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绵延长达数千年,老祖宗留下来的诸多规定,都蕴含着深厚的智慧与道理。
今天,咱们来深入了解一下其中的部分内容,像是房屋的选址、筷子的规制以及斤两的设定等。
先说房屋的选址,通常人们会选择在山南水北之地建房安家。
这是因为处于这样的位置,人们的饮水需求能够方便地得到满足,而且采光条件极佳,居住环境既舒适又有益健康,优点多多。
接着聊聊筷子,在原始社会,随着烹煮技术的出现,为了避免直接用手抓取烫热的食物,筷子应运而生。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鼎成为主要烹饪工具,因其又大又深,食物热度很高,容易烫伤手部,所以古人将筷子制作得比较长,加大手与鼎内食物的距离,保障自身安全。
后来铁锅出现,炒菜兴起,人们的用餐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从围在鼎旁转变为将饭菜盛放在桌上分开食用。
此时,长筷子使用起来较为不便,短一些的筷子开始成为主流,那么,筷子的长度和形状又有什么讲究呢?在唐朝,受佛教文化的影响,筷子的长度被确定为 7 寸 6 分。
其中,7 寸代表着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感,6 分对应着“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欲望。
此外,筷子头部为圆形,尾部为方形,不仅使用起来更为便利,还契合了中国传统的“天圆地方”观念。
一双筷子,也蕴含着阴阳乾坤的理念,古人相信使用这样精心设计的筷子,能够为自己带来福气,让生活更加美好。
关于筷子长度的规定,还有一个有趣的历史典故,传说商纣王在一次吃饭时,因为食物太烫而烫到了嘴,于是他责罚了伺候他的厨师和丫鬟。
后来,妲己在给纣王夹菜时,为了避免纣王再次被烫到,她取下头上的玉簪将菜夹起来吹凉后再喂给纣王。
纣王看到妲己手中的玉簪,以为是一种新的餐具,从此,玉筷便开始出现在宫廷中。 再来讲讲“斤两”的问题。
“斤两”的概念大约在商朝时期开始出现,但当时的测量工具制作粗糙,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欠佳。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度量衡标准各不相同,单位和进制都存在差异,跨国贸易极为不便。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大力统一度量衡,其中的“衡”指的就是秤,秤砣被称为“权”,如今“权衡”一词,便是来源于此。
关于 1 斤等于 16 两的由来,民间有一种说法:丞相李斯请求秦始皇确定重量的进制,秦始皇给出“天下公平”四个字。
李斯不明就里,又不敢追问,数了一下这四个字的笔画,刚好 16 画,于是将 1 斤定为 16 两。
不过,这种说法更多是传说故事。实际上,秦人对上天心怀敬畏,在诸多事务的决策与规定制定中常参照天象规律与象征意义。
天上的南斗星有 6 颗,北斗星有 7 颗,再加上象征着福、禄、寿的三星,总共 16 颗星。
基于此,古人将重量设定为 16 进制,即 16 两为 1 斤。进入近代,中国积极学习西方,为了与国际度量标准接轨,将沿用已久的 16 进制改为 10 进制,“16 两为 1 斤”的规定逐渐成为历史记忆。
如今,中国发展迅速,大量外来文化纷纷涌入,对我国传统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对青少年群体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幸运的是,国家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大力弘扬并积极推动文化传承。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传统文化必将大放异彩,在世界文明的舞台上展现独特魅力,成为人类文明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举报
评论 0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930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