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新喜
“要提车,得加钱。”
宝马退出价格战,第一批「受害者」已经出现。宝马4S店的骚操作来了,消费者提车要求加价3万,全国多地4S店出现大规模拒不交车的情况。
“本以为是不和友商斗了,结果是和消费者开战了。”有网友感慨。
早在7月16日,一位苏州的宝马准车主发帖表示,自己在六月底,定了一台进口的525i。前几天车到店后,却因行情变化,4S店拒绝交车,并暗示他需要加价才能提车。
而在宝马北京朝阳区一家4S店销售人员表示:“从7月初开始,到现在已经换了3个版本报价了,一个版本比一个版本高。”有重庆消费者签了合同交了定金后,提车时被告需加价3万。
而根据蓝鲸新闻报道,如今全国多地陆续有消费者表示遭遇了宝马的霸王条款,车型主要集中在i3、ix3、3系这几款车型,多数消费者是在5月底6月定的车,7月提车时大多被要求临时加价3万才能提车。在小红书上,也有多位7月前下定的宝马准车主,因相关车型涨价,如今面临无法提车的问题。不交付的理由是车停产了或者产量减少,要么是总部审批没通过等理由。
但很显然,这背后,就是宝马要求降低销售目标进而涨价之后,让4S店加价有了底气,据财经网消息,宝马退出价格战后,几乎全系车型都有涨价。当初裸车不到19万的纯电i3,现在得21万才能提走;之前燃油版3系优惠后裸车23万左右,本轮调价后大概涨了3万,落地价在30万上下。
宝马巨大的差价,也让一些宝马4S店玩起了骚操作,一些已经付款提车的订单,4S店就不愿意交付了。
目前宝马 4S 店这种“霸王条款”,是对消费者信任与权益的公然践踏,是对市场规则的粗暴破坏,如果4S店的行为是宝马默许的,只能说宝马在作死的路上越走越远了。
4S店不遵守合同,拒绝交付,契约精神缺失损坏宝马品牌
奔驰、宝马、奥迪等金字招牌的光芒,已经被国产新能源中高端车型逐步掩盖。新能源纯电动汽车奥迪的e-tron系列,奔驰的EQ系列,宝马的i系列。销量都不咋的,不管是颜值、性能、科技以及智驾体验和性价比,和国产新能源车企相比,成本等方面也毫无优势。在保持高利润的基础上,很难和国产新能源车企竞争。而且这种差距,并不是短时间能够弥补。在这种情况下,不打价格战就算了,毕竟把产品各方面再提升提升,有车标的老本加持,车子还是能卖,但签了合同还要加价,就有点过分了,这是完全不尊重消费者权益。
在国人看来,宝马尽管在产品上落伍了,但这些国际品牌都是“守规矩”,重视契约,讲究契约精神的,也珍视“客户价值”,把消费者价值放在第一位。但如今公然毁约,很败消费者的好感,不管你怎么涨价,人家消费者是在涨价前定的车子,已经签订合同,于情于理于法,这种做法都是不地道的。
如今4S店拒不交车的行为,某种程度上也构成了合同欺诈。“这跟两本菜单,一本结账用,一本点菜用有什么区别?”
契约精神是西方文明社会的一种主流精神,契约精神不是单方面强加或胁迫的霸王条款,而是各方在自由平等基础上的守信精神。
消费者购车,签订合同,相当于双方形成缔结契约的主体,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任何一方违反约定必须付出代价,受损害方将得到利于自己的救济。宝马4S店在已经签订合同的基础上违规加价,其实就是毁掉了契约精神的内涵。
而毁掉契约精神,对一个企业来说,最大的影响就是对用户信任价值的伤害以及对品牌信誉的伤害,因为一个连合同都不愿遵守的厂商,还能指望它对消费者有多优质的服务呢?
宝马退出价格战原本以为是守住了高端格调,结果4S店开始玩坐地起价了,这等于告诉消费者,花钱了没有好的服务,商家依然当自己是大爷,连带着品牌信用被牵连的风险。
在今天国内市场卷到如此地步的情况下,加钱提车这一操作逆时代潮流而动,原本国产新能源的冲击之下,传统豪车品牌溢价在持续下行,这种行为无异于饮鸩止渴了。
宝马如果不是默认经销商这么干,就是被经销商坑了
但这个事情,如果不是宝马默认经销商这么干,就是被经销商坑了。宝马三成销售是来自中国市场,在全国范围内一共有632家宝马4S店,涉及全国34个省市,范围太大,有时候个别经销商的行为超出了宝马的掌控范围之外。
虽然说4S店的众多行为都是受品牌监管与主导的,但由于中国的4S店经销商体系盘根错节,地方利益团体势力庞大,有时候,很多4S店的行为,往往在品牌方的主导之外,品牌方有时候也做不到应有的监管。
而宝马这些传统豪华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没落除了国产品牌的崛起挤压之外,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套老旧的经销商绑定模式跟不上时代需求。有业内人士提到,很多经销商在收到客户定金之后往往不会第一时间用于提车,而是会马上把这笔钱转做他用,说白了就是拿客户的定金去盘活自己的现金流。
过去这套盈利模式主打的就是信息不透明,赌的就是消费者维权成本太大,会选择吃哑巴亏。
而曾经点名被中国经销商坑的品牌就是丰田。日系车中国市场不断下滑,曾经一度将原因归结为中国经销商的加价。
丰田章男过去更直言从来没有把出口到中国的埃尔法加价,如今在日本价值30万人民币的埃尔法在中国却被卖到80万到100万人民币。这是中国经销商自己干的。
面对各地盘根错节利益关系构建的4S店经销商体系与地方势力,有时候品牌方也缺乏话语权与主导权,比如这次宝马中国涨价,宝马中国能统一调整官方售价,但是不能决定4S点的终端售价。
而各地的经销商,苦市场下滑久矣,也不顾吃相难看不难看,拿着鸡毛当令箭就迫不及待开始打起了自己的算盘,结果明显是用力过猛,适得其反了。
从宝马的基本盘来看,宝马的用户群大多是70、80后情怀粉丝,如今95、00后年轻一代,不再信奉BBA带来的身份加持了,降价都卖不出去,涨价能卖的更好?
在汽车产业越来越注重服务质量的今天,传统豪车品牌还在依赖4S店维持品牌的服务品质,而像特斯拉这种直营模式已经把生产与服务都掌控在自己手里。
现在宝马4S店上演霸王条款,如果是宝马品牌方被经销商坑了还有转圜余地,如果是默许行为,那可能是作死行为了。现在事情越闹越大,遇到这种情况的消费者,如果要打官司,宝马4S店可能吃不了兜着走,毕竟,宝马4S店闹这一出,真当《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价格法》《民法典》都是闹着玩的呢,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条写的明明白白,不履行合同的,应当承担责任。签了合同的,4S店必须按合同办事,要么按合同价格给车、要么违约赔钱。
对于消费者,打官司有两种诉求:
其一,要求4S店履行合同义务,按时交车,并承担逾期责任。其二,起诉4S店违约,以4S店违约为由解除合同,要求双倍赔偿定金。
宝马是时候采取果断行动,敦促4S店及时交付,并对消费者进行道歉,并做出及时的赔偿,及时止损,越早越好。对于宝马来说,市场不景气,就要有点自知之明与危机感了,得靠真本事说话。踏踏实实提升产品质量,别整天琢磨这怎么从消费者口袋里多掏点钱,那样只会把路越走越窄。
以宝马如今退出价格战引发的舆论争议,以及到如今4S店拒绝交付的争议来看,如果不更早行动,4S店的骚操作,可能将形成一股波及宝马品牌的飓风,后果或超出宝马预料之外。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933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