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记者邹永勤正在为保护上市地位而苦苦挣扎的一众退市边缘股,可能会迎来新的自救方式。
2024年7月18日,广东海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00861.SZ,下称“海印股份”)发布公告称,正在筹划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事项,拟收购江苏巨电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江苏巨电”)51%股权。由于相关事项尚存在不确定性,海印股份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下称“深交所”)的相关规定,申请自7月18日开市时起停牌,预计停牌时间为不超过10个交易日,即在8月1日前按照要求披露相关信息并复牌。
而在此前的7月17日,海印股份封死跌停板以0.86元/股报收,已连续17个交易日低于1元/股,逼近面值退市规定的20个交易日。
那么,在此关键时刻,海印股份“停牌+重组”的新举措能否助其摆脱退市困境呢?
“自救组合拳”无效
主营商业物业运营和金融服务的海印股份,在遭遇连续3年(2021年至2023年)的亏损后,于2024年开始出现经营好转迹象。据其7月12日披露的业绩预告,由于旗下商业板块的收入和利润同比上升、经营情况稳中向好等原因,预计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0.90亿元至1.35亿元,同比增长201.13%至251.59%,成功扭亏为盈。
记者留意到,在海印股份最新一期(2024年第一季度)的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中,聚集了众多的私募基金、投资机构以及牛散,包括横琴广金美好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前海畅誉投资基金管理(深圳)有限公司、珠海格林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银河德睿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蔡志华等。其中,横琴广金美好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是国内成立时间最早、运营时间最长的深耕量化研究的机构之一,其资产管理总规模高达120亿元,实控人为广州市人民政府。
正是这样一家基本面开始好转且有众多实力机构持股的上市公司,近期却因股价下跌而面临即将面值退市的困境。
为了稳定股价,海印股份的副总裁潘尉、证券事务代表冯志彬早在6月17日的路演活动中便明确表示,已动员高管进行增持,后续会抓紧落实不限于控股股东增持、高管继续增持等方案,从而拉开了上市地位保卫战的大幕。
其后,海印股份打出了一连串的“自救”组合拳:6月19日发布控股股东增持计划,7月11日披露展贸城收储项目进展,7月12日预告上半年预盈,7月13日公告控股股东增持进展。然而,海印股份的股价表现却人依然不给力:自6月25日以0.99元/股报收后,其收盘价便再也没有站稳在面值之上。
7月17日,海印股份封死跌停板,收盘价为0.86元/股,已连续17个交易日低于1元/股。A股虽然实行了与国际接轨的面值退市制度,但却独特地运行着10%的涨跌幅限制,这意味着只要下一个交易日海印股份的收盘价低于0.83元/股,便可锁定退市,而无需等到第20个交易日。因此,海印股份7月17日的跌停板,堪称是一只脚已经跨进了退市的门槛。
那么,在经营好转、扭亏为盈,及叠加控股股东增持的情况下,海印股份的股价为何依然“跌跌”不休呢?是否存在被恶意做空甚至恶意退市的可能性呢?
7月18日,记者以投资者身份致电海印股份董秘处进行咨询。接电话的工作人员表示,影响股价走势的因素众多,他们也不清楚是什么原因导致公司股价一路下跌,但可以肯定的是,公司股价不存在被恶意做空甚至恶意退市的情形。
“停牌+重组”新方式
正是在即将被锁定退市的关键时刻,7月18日凌晨,海印股份发布了《关于筹划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事项暨停牌的公告》。公告指出,海印股份正在筹划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事项,具体为拟通过收购或增资的方式获得江苏巨电51%的股权。
由于相关事项尚存在不确定性,为了维护投资者利益以及避免对公司股票交易造成重大影响,海印股份根据深交所的相关规定,申请自7月18日开市时起停牌,预计停牌时间为不超过10个交易日,即在8月1日前按照要求披露相关信息并复牌。
“这个时候确实很有必要停牌一段时间,从而让投资者有一个能够作出理性投资抉择的缓冲期。”资深投资者李德明对记者表示,由于缺乏相关的退市赔偿配套措施,面值退市制度对市场人气造成了较大的冲击,再叠加涨跌停板这种涨时助涨、跌时助跌的制度,导致众多股票当价格靠近1元/股时就会发生踩踏式下跌,而踩踏式下跌反过来又加重了市场的恐慌情绪,结果必然是害怕退市的心态助推了退市的结果,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近期退市的广汇汽车(600297.SH)。现在的海印股份跟广汇汽车有些类似,就是投资者已经无暇顾及基本面好转的事实,只因害怕退市而在非理性交易而已。这个时候停牌一段时间,让这些持股者有一个理性分析的时刻,这才是一个成熟市场应有的表现。
他进一步向记者表示,这些退市边缘股在股价崩溃即将退市的关键时刻能够停牌的比较少见,此前甚至有一些退市边缘股在股价大幅杀跌时向媒体表示“因为不能停牌导致踩踏情绪持续释放”。现在海印股份能够成功停牌,这从侧面显示出监管层或许已经意识到这种面值退市制度带来的负面效应从而进行了某种改善。相信在海印股份之后,还会有更多的退市边缘股会采取这种停牌筹划重组的方式进行“自救”,尤其是那些基本面不错的公司,如东方集团(600811.SH)、海航控股(600221.SH)等。
那么,深交所又是如何看待此次海印股份在即将退市的关键时刻进行停牌重组的呢?类似的退市边缘股在没有实质性重组计划的前提下,能否通过长期停牌、等待大盘好转时再复牌的方式规避面值退市规定,从而完成“自救”呢?7月18日,记者以投资者身份致电深交所进行咨询。
深交所的相关工作人员表示,首先,停牌前后还是执行相关的规定,即海印股份复牌后第一天如果收盘价低于面值的话,那就是第18个交易日,不存在规避的情形;其次,相关公司要有相关的事项才能够向深交所申请停牌,这个是有相关规定约束的,且要有合理的理由,并非随意就能申请成功。
当谈及当前的面值退市制度对市场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叠加涨跌停制度更是增加了市场的恐慌情绪时,上述工作人员表示:“关于你提到的这个面值退市制度不合理的地方,我们这边会进行记录并向有关部门反映。后续当该规则发生修改的时候,会参考你们提出的这些意见和建议的。”
转型之路不平坦
作为本次重组事项的标的,江苏巨电主要从事锂离子电池及配件、电池生产设备的技术研发、制造和销售等业务,这些和海印股份当前的主营业务(商业物业运营和金融服务)似乎并不太相关,从而引发了市场对本次重组真实性的质疑,认为只不过是海印股份的一次花式“自救”而已。
对此,海印股份董秘处的相关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其实公司早有转型去做新能源这方面的规划,且一直在稳步推进中,“如果这个转型规划成功的话,那么公司未来的主营将会是以双轮驱动的形式呈现”。
公开信息亦显示,海印股份其实早在2016年便开始涉足新能源领域,其后在2021年、2022年的年报中,均有提及如何向新能源领域进行转型升级,并为此展开了一系列的行动,比如制定《新能源汽车和充电运营项目发展规划纲要》、以增资扩股形式获得江苏奥盛新能源10.71%的股权、与国电投海晟(广东)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签署《合作框架协议》等等。
在2023年的年报中,海印股份更是强调“2024年,公司在优化主业的同时将继续深入推进新能源战略转型工作,加快公司光伏业务和多元化场景应用的密切结合,拓展光伏业务市场布局深度,完善‘商业、光伏、金融’的业务版图,打造新的业务增长点”。
由此可见,海印股份此次拟收购江苏巨电股权,正符合其向新能源领域战略转型的操作。但值得注意的是,从2016年涉足新能源领域至今已经8年时间,即使从2021年提出向新能源领域转型算起,也已有3年时间,但在海印股份2023年年报的主营收入结构中,新能源领域贡献甚微,这从侧面显示该公司的新能源转型似乎并不顺利。
那么,此次收购江苏巨电股权能否打破这个僵局呢?7月18日的公告对江苏巨电的介绍比较简略,记者通过天眼查平台发现,其实该公司是具有国资背景的。江苏巨电共有三个股东:福建巨电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福建巨电”),持有60%股份;江苏双溪实业有限公司(下称“江苏双溪”),持有30%股份;江苏展源置业发展有限公司,持有10%股份。其中,福建巨电的主要股东是福建省招标采购集团有限公司,隶属福建省国资委;江苏双溪的实际控制人则是睢宁县国有资产管理服务中心。
但天眼查信息亦显示,正是这样一家具备国资背景的公司,今年5月份以来便有3次作为被告被立案的信息,分别是5月11日被睢宁县人民法院立案、5月29日被江苏省徐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7月11日被武汉市黄陂区人民法院立案。此外,江苏巨电自3月28日以来还有3条被执行人的信息,被执行总金额为5674.82万元。
这些迹象表明,江苏巨电的基本面似乎并不太理想。那么,如果海印股份成功收购江苏巨电51%股权,又能对其自身的新能源转型战略发挥多大的作用呢?记者将密切关注后续进展。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926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