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十二岁参军,从放牛娃到开国少将,从抗日战争到抗美援朝,打满全场。
如今他是唯一仍健在的开国将帅,已101岁,身体硬朗,他就是王扶之少将。
王扶之出生于陕西绥德,五岁时母亲去世,父亲去延安干活,他跟着爷爷在老家生活。
王扶之大一点的时候,举家迁往延安,父亲想尽办法送他去读书,家庭条件实在太差,只读了三个月,认得一些字,这一段学习时光也让他在后面的战斗生涯受益匪浅。
辍学的王扶之,开始给地主干活,做放牛娃,吃尽苦头。
在延安,王扶之碰到一支特别的部队,他们不会对普通群众吆五喝六,经常帮助周围的老百姓,一打听,得知是大家口中的穷人队伍红军。
小小的王扶之下定决心,要加入红军,参加革命,帮助受苦受难的穷人。
年仅十二岁的他站在征兵处桌旁,负责登记的同志问道:“你多少岁?”
“我十七岁了。”
王扶之回答道,他身高比同龄人要高,虚报了年龄也不容易被发现,那时候没有身份证一说,就这样成为红军一员。
刚到部队,红军武器奇缺,不是每个人都有枪。王扶之分到的武器是一支梭镖,凭着这支梭镖,与敌人战斗中缴获了自己的第一支枪。
虽然王扶之只有三个月的学习经历,但已是红军中的“知识分子”,1936年,他被调到测绘队学习。
在勘测学习的过程中,王扶之养成了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因表现突出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爆发后,王扶之先是在八路军115师担任测绘工作,后来参加参谋训练学习,担任新四军某师司令部通信股长,随着部队转战陕、豫、冀、皖等七省。
在战斗中成长,经过一次次浴血奋战,王扶之对战争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
抗日战争取得胜利,解放战争全面打响,王扶之随部队从东北打到海南岛,走过15个省份,在一次次的实战中,逐渐成长为部队中坚力量。
每一次战斗,王扶之身先士卒,曾说:“指挥员靠前,是战斗胜利的法门之一。”
在战场上,王扶之这样说,也这样做。
解放天津战斗打响时,前排尖刀班战士一个个倒下,王扶之不顾自身安危,冲到前面,被流弹打中左腿,强忍疼痛,仍指挥官兵作战,最终成功将红旗插上天津城头。
新中国成立后,王扶之想到自从参军后没有给家里报过平安,本想回家看看父亲,没想到朝鲜战斗爆发。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号召下,王扶之义无反顾踏上抗美援朝的征途。
刚到朝鲜,王扶之领导的343团就对上号称从无败绩的美军骑一师,史称云山战役。
在飞机大炮夹攻,装备精良的美军的疯狂进攻下,王扶之死死守住阵地,顺利完成任务,这一战让世界瞩目,中国军队凭落后的装备战胜不可一世的美军,在战斗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一笔。
五次战役,王扶之都参与其中,他善于总结美军作战规律,改进战法,是一员出色的指挥员。
一次,王扶之所在的司令部被敌人飞机炸毁,他和战友被埋在坑道里38个小时。
当时,两只从坑道飞出的苍蝇,让搜救队坚定了援救的决心,王扶之和战友得以脱险。
从那以后,王扶之称苍蝇为他的“救命恩人”,再也没有打过苍蝇。
抗美援朝胜利后,王扶之有时间回家看望家人了,坐车来到县城后,在路边叫一辆驴车回乡。
交谈中,王扶之才发现赶车的老汉是20多年未见的老父亲,岁月改变容颜,父子二人四目相对,早已泪水滂沱。
如今,王扶之已百岁高龄,身体健朗。
晚年,王扶之常常回忆与战友共同奋斗的时光,怀念那些为国牺牲的战友。
王扶之说:“他叫什么名字,是哪里人,担任什么任务,在什么战场牺牲,这些我不知道写了多少。”
王扶之将军用这种方式缅怀先烈,寄托哀思,祝老将军健康长寿。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933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