继位的可能性。
还没结束,司马炎继续给弟弟明升暗降。
司马攸开国时的职务是:总统军事,安抚国内外,不久就被迁任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骠骑将军按例应罢营兵,但因为司马攸得人心,那数千营兵赖着就不走,表示我们就要跟骠骑将军干(时骠骑当罢营兵,兵士数千人恋攸恩德,不肯去)
司马炎最终准许他们继续在司马攸麾下(遮京兆主言之,帝乃还攸兵)
没司马攸在背后支持,数千营兵敢和皇帝对着干?
至于齐王为何一定要留私兵,这就令人浮想联翩了。
兄弟二人接着博弈:不久司马攸转任为镇军大将军,加任侍中,太子少傅。
逐一解释下:
1、太子太师教文,太子太傅教武,太子太保保护其安全。啥意思呢,你现在不仅仅是我的臣子,将来也是太子的臣子,皇位的念想迟早给了断了。
2、镇军大将军,虚职,表地位高。
司马攸吃了两记闷亏,但很快就扳回两局:
3、开府,说明他可以自己招揽人才,组建自己的小班子。
4、侍中就更厉害了。
侍中,顾名思义,即侍从禁中,属于比较典型的“宦(服务)皇帝者”。
与中常侍、驸马都尉、奉车都尉、骑都尉等职务具备高度的相似性,均是陪銮伴驾的近臣。
但在东汉一朝,比较倾向于任用中常侍,侍中虽有“掌侍左右”的职责,却根本无法进入宫禁,自然就失去了干政的条件。
袁绍肃清宦官后(绍遂闭北宫门,勒兵捕宦者,无少长皆杀之。或有无须而误死者,至自发露然后得免。死者二千余人),曹魏同样严厉限制宦官权力。规定“宦者为官,不得过诸署令”。
侍中取代宦官,重新入宫,权力就此恢复。
同时为了抑制尚书台,侍中开始负责“省尚书事”,侍中的权力越来越大,以至于司马懿、曹爽执政都要加衔“侍中”。
西晋开国后,司马炎令侍中、黄门侍郎“应对献策、掌门下众事”,自此,侍中寺便被称作门下省,后成为隋唐三省六部的机构之一。
司马攸也尽心尽责发挥好侍中的指责,每次朝会,司马攸都悉心陈说,认真进谏(攸每朝政大议,悉心陈之)
担任重职,手里还有兵权,虽然名义上被剥夺了继续皇位的资格,但司马攸的实际权力却相当雄厚。
读到这里,有没有觉得和后续有段历史十分相似?
没错,正是宋朝开国后赵匡胤与赵光义兄弟二人的历史。
司马攸到底有没有打皇位的主意,试金石很快就来了。
咸宁二年(公元276年)。司马炎病重,政局出现了微妙的变化,此时司马炎身边最近的三个人分别是贾充、荀勖、司马攸(会帝寝疾,充及齐王攸、荀勖参医药)
如果司马炎就此倒下,难道国家真的要交到司马衷手里吗?
口碑佳、身体棒、资格老的司马攸立刻成为门阀心中的最佳人选(时帝疾笃,朝廷属意于攸)
一位重量级的人物出面为司马攸游说:河南尹夏侯和。
夏侯和是夏侯渊第七子,和司马昭关系密切,曾担任相国府的左司马。左司马掌管相国府的兵权,可见司马昭对其信任有加。
钟会在成都密谋造反时,夏侯和明确反对:前逆臣钟会构造反乱,聚集征行将士,劫以兵威,始吐奸谋,发言桀逆, 逼胁众人,皆使下议,仓卒之际,莫不惊慑。相国左司马夏侯和、骑士曹属朱抚时使在成都,中领军司马贾辅、郎中羊琇各参会军事;和、琇、辅皆抗节不挠,拒会凶言,临危不顾,词指正烈。
西晋开国后,历任光禄勋、河南尹。
夏侯和找到贾充,对他说:卿二女婿,亲疏等耳,立人当立德。
呵呵,司马攸和贾充也是实在亲戚!瞧瞧兄弟二人的手腕。
老狐狸贾充给出的答案是:谁都不帮(充不答)
开玩笑,如果司马炎挺过来了呢?这就是死罪啊。当然司马攸那边也不能得罪,万一阻扰,司马攸上台他也是死。
两边嫁女的贾充选择了不说话,两头都不得罪,他的谨慎救了贾氏,不然他就是第一个被太庙的开国功臣。
因为四月,司马炎挺过来了。
很快他就得知自己病危期间,朝野上下的种种密谋,司马炎大怒,迅速对当事人做出如下处理:
1、夏侯和调任光禄勋
2、进贾充为太尉
3、进司马攸为司空。
不同于东汉,两晋时的三公全都是闲职,意思很明显,给我滚一边去吧!
为了彻底消除司马攸带来的隐患,咸宁三年,司马炎再封诸王,只是这次封王的范围就大幅缩小了,除了开国封的二十七王之外,以后只有司马炎这一支可以封王,司马氏其它支系不可封王!同时还要不断分割推恩给支庶子孙(自此非皇子不得为王,而诸王之支庶,皆皇家之近属至亲,亦各以土推恩受封)
西晋版的推恩令下,由于嗣绝、犯罪等原因,不少王国都可能面临国除的命运,宗室王国的数量只会日趋减少;相反,在武帝的扶植下,由诸皇子建立的王国则会日益增加,假以时日,帝系与宗室力量的对比将会完全逆转。
也就是第二轮封王中,八王之乱的三大核心骨干都得到了王位,八王之乱的第二颗大雷就此埋下!(立皇子玮为始平王,允为濮阳王,该为新都王,遐为清河王)
贾充、司马攸退出后的权力真空谁来填补呢?
弘农杨氏。
十月,封正妻杨氏为皇后。十二月,封杨后之父杨骏为车骑将军,临晋侯。
外戚,这个东汉的祸头再次登上了历史舞台。
即便做了种种举措,司马炎还是不爽,为啥?
司马攸依然赖在洛阳不动。
司马炎只能忍,太康三年282年四月,贾充去世,同年十二月,荀勖、杨珧劝谏:百僚内外皆归心于齐王,太子焉得立乎!陛下试诏齐王之国,必举朝以为不可,则臣言有征矣。
在晋初的十余年间,齐王攸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姿态,成功地塑造了自己宗室贤王的形象,赢得朝野上下的普遍好感,对司马衷威胁太大了!
司马炎马上准奏,令司马攸为大司马、都督青州诸军事,立即赴任。
司马攸很滑头,来了一招拖字诀:要求留守生母文明皇后王元姬的陵墓,被司马炎回绝,赶紧走吧(乞守先后陵,不许)
283年正月,刚过完年,司马炎将济南郡划给了齐国,还打破了规矩开了口子,又封了司马攸之子司马寔为北海王。要知道此时已经非皇子不能封王,司马炎可谓给足了弟弟的面子。
司马攸就是不动,与此同时,西晋开国后最猛烈的政治斗争爆发了!
朝野上下几乎第一时间就表达了强烈的反对!反对齐王攸去国包含宗室、外戚、门阀等各种势力。
会帝问华:“谁可托寄后事者?”对曰:“明德至亲,莫如齐王攸。”既非上意所在,微为忤旨,间言遂行
及齐王攸出镇,(司马)骏表谏恳切,以帝不从,遂发病薨
济既陈请,又累使公主与甄德妻长广公主俱入,稽颡泣请帝留攸。帝怒谓侍中王戎曰:“兄弟至亲,今出齐王,自是朕家事,而甄德、王济连遣妇来生哭人!”以忤旨,左迁国子祭酒,常侍如故
及齐王攸出镇也,(羊)琇以切谏忤旨,左迁太仆。既失宠愤怨,遂发病,以疾笃求退。拜特进,加散骑常侍,还第
珧初以退让称,晚乃合朋党,构出齐王攸。
张华是伐吴少有的坚定支持者,灭吴后声名更加显赫,有任宰相的威望。
司马骏是司马炎的叔父,在宗室之中最为俊望,咸宁中平定了秃发树机能的叛乱,是当时宗室诸王中功勋与才能最为卓著的人物。
王浑是太原王氏王昶之子,家世显贵,在西晋政治中平步青云,伐吴有功,当时位望正隆。
王浑子王济为侍中近臣,虽娶司马攸之女常山公主,仍深受武帝的赏识。甄德凭借郭太后的缘故,先后得娶司马师、司马昭之女,是武帝的姐夫,二人皆是武帝的姻亲。
羊琇是司马炎少年时代的密友,司马炎大事小情都会跟他商量,优宠极厚。先后担任禁军中关键的左卫将军,中护军,是西晋初期任职时间最久的禁军将领,在军中的根基很深(琇在职十三年,典禁兵,豫机密,宠遇甚厚)
当然朝野上下如此强烈地反对放逐齐王攸的诏命,并不意味所有人都是司马攸的死党,意图以齐王攸取代太子的地位,他们反对的是将齐王攸逐出权力中枢这件事情本身,因为这意味着朝廷原有权力平衡的被彻底打破。
贾充代表门阀,齐王攸代表宗室,张华代表寒族,三足鼎立,互相制衡(主要干事的是张华),太康三年贾充去世,同年你就要对齐王攸下手,原有权力结构的完全崩坏,弘农杨氏就要独大了!
这点王浑的奏折就写的十分清楚。
亮,宣皇帝子,文皇帝弟,伷、骏各处方任,有内外之资,论以后虑,亦不为轻,攸于大晋,姬旦之亲也。宜赞皇朝,与闻政事,实为陛下腹心不贰之臣。且攸为人,修洁义信,加以懿亲,志存忠贞。
以司马亮代替齐王攸只是掩耳盗铃之举,司马亮兄弟三人并居高位,司马伷都督青州诸军,他七弟司马骏都督关中诸军,如有不臣之心,论到祸患,可是一点都不小啊!
若以妃后外亲,任以朝政,则有王氏倾汉之权,吕产专朝之祸。
这句话是重点,放逐齐王攸之后,立刻就会出现吕产、王莽那样的外戚擅权!你司马炎亲手扶植起来的外戚杨家就是巨大祸患!前车之鉴不可忘啊!
太子太保缺,宜留攸居之,与太尉汝南王亮、卫将军杨珧共为保傅,干理朝事,三人齐位,足一相持正
最合理的方案就是齐王攸、司马亮、杨珧三人同时辅佐太子,互相制衡。
为啥单司马亮就不行呢?
能力不行。
《晋书》本传言其“少清警有才用”,但观其一生事功,成少败多。
淮南三叛,讨诸葛诞于寿春,失利免官。
泰始年间出督关中,秦州刺史胡烈为秃发树机能所杀,这是晋初在凉州遭遇的最大挫折,一度影响了伐吴的进程。都督关中雍凉诸军事的司马亮难辞其咎,他本人也承认这点:亮与军司曹冏上言,节度之咎由亮而出
司马炎去世之后,同为辅政大臣的司马亮被杨骏一句恐吓,就吓得夜奔许昌以求免祸。
由此可见,司马亮是个才具平庸,缺乏政治野心的人物。
这点当时的门阀肯定看得十分清楚,如此人物,岂能与弘农杨氏对抗。
如果司马攸走了,这个权力平衡很容易被打破,凭什么让寸功未立的弘农杨氏一家独大!!!
这才是朝野上下真正的心声。
其中羊琇的动作更极端,他不惜与司马炎公开决裂,密谋与北军中候成粲寻找机会刺杀杨珧(中护军羊琇与北军中候成粲谋欲因见珧而手刃之。珧知而辞疾不出。讽有司奏琇,转为太仆。自是举朝莫敢枝梧,而素论尽矣)
无奈司马炎与司马攸之间的矛盾已不可调和,根本不愿意接受任何将齐王留在权力中枢的安排。
司马攸看到舆论对自己如此有利,上奏说自己得病了。司马炎自然不相信,双方已经没有信任了,坚信弟弟装病的他派了整个太医院给司马攸看病,结果得出的结论是司马攸没病(帝遣御医诊视,诸医希旨,皆言无疾)
司马炎于是继续强迫弟弟上路,司马攸不久吐血而死,时年三十六(疾转笃,犹催上道。攸自强入辞,素持容仪,疾虽困,尚自整厉,举止如常,帝益疑无疾。辞出信宿,欧血而薨)
死的很蹊跷。
与其同时,反对司马攸出镇的几个关键人物也纷纷暴毙。
司马骏:及齐王攸出镇,骏表谏恳切,以帝不从,遂发病薨
羊琇:及齐王攸出镇也,琇以切谏忤旨,左迁太仆。既失宠愤怨,遂发病,以疾笃求退。拜特进,加散骑常侍,还第,卒
有没有可能是隐诛了?
吴国的孙休也这么干过,坊间风传会稽王孙亮有复辟的企图(稽郡谣言王亮当还为天子),孙休立刻将孙亮从会稽王贬为候官侯,结果孙亮在前往新封地的途中自杀,护送孙亮的侍卫在事后全部被孙休处死(卫送者伏罪)
司马炎同样下诏杀了所有给司马攸看病的御医。
心腹冯紞的话也值得回味。
司马炎知道司马攸的死讯后,哭得十分伤心,冯紞劝说:齐王名过其实,却得到天下人民归心,今天他病死是社稷之福,陛下不必这样伤心!(帝哭之恸,冯紞侍侧曰:“齐王名过其实,而天下归之。今自薨陨,社稷之福也,陛下何哀之过!)
司马炎的反应是:帝收泪而止。
想当初东汉开国,明帝和他的亲兄弟刘苍是多么的和谐。
刘苍权柄远超司马攸,其担任的骠骑将军一职,位在三公之上,是一人之下、万民之上的尊贵地位(刘庄置长史掾史员四十人,位在三公上)
明帝每次出外巡视,都由刘苍在京留守。
但刘苍十分清醒,皇帝现在对他的确很信赖,将来呢?会不会有所猜忌?自己又会不会迷失在权力的欲望中?
为避免手足相残的事情上演,刘苍多次上奏请求辞去辅政之职,出居所封东平王国( 自以至亲辅政,声望日重,上疏归职,帝优诏不听,其后数陈乞,辞甚恳切。五年,乃许还国)
在对比下司马攸多次拒绝返回封地的举动,司马炎不由得不起疑心啊。
毕竟数百年后,还有一场斧声烛影的谜案,至今令人深思。
即便你对皇位有想法,应该怎么做呢?
向你老祖宗司马懿学习啊,闭门不出,等你兄弟走了,你再出手也不迟!
司马炎、司马攸兄弟二人的悲剧,不得不说,司马攸占了更多的因素。
然而,损失最大的还是哥哥司马炎。
朝廷里最有才能、最能干的张华被排挤外放;
宗室之中名望最高、最有才能的两位亲王司马攸、司马骏去世;
重臣羊琇、向雄先后忧愤而卒;
整中书令、中护军、侍中、河南尹等一大批关键出现了空缺,
太常博士们郑默、曹志、庾旉等被集体罢黜,敢于直言的风气也被大肆打击。
司马炎晚年执政时,不得不重用弘农杨氏,外戚的权柄越来越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