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朝鲜谴责日本,战败近80年还是不死心,谋划复仇行动。近来,日本进行了3个大动作,似乎已经开始了“复仇”计划。然而,日本的种种行动,很明显都是在剑指中国。
朝鲜领导人金正恩
日前,朝鲜方面对日本近来的一系列动作进行了严厉批评。朝方认为,二战结束后,日本作为战败国,不思悔改,一直在谋划复仇行动。
朝方的这种说法确实不无道理,相比较于同样是二战战败国,德国的认错态度来讲,日本的态度确实缺少反思。日方不仅供奉战犯,否认在中国犯下的一系列罪行,还修改教科书,妄图篡改历史,确实没有任何悔改的意思。
而美国是日本进行复仇的“帮凶”。朝方表示,在美国的庇护下,日本不断进行军事扩张,准备随时发动侵略,这已经是人尽皆知的事实。近年来,美国出于在亚太地区扩张的战略需求,对日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纵容日本进行军事扩张。日本一而再再而三地违背“规矩”,不断加大国防投入,进行扩军。同时,日本自卫队不断突破限制,大肆装备“攻击性”武器。
对此,朝方发出警告,日本作为战犯国,在北约和美国的支持下,竟然敢如此嚣张。今天的局势非常危险,让人想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前夕。换句话说,日本“军国主义传统”并没有消失,如果纵容日本这样发展下去,日本极有可能发动新的侵略战争。
朝方警告日本,不要勾结外来势力,破坏亚太地区的和平。否则,日本必将成为亚太国家共同的“靶子”。
德日两国战斗机一起编队绕富士山飞行
由朝方的这番表态,结合日本近来的3个大动作,能看出日本的军国主义,已经有死灰复燃的苗头。日媒也明目张胆的表示,这就是为了对抗中国。
日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中菲在南海争得脸红脖子粗的关键时刻,日本公然站队菲律宾,对中国妄加指责。近日,日本和菲律宾签订了新的军事互助协定,根据协定内容,双方可以互派军队驻扎。
日方声称是为了日本的国防安全,明眼人却都看出了日本对中国的野心。日本外相上川阳子公开对中国叫板,要求中国接受8年前的南海仲裁结果,指责中国阻碍了菲方的航行自由。
第二件事就是,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近日出访德国,与朔尔茨达成一致,共同应对所谓的中国的“经济胁迫”和“军事威胁”。两个战败国合起伙来搞军事合作,目的是对付中国,这也引发了外界的担忧。
日本外相上川阳子
第三件事就是,7月16日至18日,日本将举行太平洋岛国峰会,届时将会有18个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出席。日本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出资600亿日元(约28亿人民币),帮助这些地区发展。
据共同社引述知情人士透露,这次会议的宣言草案中,日本和太平洋岛国表示,强烈反对中国“试图通过武力或胁迫手段”改变现状。很明显,日本想要借此拉拢太平洋岛国,对抗中国。
日本近来办的的这3件大事,在谈到其目的时,日媒是件件不离“对抗中国”。不论是勾结本地区的“反华势力”,还是勾结“不怀好意”的域外势力,日本的野心已经暴露,那就是对付中国。
眼看着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和话语权逐渐增强,日本心有不甘。加上日方近来的“挑衅”举动,不得不让人思考,朝方的担心不无道理,日本已经在为“报复计划”展开行动。
近来,日本军舰深夜非法闯入钓鱼岛,声称日本对钓鱼岛拥有绝对主权。不仅如此,日本还得寸进尺,护卫舰“凉月号”直接进入了中国领海,逼近浙江省。
到现在为止,日方给不出合理的解释和让人信服的理由。中方相信,日本存在“蓄意挑衅”的想法。对于此事,日方必须给出合理的解释,否则中方不能接受日本的“入侵”行为。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多次参拜靖国神社
不仅如此,日本一直叫嚣“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一再触碰中方底线。很明显的是,日本在很多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肆意对中国进行“攻击”。
如今,日本当局的所作所为,让中国不得不提高警惕。我们提醒日本,历史不能遗忘,从历史上说,德国日本都是二战战败国,对本国和他国人民实施法西斯专政,侵略、反人类和实行种族清洗,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灾难。
日本在一战是战胜国,二战虽然战败,但清算并不彻底,天皇体制依旧保留,旧日本的许多门阀、财阀虽然负有战争罪责,却延续到战后,像岸信介这样的战犯,不但在战后当选首相,家族中更出了包括安倍晋三在内好几个首相。从武士道精神到征韩论、伪满、大东亚共荣圈,在日本社会仍然可以公开、正面去歌颂,在这样的氛围里,日本不可能有深刻的反思。
至于美日联合,搅乱亚太,也并不是长久之计。日本有人把日本被原子弹轰炸当成“受害者”来纪念,并没有真的对二战中最强大的美国心服口服,只是觉得“打了败仗”,。这也意味着,日本不会甘心一直充当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打手和棋子。一旦日本军国主义卷土重来,美国将不得不自食放虎归山的恶果。
中方警告日本,中国现在有能力、有实力对日方的任何“挑衅”行为进行反击。中国爱好和平,但是绝不受人欺负。如果日本想要报复,中国只会用实力让日本心服口服。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922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