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视作品中,大家常常会听见“斩立决”这几个字,这也意味着在这几个话音落下后将有罪犯人头落地。
看到这一幕,相信很多人都有一个想法,为什么这些罪犯会乖乖跪在刑场,一脸认命的样子,而不是临死前殊死拼搏,试着逃跑,为自己赢得一线生机呢?
当然,这并不是编剧拿大家当傻子,了解古代执行死刑的流程后,就会明白,为何他们会如此“听话”了。
虽然在电视剧中,大家对于“斩首”见怪不怪,但其实在真正历史上,想要处决一个罪犯的程序是繁琐的。
以唐代为例,全国的罪犯如果要判处死刑,除谋反等大罪,都需要呈报中央,由刑部统计后,再交给皇帝批准才可以执行。
唐太宗时期,对处决死刑也慎之又慎,贞观四年全年只判决了29名死刑犯,后来更下令“死刑虽令即决,皆三覆奏”,判处死刑后,需要皇帝批准三次后,才可以执行下去。
宋朝政和六年和七年这两年,“坐杀人而死者,才十有二人”,宋哲宗元佑元年全国判处死刑的人数为154人,执行的占据其中三成,却被官员上书说“其间或有滥刑,则深亏宁失不经之义”,指控皇帝不施行仁义,滥用刑法。
那么,罪犯在被处决前,为何从不反抗呢?这是什么心理。
一、避免连坐
“连坐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商鞅变法对此做出了更为具体的规范: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不允许擅自迁居,相互监督,相互揭发,若不从命,十家连坐。
也就是家中有一个人犯罪了,如果不检举揭发,反而包庇的话,那么他们都将会遭到牵连,也就是“诛九族”“诛十族”。
方孝孺就因为不愿起草即位诏书、顶撞朱棣而被株连十族,据说执行了七八天才结束,人头堆积得跟小山似的。有这样一个例子在前,相信没人敢去触这样的霉头。
而如果逃跑的话,只能说“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在面临死一人还是株连三族、九族这样的问题上,一般人都能很好权衡利弊。
二、跪着接受刑罚
在古代,“跪拜礼”是非常频繁的。晚辈见长辈要跪,民见官要跪,而封建王朝统治阶级更是将这一套跪拜制度,刻印在老百姓的心中。每当老百姓遇到地位高的人,即使不是官员,也会不由自主地跪下。
而那些即将被审问和砍头的囚犯必须跪着面对行刑官,这在古代已经成为一个公开的共识。
而且犯人站着受刑,容易让刽子手“操作失误”,造成血液飞溅等血腥场景。
三、犯人不想多受折磨
一刀下去,便会人头落地,再也没了反悔的余地和痛苦。因此,在行刑前,犯人家属为了让囚犯在行刑前减少一些痛苦,会“私下”打点一番,这样就能让他们更快完成工作,减少失误麻烦。
家人去看望刽子手时,也会告诉他们配合刽子手。据说,清朝时期,有一人因科举舞弊案被斩首,就因为刽子手操作失误,导致行刑出现问题,在死前遇到了非常痛苦的事情。
四、生理性恐惧
一个人在极度恐惧的情况下,对周围的风吹草动都十分敏感,在执行时,先不说磨刀霍霍的刽子手,就是刑场周围站满的官兵,也在心理上给人压迫感,让人不敢轻举妄动。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没几个人敢生出其他的心思。
因此,总结来说,面对死亡,每个人都是惧怕的,但是,在知道事情没有峰回路转的转折后,与其哭哭艾艾,不如想开一些,从容赴死。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922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