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本世纪初,小编看过李连杰主演的电影《英雄》,这部电影的镜头很震撼——比如秦军攻城的时候,秦军强弩射出来的弓箭可谓遮天蔽日,宛如漫天飞蝗。所以,这样的镜头让人深感,能在这样的箭雨之下幸存,其实还真不是容易的事情。
而箭矢也被很多人视为可以循环使用的战争资源。但其实,事情并非这么简单。
1、真正的草人借箭
说起骗取敌人的箭矢给自己利用,相信99%的人会想起“草船借箭”的故事。但其实,这个故事是虚构的,在东汉后期并没有发生。但是这个故事的历史原型存在:那就是唐朝时期,张巡的草人借箭。
当时唐廷委任张巡守住睢阳,顶住安史叛军。张巡处于孤城被围的状态。为了能够和安史叛军周旋,张巡派人利用夜色,从城墙坠下大量草人,身穿黑衣。这个情况被叛军发现,所以叛军以为张巡打算派人偷摸劫营,于是万箭齐发。而叛军的弓箭一直射到天亮,才发现这些人是草人,就这样张巡空手套白狼,骗走不少叛军的箭矢,而后用来和叛军交战。
当然第二天和之后多日,张巡故技重施,但是叛军这次不上当了,甚至还认为张巡又在骗人。不曾想张巡倒是利用叛军的携带心理,还真对叛军进行劫营反击。这一战术也被后世津津乐道。
明朝的文人编撰《三国演义》的时候,对张巡的这个战术也很认同,所以将其按在了诸葛亮的头上。
此外,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东魏和西魏交战,也有过西魏士兵搜集东魏的箭矢并用于射击东魏军队的记录。
其实在中国古代史上,利用敌人箭矢的情况很多,但是,并非直接拿来就用,而是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处理才可以。
2、箭矢的发展历史
箭矢的历史很长。以中国历史为例。早在中国处于原始社会时期,箭矢这种工具就已经被原始先民发明出来,并用于部落之间的不断械斗。当然,对于原始人来说,主要的口粮来自狩猎,而弓箭还真是原始人对于野兽的大杀器——不过,和后世的箭矢相比,原始人的箭矢很原始。因为原始人的金属冶炼技术很差,所以箭矢往往使用削尖的木头或者竹子来充当。
不过,这不代表这种箭矢杀伤力差。比如晚清时期,日本军队侵入台湾原住民领地的时候,原住民使用的箭矢虽然很原始,但是这些箭矢上涂抹了剧毒。很多日本士兵被这种剧毒射中,有的死了,有的救治及时,但是胳膊却被截肢了。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弓箭也在不断地发展。比如箭矢的箭头,也因为生产力的提高,被换成了金属箭头。当然,制作箭矢,其实需要很多道工序,包括选择木材、制作羽毛以及制作金属箭头,并且拼接、测试这些。
在西汉时期,汉廷有法律:严禁铜钱被带出西汉境内。原因就是匈奴人经常通过走私西汉的铜钱,将其冶炼而后制作成金属箭头,用于侵扰西汉边塞。在冷兵器时代,弓箭、弩箭的生态位,相当于枪械,而投石器的生态位,大约相当于后世的大炮——比如象棋里面,就有石字旁的炮,其代表就是投石器。
在明清时期,虽然火器有了一定的发展,甚至明军和清军都配置大量火器部队。不过,因为当时火器的性能太差(比如装填火药周期长),因此射击周期并不比弓箭有优势,此外,火器还存在炸膛的危险。有时候,明军和清军的火器部队士兵,使用火器的时候,往往会因为炸膛,导致没把敌人弄死,先把自己折进去了。
3、回收箭矢
从性价比角度来说,回收箭矢其实确实比生产制造箭矢要合算很多——尤其是在成本方面。毕竟,战争的另一个维度就是经济碰撞。
但是,在古代,人们的防疫观念和防疫技术相对落后,所以,有时候回收箭矢,往往会导致一些传染病的病毒,会通过箭头,在箭矢回收的过程中在军队中蔓延开。这会造成军队的减员。所以,在古代,回收箭矢往往需要慎重。
在完成箭矢回收以后,还需要通过专门的工匠,对箭矢进行逐个检查、分类:将需要修缮的箭矢分类出来,然后进行修缮,之后投入到战斗中。
所以,回收箭矢其实也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资源,而非直接派人从战场上,把箭矢捡回来立刻投入到战斗中。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946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