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辽朝的官,多数人第一个想到的可能就是《天龙八部》中耶律洪基封给乔峰的那个南院大王,稍微懂点历史的可能还会想到辽朝第一名将耶律休哥的那个“大于越”,至于其他的,可能就不太了解了。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辽朝的官制,看一看与中原王朝的有何不同?
作为由游牧民族建立起来的辽朝,其统治民族是理所当然的契丹族,但其境内人口最多的却是汉族,尤其是石敬瑭献上幽云十六州之后。
所以,契丹皇族在维护本民族政治特权的同时,如何协调与汉族各阶层的政治经济关系,就成为了辽朝能否长期立国北方并与中原王朝形成南北对峙的关键所在。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和辽太宗耶律德光各在位二十年,这四十年是辽朝典制得以确立的重要时期,并形成了自身独具特色的制度建设,史书称其为“一国两制”。
一国两制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对于契丹王朝来说,就是对契丹人和汉人“因俗而治”,前者仍然是袍里着裤,脚蹬长靴,男子髡发(剃发地中海),女子短发,而后者依旧可以宽袍大袖,头戴方巾……
在这一点上,契丹统治者远比满清统治者开明。玄九尘就曾评论说:中国北方王朝汉化程度排名依次为北魏、金、清、辽、蒙古。推崇汉文化叫得最凶的满人仅排在第三位。
除了服饰,最能体现一国两制特色的就是辽朝的官制。
辽朝实行的是南北面官制。
南北面官制由来
辽太祖时以契丹官制为主,但已有汉制,中央置三省,地方设州县,置“汉儿司”统管汉官系统,以韩知古总知其事。辽太宗得燕云十六州,后又进军中原,颠覆后晋,把中原王朝的官制全面带回了辽朝,由此才确立了南北面官制。
南北面的叫法与契丹习俗有关:契丹“拜日”之俗,皇帝宫帐必坐西面东,并且辽俗尚左,故契丹官衙都在宫帐之左,即在北面;汉人官衙则在其右,即在南面,故契丹人称北面官,汉人称南面官,此即南北面官的由来。
但要注意一点,北面官制中也有分称南北的,例如南枢密院和北枢密院,这里的南枢密院就并非南面官制一属。
北面官
北面官制也称“国制”,主要官职有——
1、于越
大于越府,设于越,位居百官之上,无职掌,为契丹最尊之官,相当于中原王朝“三公”中最尊贵的太师,算是一种荣誉性职务。终辽之世仅授耶律氏四人,即曷鲁、屋质、仁先和休哥。
2、北、南枢密使
北、南枢密院,也称北衙和南衙,为辽朝最高军政机关,各设枢密使为长官,分掌契丹的军政和民政。两者在职权上遵循“南衙不主兵,北司不理民”的习惯分工,然而名义上两者虽并行,但实际上北枢密院地位远高于南枢密院,辽中后期就经常出现北枢密院侵及南枢密院所司工作的情况,这也是管军必官民的特性所决定的。
所以,北枢密使就相当于汉人王朝的大司马、太尉(略高);而南枢密使则相当于丞相、尚书仆射(略低)。
除了枢密使以外,北、南枢密院还分别下设知枢密使事、知枢密院事、枢密副使、同知枢密院事、枢密直学士等职。
3、北、南府宰相
北、南宰相府,分别以后族与皇族为北府宰相与南府宰相,佐理契丹两府军政。
契丹建国前由8部组成(部落首领称八部大人,契丹可汗由八部大人每三年依次轮流担任),其中迭剌部(耶律阿保机所在部落)和乙室部最强,其他各部以两者为中心,组成两个集团,分别隶属于南北宰相府。其中迭剌部等5部隶属于北府,乙室部等3部隶属于南府。两府各设左右宰相,以左丞相为尊,以下还有总知军国事、知国事等职官。
至于枢密院和宰相府谁管谁的问题,与成立的先后有密切关系。
北、南宰相府设立更早,在契丹建国前部落联盟时期就已经出现,由阿保机的直系祖先雅里(又称涅里)相阻午可汗创立。
当时二府宰相仅在可汗之下,总契丹八部之政,地位是相当崇高,后来辽太宗建立枢密院,北、南枢密使成为实权首辅,处理全国军政大事,北、南府宰相则佐理军国大事,成为前者的辅官。
还需要指出一点,两府宰相采用的都是世选制——北府宰相从后族中世选产生,南府宰相从皇族中世选产生。也就是说,哪怕你再有才能,只要不是皇族和后族,就没有资格担任这两个官职。
当然事无绝对,据《辽史·百官志》记载,辽朝二百多年历史上共产生了47名北府宰相,其中后族萧氏有39名,汉人7名(最著名的就是韩德让),皇族耶律氏1名。而且汉人任职仅出现在辽景宗保宁年间至辽朝末年,比如景宗时有汉人室昉,圣宗时有汉人韩德让、刘晟等。
汉人任北府宰相说明,汉人的地位从辽景宗开始就有了明显提高,《辽史·百官志》将北府宰相列于北枢密院之下也是有道理的。
4、北、南院大王
契丹最早建立的中央政府机构就是大王院,初名“迭刺部夷离堇”。后阿保机鉴于迭剌部“强大难制”,将它分为六院(即南院)和五院(即北院)两部分,分而治之。六院、五院又各设王府,即南、北大王院(辽太宗时改“夷离堇”为大王),首领是南、北院大王,分掌迭刺部军民之政。
北、南两院大王都是北面官(乔峰的南院大王并不是由汉人担任的南面官),官职相同,机构庞大。大王之下设有太师、太保、司徒、司空,附设机构则有“都统军司”、“详隐司”、“都部署”等。
再到后来,辽太宗仿汉制建宰相府、枢密院,大王院职权渐被分割,仅掌民事,职权已经远远落后于前两者。
为更好的理清这四者之地位高低,做一下简单总结:
南院大王掌管的是契丹最强部族之一——迭剌六院部,隶属北宰相府;北院大王掌管的是迭剌五院部,也隶属北宰相府。职权自然在南北宰相之下。
南院大王和北院大王“掌迭剌部军民之政”,地位大致相当。
北府宰相执掌的是迭剌部等五部军政,南府宰相执掌的则是乙室部等3部军政,南北枢密院成立后,逐渐成为其属官,佐理军国大事。
从地位高低来说,大于越>北枢密使>南枢密使>北、南府左宰相>北、南府右宰相>南北院大王。
5、其他
除此以外,在北面官系统中,还有——
北、南宣徽院,各设宣徽使为长官,职掌土木兴建之制,渠堰疏降之法,相当于唐宋的工部;
大惕隐司,长官为惕隐,掌管皇族事务,相当于唐宋的宗正卿;
夷离毕院,掌刑狱,相当唐宋的刑部和大理寺;
敌烈麻都司,主礼仪,相当于唐宋的礼部和太常寺;
大林牙院,设都林牙、林牙承旨、林牙,掌文翰诏令,相当于唐宋秘书省与翰林学士。
南面官
至于南面官,与中原王朝大同小异。简略说一下。
枢密院,由汉儿司改称,以枢密使为长官,掌汉人兵马之事;
尚书省,设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左右丞、左右侍郎及六部,主管赋税财政;
政事省,后改名中书省,设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管理汉人官民的一般政务;
门下省,设侍中、常侍,为有名无实的机构;
翰林院,掌汉文书翰,设总知翰林院事、翰林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等,契丹士人任此职者称南面林牙;
御史台,设御史大夫、中丞等,名义上纠察百官,但也形同虚设(实际纠察权归北面官中的中丞司)。
蕃汉之别
前面已经提到过汉人也可以出任北面官,只是凤毛麟角,而担任南面官的却颇多契丹人,他们也称汉官,也着汉服,同职位时,以契丹人为尊。这当然是民族猜防的原因。
辽朝不仅官分南北,而且律分蕃汉。凡不同民族之间发生刑事案件,统一用汉律断案。一般情况下,蕃律施行于契丹和其他民族,汉律适用于汉人和原渤海人。辽初汉律沿袭唐律,中期以后则用宋律。
有诏为证:“汉儿公事皆须体问南朝法度,不得造次举止”。
“不得造次”云云,体现了辽朝皇帝对汉律独立性的重视。
地方官制
辽朝的南北面官制也贯彻于地方统治中。
契丹人和其他游牧民族地区实行部族制,五院部、六院部、乙室部和奚六部为四大部族,其他还有数十个小部族,各部族在地方上逐级设节度使司、详稳司、石烈(相当于县)和弥里(相当于乡),分别设节度使、详稳、石烈夷离堇、辛衮为其长官。
汉人和原渤海地区(被阿保机征服后改为东丹国)则实行州县制,大体采用唐制,分设刺史和县令。
其他政治制度
除了一国两制,辽朝的政治制度还有五京制、捺钵制以及斡鲁朵宫帐制。
五京制就是说辽朝有五个皇都,会同元年(938年),辽太宗改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为上京;同年,后晋献燕云,又将幽州升为南京,而将原来监控东丹王耶律倍的南京改为东京,治辽阳府;统和二十五年(1007年),辽圣宗仿长安与开封等中原都城的规制,建造中京,治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重熙十三年(1044年),辽兴宗升大同为西京,治大同府。至此,五京皆备。
辽境以五京为中心,划为五道。五京既是行政首府,又是经济中心、交通要冲和军事重镇。当然,各京的作用也有所侧重:上京是名义上的皇都;中京则担负接纳北宋、西夏和高丽等国来使的功能;东京是为了控制东北渤海故地;西京则更多具有镇抚西南的军事作用,故多边防官;南京是接受中原文化的窗口,在五京中规模最大,经济最发达,因而财赋官比东京还多。
然而,辽史专家却说:五京中的任何一京都没有在政治上成为全国最高的司令台。
而原因就在于捺钵制。
捺钵在契丹语中是“行营”、“营盘”的意思,意即契丹皇帝巡行时居住的牙帐。
辽国初建时,契丹皇帝依旧保持着游牧民族四时转徙、车马为家的生活方式,采取四时巡狩制。因自然气候条件,辽帝四时各有捺钵之地,有时同一季内的捺钵地也无定所。春捺钵往往在鸭子河泺,夏捺钵多在吐儿山,秋捺钵常在伏虎林,冬捺钵一般在广平淀。
捺钵期间,辽朝的北面官都须随从,南面官则只有枢密院和中书省的要官前往。四时中以冬夏两次最为重要,军国大政都在这时的南北臣僚会议上讨论决定。因而,在某种意义上,捺钵才是辽朝重大政令决策颁布的政治中心。
这就是辽朝独具特色的四时捺钵制度。
最后再说一下辽朝的兵制——斡鲁朵宫帐制。
斡鲁朵,契丹语“帐幕”的意思。阿保机即位时,有感宿卫薄弱,就从各部和汉人州县中调发精壮,组成直隶宫卫,称为算(心腹的意思)斡鲁朵。
后来契丹九帝,另加长期摄政的断腕皇后述律平和辽景宗皇后萧绰,还有圣宗的皇太弟耶律隆庆,圣宗朝的丞相耶律隆运(即韩德让)也仿宫帐之例建立了自己的斡鲁朵,各有不同的命名。
比如韩德让的斡鲁朵又称文忠王府,于是就形成了辽朝著名的“十二宫一府”。
斡鲁朵有直属的军队、民户、奴隶和领地,构成了一个完全独立的军事单位。他们入则居守,出则扈从,皇帝死后则扈从后妃宫帐,守护陵寝,而原斡鲁朵领有的奴隶、财产则由家族后代继承。组成斡鲁朵的宫户,既有契丹人的正户,也有蕃汉转户,他们除了向本宫提供劳役和赋税外,成年男子还随时准备应征参战。
斡鲁朵骑军战时作为皇帝亲军,在皇帝死后则为继位天子掌握。这样,宫卫骑军的数量就随着新皇帝的不断继立而逐步增加,到辽朝中叶就转化为了宫卫骑军制。
五京和奉圣州、平州都设有提辖司,以便能够随时召集散布在各斡鲁朵的宫卫骑军,所以《辽史·兵卫志》中说:一有兵事,“不待调发州县、部族,十万骑军已立具矣”。
可见,宫卫骑军既是宿卫皇帝的精锐武装,也是保卫辽朝的重要力量。而斡鲁朵宫帐制也直接影响了后来蒙元的斡耳朵和怯薛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