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将帅群体中,粟裕大将当属最擅长大兵团作战的将帅之一。豫东战役是解放战争中,首个大规模兵团作战。很少人知道,这场仗是粟裕立下军令状,被毛主席“逼”出来的。
1948年1月,中原继山东之后成为主战场,形成国共两军拉锯战的僵局。这里汇集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陈谢纵队、从山东来的华野主力。山海关以内的解放军精兵强将,几乎全部汇聚到一处。正所谓,“自古逐鹿在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
长此以往的消耗战,是毛主席所不能接受的。处于弱势一方的我们,需要打破这个僵局。毛主席冥思苦想,想到个破局的办法:调一支十万人的部队,南渡长江,搅乱国民党军的腹地,迫使蒋介石从中原调回二十至三十个旅协防。这支南下破局的军队统帅,毛主席早就想好:经历过南方三年游击战的粟裕。
毛主席的这一战略决策,得到不少人的支持附和,唯独南下部队的统兵大将粟裕,旗帜鲜明地再三反对,最后使得毛主席放弃原计划,采纳粟裕提出的“集中兵力在中原打大歼灭战”。粟裕完成军令状,也是毛主席乐于见到的事。因此他不断给粟裕加权、加职,先是将陈毅调离华野,调至中野工作,任命粟为华野代司令、代政委;后电令授予他“独立处置,不要请示“的权力。
豫东战役开始前,无论是毛主席,还是粟裕和华野,目标都是定在蒋介石的王牌主力——邱清泉的第五军。粟裕也是这样准备和计划的,可是战场瞬息万变,哪能如小说故事般,朝着某个固定方向进行。
邱清泉不是好相与的角色,第五军更是。在华东战场,邱清泉没占到什么便宜,但也没吃什么大亏。在1948年5月,当邱清泉发现华野是背水作战时,认为“机会到了,可以猛击出去”,遂放出狂言:“一举解决华野,活捉粟裕!”
粟裕构思了五个在鲁南歼灭第五军的作战方案,但具体可以落实的,只有两个。一个是鲁西南歼第五军;二是先打开封、后歼援敌。第二个方案,粟裕既没上报中央,也没下达各纵,更没向配合作战的兄弟部队通报。
第二个方案,粟裕只告诉了两个人,一个是张震,要他拟好攻打开封的计划和密切监视开封周围敌情;另一个是钟期光,要他做好打下开封后的政治工作和宣传工作的准备。
粟裕这是两手准备,条件成熟就先打第五军,条件不成熟就先打开封、后歼援敌。
歼灭第五军的计划开始,部队动起来,但发现歼灭第五军的条件完全不具备,但攻克开封的良机却到了。粟裕当机立断,实施“先打开封,后歼援敌”的方案。在立即上报军委的同时,他也向各部下达执行此方案的命令。
军委复电完全同意,这份毛主席起草的电令中有一句:“情况紧张时,独立处置,不要请示。”中野那边也来电同意。不过下面有不少同志颇有微词,觉得粟裕打仗总是“拗着来”。
战役开始,开封很快打下,蒋介石也按粟裕预想的那般,急令邱清泉部向开封攻击前进,区寿年部经睢县、杞县迂回开封。 “后歼援敌”计划启动。粟裕果断放弃开封,抽出城内的部队,握着足够打援的机动兵力,静静等着鱼儿上钩。
对这“后歼援敌”的第二仗,中野跟粟裕产生分歧:中野总部先要求主攻郑州的敌四十七整编军,后发觉敌人兵力过于集中,放弃攻打郑州,想休整一个时期待机歼敌。毛主席批示同意。华野内部也有人表示,部队已经疲劳,应转入休整,不宜再打这第二仗。
粟裕则认为,这第二仗是豫东战役的核心,更是扭转中原战局的关键,不但非打不可,还必须全胜!战机已经出现,但时值盛夏、酷热难耐,部队又因连续作战、疲惫不堪,到底打不打?粟裕下定决心,打!他在电报中道出自己的想法,并签名发给军委。军委复电同意。
兄弟部队的主要领导觉得不妥,致电军委,说“粟裕歼击企图太多太大”。这时,军委和毛主席出面帮忙说话,力挺粟裕,表示这很适当。不得不说,陈毅放中野真有奇效,不仅加强了中野、华野的行动配合,还协调了两大野战军的分歧。
刘伯承看到军委复电后,说:“粟裕同志真不简单啊,他胆子还真够大的。”与粟裕工作多年、对粟裕了解很深的陈毅也说:“粟裕一身是胆。”然后向不了解粟裕的中野主要领导,说起粟裕胆大打胜仗的例子。
战机稍纵即逝,粟裕成功捉住。豫东战役,粟裕提前完成在城南庄向毛主席保证的歼敌目标,更重要的是直接改变中原战局,推动全国战局向战略决战发展。此战过后不到半年时间,解放战争形势就出现翻天覆地的巨变。
豫东战役后,毛主席在西柏坡接见华野的特种兵纵队司令陈锐霆时说:“你回去代我向粟裕同志问好,告诉他,我把黄百韬、邱清泉(即消灭他们的功劳)记在他的名下了。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948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