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元帅戎马一生,既是指挥千军万马的部队主帅,又是桃李满天下的军校校长,是一位兼具理论与实战的真正的军事家。
其实,刘伯承还曾经三次担任我军总参谋长,其中又有两次被撤职,这是什么原因呢?
刘伯承第一次担任红军总参谋长,是在1932年10月。
自从南昌起义失利后,刘伯承就去了苏联,进入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直到1930年才回国,担任中央军事委员会参谋长,协助周恩来处理军委日常工作。
1932年,刘伯承去了中央苏区首府瑞金,先是担任红军学校校长,在10月又被任命为中国工农红军总参谋长。
很快,蒋介石就调集了40万大军,对中央苏区进行第四次“围剿”,刘伯承就作为总参谋长,协助朱德、周恩来指挥作战。
当时,中央红军只有7万人,要对抗国民党的40万大军,可想而知是非常困难的,但是,朱德、周恩来充分发挥游击战术,指挥部队东奔西走,灵活机动,把国民党军拖得苦不堪言,最终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
这次战役,让刘伯承第一次亲身见识到了游击战的精妙之处,因为他之前在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时,学的都是正规的阵地战、大兵团作战,所以,在他回国后,还有点看不上毛主席倡导的游击战,但是,经过了这次反“围剿”之战后,刘伯承就开始重新认识了游击战,认为这才是最适合红军的战术。
不过,也正是这个思想转变,让他后来被撤销了总参谋长的职务。
到了第五次反“围剿”时,从苏联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已经掌握了红军的指挥权,用他在伏龙芝军事学院学到的知识,指挥红军与国民党军展开阵地战、对攻战,结果可想而知,红军接连遭到惨败,让很多高级将领都对他很不满,彭老总还跟他拍了桌子,痛骂他是“崽卖爷田不心疼”!
说起来,刘伯承和李德还是很有渊源的,当年他去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的时候,李德也是他的同级校友,接受了一样的军事教育,按理说两人应该有共同的话题才对,但是,两人的区别就在于,刘伯承在见识到了游击战的威力之后,就开始转而学习游击战,而李德却死抱着军事学院的教条不放,即使遭到了惨败,也始终对游击战不屑一顾。
一开始,刘伯承还心平气和地和他交流,希望他能看清现实,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但是,李德根本不听,刘伯承也渐渐失去了耐心,经常在作战会议上公开批评李德的战术问题,甚至当众与李德激烈地争论。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李德去找博古告状,撤销了刘伯承总参谋长的职务,降职到红五军团当参谋长。
这就是刘伯承第一次被撤销总参谋长,是因为得罪了李德。
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后,1934年12月18日,中央在贵州黎平县召开会议,总结了红军在长征初期的经验教训,并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让刘伯承重新担任总参谋长一职。
一个月后,中央又在贵州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毛主席重新获得了军事指挥权,刘伯承作为总参谋长,也成为毛主席的得力助手,确保了红军在之后的长征路上屡战屡胜。
但是,到了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后,刘伯承的命运又迎来了一次转折。
两大方面军会师后,分成左右两路军分头北上,刘伯承和朱德跟随张国焘的左路军行军,没想到,张国焘仗着兵强马壮,公然另立中央,要指挥部队单独南下,与中央分庭抗礼。
红军北上是中央刚刚做出的决定,张国焘也是举了手的,现在却要掉头南下,无疑是非常错误的,朱老总和刘伯承就与他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批评他的错误决定。
刘伯承为了争取大家的支持,多次找左路军的将领们谈话,让大家看清楚张国焘的真实面目,还多次在大会上宣讲南下是没有出路的,只有北上才是红军的希望。
可想而知,张国焘是不会容忍他这么做的,就在1936年2月撤销了刘伯承的总参谋长职务,把他下放到了红军大学当校长。
这就是刘伯承的第二次被撤职,是因为得罪了张国焘。
不过,历史终究是公正的,阴谋家也早晚会被识破的,等到红四方面军与红二方面军会师后,贺老总、任弼时等人与张国焘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最终让张国焘低下了头,同意部队一起北上。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刘伯承也被重新任命为红军总参谋长。
这就是刘伯承三次担任总参谋长,又两次被撤职的经过,前者体现了刘伯承无人能及的参谋才能,后者则体现了刘伯承坚持真理、无私无畏的高尚品质。
(参考资料:《刘伯承传》《长征》《人民政协报》)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952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