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中原: 4000年前夏朝时的嵩山

嵩山剑客谈文化2024-07-20 07:41:53  77

核心提示:公元前21世纪,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夏朝的开创者禹,是禹族部落的领袖。它是由十多个大小近亲部落组成的。与它结成联盟的还有一些远亲部落和东夷人的部落。禹曾是以尧为首领的中原部落联盟的成员,后来又是以舜为首领的中原部落联盟的第二号首领。

在舜之后,由于禹治洪水和平定三苗有大功,而成为中原部落联盟的首领。司马迁的《史汜》把禹作为黄帝族的后代颛顼族的子孙,鲧(gun)的儿子。鲧的部族曾居住在河南嵩山一带,鲧曾被封为“祟伯”(既嵩山一带的部落首领)。他管辖的地区,既有嵩山南麓的颍河、汝河流域上游地区(今登封、禹州一带),又有嵩山北麓的洛河、伊河下游地区(今偃师、巩义一带)。既然禹的机族在嵩山附近一带,自然禹族部落活动的区域也在这一带,当舜在晚年要把中原地区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让给禹的时候,舜的儿子商均要加害于禹,也就是要与禹争夺领导权,禹曾逃避到阳城,阳城为禹的部落的中心地带,禹曾经居住在阳城(阳城即今登封告成镇一带)。

公元前2297年六月初六,大禹出生于嵩山脚下的祖家庄,姒姓,夏后氏,名文命,上古时期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历史治水名人,史称大禹、帝禹、神禹。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后代,鲧的儿子,母为有莘氏之女修己。卒于公元前2198年8月,享年99岁。供奉在夏人的太室太庙太室祠(现中岳庙)内。

大禹是华夏立国始祖,是伟大的政治家和民族英雄。登封是大禹故里、禹都阳城所在地。他生长于嵩山,建都于嵩山,大禹治水足迹及功业遍及华夏大地。大禹在嵩山建都后,划九州,铸九鼎。九鼎成为掌管天下权力的象征,并安放在九州中央的豫州(中原)。于是,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之改朝换代,为争夺天下,大部分在以嵩山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完成。再由于受引领天下,必居天下之中思想的影响,历朝历代的帝王将相和广大民众才有着“择天下之中而立国”、“逐鹿中原”、“问鼎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的霸主概念。

夏部族兴起于嵩山周围,嵩山又称为崇山、崇高山。《国语·周语》和《春秋外传》皆记载:“有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韦昭注:“夏居阳城,崇高所近。”大禹的父亲鲧被封为崇伯,封地就在嵩山附近。大禹治水成功后,舜帝赐以玄圭,“命禹有事于太室”,即祭祀嵩山太室山。舜帝驾崩后,大禹避让舜之子商均于阳城,登封告成镇曾立有“禹避阳城处碑”。因天下百姓、诸侯皆去商均而到阳城朝拜,大禹遂于公元前2070年,在阳城即天子位,建立了夏王朝。

大禹的儿子夏后启也主要活动于嵩山一带,并先后在嵩山附近今天的的禹州、新密、巩义等地建都。据有关文献记载,启母墓和启圣墓都在登封。夏启的儿子太康失国后,其孙少康以登封的颍阳(古纶国)为根据地,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史称“少康中兴”。周穆王游历嵩山时,曾“观夏后启之所居”。春秋时,周襄王命刘定公至颍地(今登封)慰劳赵孟,曾感叹:“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微禹吾其鱼乎!”汉武帝游中岳时,也曾拜瞻启母石。唐高宗和武则天幸启母庙和少姨庙后,敕令重修,并让杨炯作《少姨庙碑记》,让崔融作《启母庙碑记》。大禹治水于嵩山,禹都阳城、禹避阳城、禹居阳城,见诸很多经典文献和地方志。

登封现有大禹文化遗迹60多处,大禹神话传说60多个,是全国大禹文化遗迹的传说最为集中、最为丰富的县域。2000年,大禹治水被郑州市评为十大历史故事。2005年,大禹被评为登封市十大历史名人,大禹治水、启母石、照爷石等分别被评为登封市十大历史故事和十大神话故事、禹都阳城被考古学家称为中国历史第一都,2011年,禹都阳城又被评为登封市十大文化符号。2011年,大禹神话传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自古以来,登封即广泛流传大禹神话传说,三过家门而不入、火烧蛟河、禹王锁蛟、启母石、匾挂石崖老幼皆知,而盗土治水、舜王访贤、崇伯点化、代姐育婴等亦脍炙人口,广为人知。这些故事中,大禹因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影响最为深远,大禹因此受到了人们的拥戴,登封至今还流传着“一过家门听骂声,二过家门听笑声,三过家门捎口讯,治平洪水转家中”的民谣。

20世纪40年代以来,登封的文艺工作者韩有治、甄秉浩、耿直、张存义、弋清波等多次深入民间采风,采录整理了一大批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尤其是韩有治先生,将采录到的2民间传说结集为《嵩山民间故事》,其中仅大禹神话传说就有近30篇,记录了大禹出生、拜师、治水等故事。甄秉浩的《太室山和少室山》《代姐育婴》《五指岭》,张存义老师的《石门沟》,弋清波老师的《独脚舞》王剑松同志的《大禹镇海》等,亦分别收入《登封县民间故事、歌谣、谚语三集成》和《中岳风物故事》等书。

大禹治水故事被郑州市和登封市分别评为十大历史故事。闻鼓饷夫、照爷石、挪宫与匾挂石崖、石门沟等故事广为人知,被评为登封市十大神话故事。2004年,启动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后,登封市文联又组织人员到乡间采风,又采集到了《禹洞河》、《大河口》、《马蹄沟》、《金牛峰》、《阳乾山》、《禹都阳城》、《禹铸九鼎》、《景店小米》、《禹影石》、《石簸箕》、《龟坡寨》、《妖毛潭》、《大禹与掌中万年历》、《大禹与二十四节气》等30多篇神话传说。这些传说大多收录于《大禹与嵩山》、《嵩山经典故事》《嵩山故事二百篇》中,如《嵩山经典故事》一书就收录了与大禹有关的三过家门而不入、克勤克俭、下车泣罪、大功告成等成语故事。

此地北距嵩山11.5公里,南距箕山6.5公里,颍河与五度河在这里汇合。这里古代一直叫阳城,汉朝设阳城县,唐朝武则天称帝改其为告成县,后来又合并入登封县,此地改名为告成镇。禹曾经被封为夏伯,国都在阳翟,即今禹州市城关一带,距告成很近。后来禹根据舜的命令,接替其父鲧的事业,领导天下九州的人民治理洪水,仍然是以阳城为根据地的。禹在当上中原地区部落联盟领袖之后,为了加强对天下的领导,还曾把都城迁到冀州平阳。

后来,他到南方去巡视,在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与天下的部落首领聚会。不久,就死在那里,葬在那里。至今浙江省绍兴市还有大禹陵墓,受到历代人们的凭吊。 禹去世之后,本来应该由中原地区部落联盟的第二号首领伯益(东夷人,按照当时的规定是禹的继承人)担任第一号首领。可是禹的儿子启依仗着禹的功劳和威望,杀死了反抗他的伯益,在钧台(今禹州市)当上天子,建立夏朝。从此,延续几百万年的原始公有制社会变成了私有制社会,“禅让制”的公天下变成了世袭制的家天下,氏族部落联盟变成了阶级社会的国家。夏朝进入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社会的国家。

夏传子,家天下:从夏禹至夏桀,14世17帝,471年。从历史文献记载,整个夏王朝活动的中心和基本辖区是河南省和山西省的南部,而统治的核心地区仍在嵩山周围一带。例如,夏启即天子位,大会诸侯,是在钧台。夏代第二个天子太康的王都在斟寻,(即巩义市西南的伊洛河滨一带)。夏王少康也曾建都在阳翟(今禹州市)。虽然有的夏王曾经迁都其它地方,基本上也都在河南省范围内。夏朝最后一个王夏桀,仍建都斟[寻阝]。总之,从夏禹到夏桀,郑州地区基本上是夏朝统治的中心地带。也就是说,从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社会大变革中,古代的郑州地区是走在当时整个中原地区乃至全国的最前列的。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940098.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