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简直就是胡说八道,他人在哪,叫他来见我!”
外交部长出国考察,结果却在采访时说错话,被邓小平知道后怒批,这位外交部长到底是谁,他又说了什么,竟然让邓公发了这么大的火?
一、新闻发布会说错话被批
1984年,“两会”期间,外交部原部长,时任外交副委员长的黄华,受邀前来参加会议。大会上,大家在针对中国未来的发展规划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记者朋友们不停发问,以此探听外界想知道的消息,会场上一时间热闹非凡。
此时,一个香港记者突然发问,一句话将整个会议的气氛又掀到了一个新的高潮,他的问题是“香港回归后是否会有部队驻军?”虽然当时的香港尚且还在英国人的管辖中,但是邓小平在和英国首相撒切尔详细交谈过后,在关于香港回归的问题,中国政府坚决要求无条件归还香港主权。是我们的,就绝对不会拱手让给他人,中国早已不是一百年前那个懦弱的国家了,在这样强硬的态度之下,英国最终也只能妥协。
香港回归已经是大势所趋,许多人都非常关心香港回归后中国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能问出这个问题也是无可厚非。
面对如此敏感的话题,谨慎的黄华意识到这个问题是带有一定的危险性的,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麻烦,他并没有立刻回复记者的问题,记者们眼看从他这里得不到什么有用的消息,于是将目光转向一旁同为副委员长的耿飚身上,显然他没有像队友一样谨慎,面对媒体提问,他回答“中国也许不一定会在香港驻军。”
这个回答十分模棱两可,然而放到媒体朋友们的眼中,却是最好的话题新闻,为了更高的热度,他们甚至捏造事实,将那句话改成了“不必在香港驻军。”新闻刊登之后,邓小平同志在看到这个回答后非常生气,这是他少数在办公室当着众人的面生气“这算什么回答,简直就是胡说八道,黄华在哪理,让他马上来见我!”
记者朋友们抓着这一热点,纷纷找到邓小平同志,询问这件事是否是真的,面对媒体,邓小平坚决的表示,中央态度一直都很强硬,香港的土地上一定会出现中国的军队,香港驻军是必须实施的事情。
二、一腔热血弃笔从戎
中国历史上,能够成为外交官的人都是千挑万选出来的人才,不仅要求文化水平过硬,情商和反应能力更得是一流的才行,而这个被邓小平同志痛批的外交原部长黄华,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外交人才。
1913年,黄华出生于河北邯郸磁县,虽然出生于动荡的年代,但是家里条件不错,黄华的诞生给这个家里增添了新的血液,父母的性格和教育方式都比较开明,从小就培养孩子的各种兴趣爱好,别的孩子三四岁才学会说简单的词时,黄华已经能说简短的话。
上学之后,在语言组织方面,似乎也有着天生的天赋,与人沟通方面更是好像“自来熟”学校里的同学老师都很喜欢他,且他这个人还不是单纯的和人闲聊天,每一句话都能说到点子上。在老师和家长的双重期待之下,黄华顺利地从小学到高中,一步步的丰富自己的学识。
由于国内社会混乱,上中学时的他开始接触新思想,跟随新时代的脚步,青年们的思想逐步觉醒,黄华参加其中,学生们自发组织的革命活动中,很多次里都有他的身影,这些都成为了他的革命启蒙。
1929年,高中毕业的黄华考入东北交通大学预科班,继续学习。在这里他接触到科学和社会主义的著作,马克思主义更是深深影响着他。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看着可恶的日本侵略者肆意的在中国的大地上作恶,激发了无数人的爱国之心,学生们开始组织更多的爱国游行活动,这一次的黄华不是追随者,而是领导者,他利用自己天生的交际沟通能力,汇集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同学们,带领他们开展了各种爱国运动,贴大字报,游行,演讲,这一群新青年们,发誓一定要将侵略者赶出中国去!
1932年,黄华考入燕京大学,他没有放弃爱国运动,凭借自己的努力,他当上了学生会主席,并利用身份便利,号召更多的同学参加运动,不停地宣传爱国思想,并且十分乐意响应党的号召,他深入基层,为工人阶级传播马克思主义,呼吁人们加入中国共产党,联合所有人的力量一同抗日。在校期间,不仅加入了中国民族武装自卫会,之后更是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青团员,华北事变后,在组织的带领下,他参与组织指挥了一二九运动,积极的响应着党的每一次号召。
燕京大学新闻系有一位外国老师,名叫埃德加·斯诺,他也是一名积极的抗日分子,两人经常一起参加运动,1936年,黄华听说红军在陕北顺利会师的消息,萌生了参加红军的消息,他要到战场,到前线去,用自己的双手真切的杀死敌人,而非这样纸上谈兵。
斯诺当时正好要到苏区采访,他听说黄华想参军,于是邀请他一起,以自己翻译的身份和他一同前往。
接到邀请以后的黄华,当即放弃了毕业考试,在得到组织的首肯之后,跟随老师来到陕北,采访的过程中,他第一次见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采访结束后,内容由黄华翻译成中文,斯诺则将这些资料汇集在一起,组成了后来的《红星照耀中国》。
在采访的过程中,他亲口听毛主席说着长征期间战士们受的苦和那些英勇事迹,红军们坚强的意志,和大家心里怀揣的同样的信念,都深深的感染了黄华,采访结束后,他告别了斯诺老师,坚持要留在革命根据地,并参加了红一方面军的征战行动。
三、外交部长的成长之路
红军主力师成功会合之后,黄华被任命为后方司令部秘书兼翻译,抗日战争爆发之后,他被任命为中共中央组织部干事,负责接待和培训全国进步青年,还在武汉建立了全国青年抗日救国联合会,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的抗战青年骨干。
1941年6月,他被组织分配到朱德同志身边做政治秘书,同年10月,兼任中共中央海外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参与党的对外交往的各项工作,此时的他就已经开始接触外交工作,抗战胜利之后,1946年1月,黄华到达北平,主要负责的工作是处理国民和美国之间的关系,联系国民党和美国方面的新闻官员发布和我党相关的新闻事务。周恩来总理曾经评价他说“一位真正的,优秀的外交官”
新中国成立以后,凭借着多年的外交工作经验,黄华顺利进入外交部,周总理非常认可黄华的才能,有什么重要的会议都会拉着他一起参加,周总理的外交能力是十分厉害的,黄华跟在他身边耳濡目染,学到了很多东西,两人的关系既是上下级,又像是师生。
周总理为了锻炼他,每次重要会议时,都让黄华作为重要发言人,他每天都要接待许多外国记者的采访,举办几十场招待会,如此庞大的工作量,黄华依旧能够游刃有余,并且将工作完成的非常出色。外国记者们对这个年轻的外交官的评价,都非常好,他的出现也让国际对中国产生了不一样的看法“中国的一切已经焕然一新,从国家到外交官,给人一种全新的体验!”
1971年10月25日的联合国大会上,中国在半数以上的支持选票中重新回到联合国。时隔20多年,中国再一次拿到属于自己在联合国大会上的权益,这个决定被宣布以后,担任使团团长的乔冠华开怀大笑,庆祝这个来之不易的时刻,在场的其他人称他的笑声“可以击破联合国窗户外的玻璃”美国记者更是瞅准时机进行抓拍,将这样历史性的一幕定格下来,而当时担任副团长的,就是黄华。
前任外交部部长乔冠华卸任以后,谁能接他的班成了让中央头疼的问题,这时,邓小平同志想到了黄华“乔部长退休了,我们还有黄华啊!快,快发调令,让黄华回国!”
接到调令之后的黄华马上动身返回国内,并负责接待美国外交大使,与他们进行和谈,有过之前的经验,再加上在美国工作五年,黄华和这些大使交流起来很是游刃有余,在他的努力之下,这次会谈进行的非常顺利,中美顺利在1979年建交,而黄华也因为工作出色,加上他之前对我党做出的贡献,经中央投票选决,他被任命为副总理,此后,他继续为国效力,也没有放弃外交工作。
四、因一个误会被批
几年后,黄华以年龄大了,不能为党效力的理由辞去了外交部长的职务,随后被选举为人大常委副委员长,继续为国家外交事业付出自己的心血,1984年两会期间,已经七十多岁高龄的黄老先生被邀请到会上,结果却遭到了记者的犀利提问。
“外交无小事”周总理的教导一直都在黄华的心中,出于谨慎他没有回答这个问题,结果却被旁边的耿飚抢先回答,邓小平同志在得知这件事后,很是生气,他以为是黄华说的“不一定驻军”当事人在听到这件事后,立刻给邓小平同志打去了电话。
“我用我自己的名义发誓,我没有在会上提起过任何关于香港驻军的话题,如果小平同志不信的话,黄华愿意接受组织的任何审查!”秘书接到电话后将内容转告给了邓小平,当邓小平得知后,马上对这次会议的录音进行核对,发现自己原来是误会了他,事情搞清楚之后,邓小平同志立刻主动的为黄华澄清事实,还他一个清白。
黄老也表示自己是太过谨慎了,忘记了外交过程中一定要保持清醒和强硬的态度,才能不破坏中国在国际上的立场。
总结
黄华同志一辈子都致力于我国的外交工作,即使是误会,他也在及时的反思自己,为中国在国际上的发展地位做出巨大的贡献,他奉献了自己的一生,直到2010年,黄老先生因病去世,享年9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