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刚刚诞生不到4年的新中国在苏联老大哥的援助下,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工业化运动。
当时新中国的工业基础几乎为零,一无技术、二无资金,如果没有外援,想要在五年时间内实现工业化是相当有难度的,更别说因为西方封锁,很多重要的工业设备拿钱都买不到。
好在有苏联的帮忙,不仅全面援助基础工业设备,更提供低息的贷款,缓解我们的资金需求。
老大哥的援助
而在随后的工业化建设中,不计成本,给钱、给技术人员、给设备,短短五年,就成功帮助中国建立了基础的工业体系。
说实话,要是没有苏联的援助,新中国是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基础工业体系的建设的,因而那时候我们对苏联异常亲近,冠以“老大哥”的称号。
所以,谈到五十年代的苏联,很多人都竖起大拇指,称赞老大哥的无私,当然,当时的苏联也值得这样的称赞和感谢。
当时的苏联也值得这样的称赞和感谢
只是苏联大规模援助并不是无私的,毕竟国与国之间,哪有永远的朋友?只有利益才是永恒的,换句话,援助是基于利益上的交换,本质上就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即新中国从苏联获得工业化的援助,新中国帮助苏联稳定内部和在东欧的局势。
这才是苏联大规模援华的真实目的。
那么苏联工业化援助始于什么时候呢?始于抗美援朝时期,要是没有抗美援朝,苏联都不一定乐意帮助。
而抗美援朝本质上是斯大林背后挑的事,当时斯大林认为新中国实力弱小,一旦将战火燃烧到边境,只要新中国不出兵或者出兵没有打赢,那么按照《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规定,苏联即可堂而皇之的驻军,继续占有中苏铁路、大连港和旅顺港的权益,让东北成为美苏太平洋冷战对峙的前沿。
毛主席出访苏联,双方商谈矛盾重重,毛主席满脸不高兴
但没想到志愿军居然能将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赶回三八线,这让斯大林意识到新中国所迸发的能量是如此强大,也意识到新中国在远东的地位,这才有了初期的援助。
经过一番商议,斯大林一开始确定的首批援助的工业项目有42个,援助内容包括电力、钢铁、煤炭、制铝、机械、化学、造纸等,且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
当然一些重要的工业项目,比如军事工业等等,斯大林没打算援助。
毕竟从某方面来说,斯大林和新中国的关系并不怎么样,曾经说毛主席是中国的铁托,中国正走南斯拉夫的道路,这里面的意思想必大家都明白。
而且斯大林又喜欢压着其他兄弟国一头,搞老子党那一套,所以必然不会进行核心工业的援助。
因而真正出手阔绰以及提供核工业援助的,其实是斯大林死后。
斯大林死后的频繁政局变动
1953年3月1日,一向不太注重健康生活习惯的斯大林突然中风了,中风可大可小,关键看医生的抢救,然而在斯大林中风期间,贝利亚、马林科夫和赫鲁晓夫极力阻止医生对斯大林的抢救,任由斯大林昏迷。
3月5日,斯大林去世。
对于贝利亚等人来说,斯大林的去世是一件高兴的事情,毕竟在斯大林手下工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稍有不慎,就是身死。
二来斯大林生前没有指定接班人,这几个人都有机会成为苏联新的掌权者,目前来看,贝利亚上位的可能性最高。
贝利亚和斯大林
而且贝利亚算是斯大林死后第一个拿他开刀的人。
斯大林刚死一个星期,身为内务部长的贝利亚就成立侦查小组,开始调查和平反斯大林时期的冤案。
而后又提出消除由于破坏苏联法律所造成的后果以及禁止节日期间游行队伍抬举领导人画像的建议,得到大家一致的认可。
可以说清算斯大林得到当时所有人的认可,这也是清算斯大林个人崇拜的一个起点。
不过这个时候并没有全盘否定,目前针对的主要是斯大林的大清洗和个人崇拜展开的。
然而贝利亚并非斯大林指定接班人,凭什么对其他人指手画脚?加上贝利亚掌握秘密警察,这个可太要命了。
因而赫鲁晓夫等人一边参与贝利亚清算斯大林活动,一边密谋扳倒贝利亚。
1953年6月,赫鲁晓夫、马林科夫和朱可夫联手扳倒贝利亚,并立即处决了他,而后苏联大权暂时由这三位实际掌握。
斯大林和赫鲁晓夫
但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1957年,在朱可夫的支持下,赫鲁晓夫又扳倒了马林科夫,作为代价,朱可夫担任苏联国防部长,原先三驾马车变为赫鲁晓夫和朱可夫共同执掌。
只是他们共同执政的时间更短,1957年10月26日,趁着朱可夫出访南斯拉夫,赫鲁晓夫下令解除其职务,朱可夫开始失势,苏联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真正进入赫鲁晓夫时代。
从1953年3月到1957年10月,短短四年时间,苏联就爆发了频繁的高层变动,但不管政局如何变迁,这些人都非常有默契地继续推行对斯大林的清算,仅1955年2月,苏联就重审了上万起的冤案,至于没有来得及处理的,还有三万多起。
伴随着清算影响,苏联从上到下,开始减少对斯大林的赞美和吹捧,加上从1955年开始对斯大林时期各种重大历史遗留问题进行调查,算是将斯大林的老底翻了个遍,最终演变成1956年2月24日,赫鲁晓夫发布的震惊世界的秘密报告。
斯大林
别看赫鲁晓夫秘密报告被看做是全盘否定斯大林,但实际上是暂停对斯大林老底的深挖,毕竟深挖下去,不好收拾。
然而这关新中国工业化援助什么事呢?关系还真的很大,因为频繁的政局变动加上大规模的平反,让苏联陷入一段长期的思想混乱时期,急需找个人为苏联背书,这个人就是新中国。
思想混乱的苏联和新中国的力挺
斯大林临死前,苏联将斯大林宣传为“慈父”,是容不得一点亵渎的。
斯大林临死前,苏联将斯大林宣传为“慈父”
但没想到一死,各种清算,在斯大林光辉形象上撕开一道口子,而且越撕越多,甚至牵扯更多的人。
比如贝利亚,长期被宣传为斯大林亲密战友,但很多冤案都是贝利亚参与的,既然斯大林不怎么光彩,那贝利亚干的岂不是助纣为虐的事?所以贝利亚也被借机扳倒了。
贝利亚之后,平反继续,而伴随贝利亚之后掌权的是赫鲁晓夫、马林科夫和朱可夫的三驾马车,而马林科夫和朱可夫先后被扳倒,如此激烈的变动,以及扳倒之前对他们的各种报告,给苏共造成了相当程度的冲击。
毕竟苏共的总路线天天换道转弯,任谁也扛不住啊,这还是苏联自己,外边还有一大帮东欧兄弟呢,本来他们和苏联关系就不这么样,天天看苏联高层变动,脑子都要乱了,甚至都开始怀疑自己了。
东欧阵营
而斯大林死后,一帮掌权者都没啥强有力的理论上的权威,不管是贝利亚还是赫鲁晓夫,他们都严重缺乏理论上的权威,也导致苏共的统治基础相当薄弱。
没办法,寻找盟友吧,选来选去,就找到新中国了。
此时的新中国不仅独自完成了内部革命,甚至对外打赢抗美援朝,尤其是抗美援朝,给全球带了一次震撼。
彭老总签署停战协议
而毛主席等人又极具理论水平,让新中国成为社会主义阵营里冉冉升起的新星,更让社会主义阵营的理论权威和意识形态的解释权东移到新中国这里。
比如当时对某件事有争论的时候,一帮人总是寻求新中国的看法,甚至大部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都认为新中国的意见和解释是正确的、合理的。
毕竟当时一帮东欧人认为自己凭什么要听苏联人的话呢?但如果中间由新中国帮忙传达,那事情就会变得容易得多。
因而从这个时候开始,包括苏联在内,都将新中国当做可以评理的那个人,不管什么事情,都喜欢找新中国。
所以鉴于新中国的特殊地位,苏联一帮大佬不得不仰仗新中国来稳定内部,甚至央求新中国来协调东欧国家的关系,维系苏联在东欧的统治。
因而斯大林死后,不管政局如何变动,但有一个事情是必须做的,就是积极和新中国发展关系。
既然发展关系,必然要拿出诚意来,至此,苏联开启了大规模的工业化援助。
156计划的彻底开展
1953年5月15日,此时掌权的贝利亚与新中国签订新的援助,即著名的“515协定”,共援助91个项目,项目包括:
2个钢铁联合企业、8个有色冶金企业、8个矿井、1个煤炭联合厂、3个洗煤厂、1个石油炼油厂、32个机器制造厂、1个汽车制造厂、1个拖拉机制造厂、1个滚珠轴承厂、16个动力机器及电力机器制造厂、7个化学厂、10个火力电站、2个生产磺胺、盘尼西林和链霉素的医药工业企业、1个食品工业企业
“515协定”,是日后156个工业援助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和坦克相关的工业项目有3个,与飞机航空有关的项目11个,可以说有相当一部分属于重要的国防方面的工业内容。
石家庄电热厂建厂模型
扳倒贝利亚后,苏联继续开展对新中国的工业化援助,在1953年末和1954年追加了大批量的项目,其中最值得一说的是1954年的三次大规模援助。
贝利亚之后,赫鲁晓夫等人三驾马车,但只是面和心不和,尤其是马林科夫,成为赫鲁晓夫最大的威胁,为了扳倒他,赫鲁晓夫找来不少盟友如布尔加宁和朱可夫,甚至还得到莫洛托夫、米高扬等人的支持。
另一方面,马林科夫其实和贝利亚走得比较近,赫鲁晓夫就借此发难,拼命将马林科夫牵扯到贝利亚案件上去。
马林科夫
这么连番的打击,到了1954年时期,马林科夫已经彻底失势,一切唯赫鲁晓夫马首是瞻。
赫鲁晓夫为何急切切扳倒马林科夫呢?一方面固然是因为掌权,另一方面则是访华,寻求新中国对他的支持。
1954年8月,赫鲁晓夫追加11个援助项目;
1954年9月,访华前夕,赫鲁晓夫再次追加15个项目;
1954年10月,访华后,赫鲁晓夫又追加13个项目;
这三次大规模援助,可是掏了苏联老底了,因为以往用淘汰技术的援助,而这次援助是采用苏联最新最好的技术,数量多且质量高,引起很多人的不满。
毛主席和赫鲁晓夫
比如赫鲁晓夫的政治盟友伏罗希洛夫就表示强烈反对,认为给的太多了,甚至不愿意签字,但赫鲁晓夫不断施压,说服了伏罗希洛夫,得以带着大量的援助计划访华。
而且除了工业化援助,赫鲁晓夫又提供五年巨额无息贷款、废除《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的《秘密补充协定》、调整卢比和人民币比值、双方共同成立的合资股份交给中方、旅顺海军基地设备全部送给中方。
新中国也投桃报李,坚定支持赫鲁晓夫地位,同时对于访华的安排不做任何规定和安排,随意前往任何地区,也让双方的关系达到了顶点。
为了感谢新中国的支持,1955年1月,赫鲁晓夫宣布,援助中国核工业,给了一份豪华大礼,这就是日后的156计划来源。
核工业援助
次月,赫鲁晓夫就解除马林科夫的所有职务。
有人问了,新中国的支持意义能有这么大吗?还真有,因为赫鲁晓夫是政工干部出身,代表苏共党务,而马林科夫是技术官僚,和技术官僚相比,党务要的是意识形态和道义正确性,有了这个,才能整合派系内的力量,压制对方。
而恰好,新中国提供了就是这两个重要内容,这才让赫鲁晓夫在此后的斗争中无往不胜。
当然,除了对赫鲁晓夫的地位得到稳固之外,还稳固了苏联对东欧的统治。
靠着新中国,苏联稳固了对东欧的统治
1956年6月,波兰爆发波兹南事件,随后在10月,匈牙利爆发起义,这两起事件合称为“波匈十月事件”。
波兹南抗议
说实话,波兰和匈牙利这两个东欧国家本来就不怎么待见苏联,本来就是世仇,只是二战时期被美苏瓜分利益划分给苏联,因而在斯大林时期就爆发反苏浪潮,只是碍于苏军的压力,才被迫屈服于苏联。
而后波兰和匈牙利又照搬斯大林模式,经济没搞起来,反而加剧了和苏联的矛盾,而且波兰和匈牙利政权领导人都是苏联把持,实际上就是苏联的傀儡政权,最终爆发了动乱。
最激烈的时候,波兰和匈牙利已经做好和苏联开战的准备了,尤其是波兰,已经向民众发放武器,发誓要和苏联干到底。
坦克开进布达佩斯
一旦局势恶化,八十年代末的东欧剧变将提前到五十年代爆发,就算苏联现在靠军事打赢,但也无法有效统治当地,没了东欧,苏联还拿什么和美国冷战?
眼看事情愈演愈烈,赫鲁晓夫寻求驻波兰大使王炳南的帮助,因而才有了新中国的各种救火。
靠着独特的意识形态地位,加上这些年良好的形象,新中国在东欧各种周旋,一方面避免事态扩大,一方面说服苏联放松对这两个国家经济上的控制,并且做了相当大的协调和沟通工作,最终平息了这次动乱。
匈牙利街头
而新中国的调解办法,其实相当巧妙,将所有矛盾引到斯大林身上,既平息了动乱,还帮赫鲁晓夫坐稳位置。
将东欧和苏联的矛盾归咎于是斯大林时期霸道作风问题,将东欧对苏联的仇恨转移到苏联个人身上,毕竟当时斯大林刚死没多久,考虑到斯大林的历史地位,这种转移相当有效果,大大缓解了东欧对苏联的不满,维护苏联的统治。
被推到的斯大林雕像
况且当时苏联内部还进行去斯大林运动,别看拿斯大林背锅让苏联面子受损,实际上是肯定苏联内部去斯大林运动,客观上为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站台,算是给苏联内部政权合法性提供一份强有力的背书。
换句话,就是帮赫鲁晓夫坐稳位置,也因此这个方案深受赫鲁晓夫赞同。
而在赫鲁晓夫秘密报告后,米高扬访华,新增55个苏联援华重点项目的有关协议,作为对新中国的回报。
而后的援助也让一开始的援助变成了368个项目,然而这些项目实在太多了,受制于当时的条件,新中国一时间难以消化,主动要求削减援助力度。
这就是苏联大规模工业化援助的来龙去脉,可以说本质上是一个双赢的局面,毕竟国与国之间从来都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中苏蜜月期
虽说斯大林时期就开始援助,但基本都不是什么高质量的工业,真正出手阔绰的是贝利亚和赫鲁晓夫,靠着他们的大手笔,中国成功在五年内完成了基础工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