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行游影记(37)—合肥明教寺

心兰评旅游2024-07-16 22:44:16  140

11月27日早晨7:00起床,直接去火车站公交站乘坐85路公交车前往源泉博物馆。这个博物馆是朋友推荐的,是一个民俗博物馆,想着利用这个机会去看看徽派建筑,好不容易花了2个多小时到了,结果因为疫情原因,博物馆闭馆,白跑了一趟。

没能参观成源泉博物馆,只能返回合肥城内,先去淮河步行街去看明教寺。

明教寺,原名明教院、铁佛寺,又称明教台、曹操点将台。原址是三国时期曹操所筑的教弩台,俗称"曹操点将台"。 教弩台是曹操所建的一个军事堡垒,它高5米,面积近4000平方米,台基壁峭,俨如城堡,既可捍卫合肥城的安全,又可用以训练强弩手以拒东吴。三国时,合肥为曹操管辖之地,他曾多次来合肥部署对吴国孙权的战事。教弩台就是曹操所建的一个军事堡垒,它既可捍卫合肥城的安全(离城仅4公里),又可用以训练强弩手。南距淝水仅5米,东距津水约百米,北距逍遥津百余米,均在强弩射程之内。

明教寺位于安徽省合肥市淮河路东段,是江淮著名胜迹,古庐阳八景之一,是合肥最大、最古老的佛教寺院,合肥十大地标之一。

明教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年间,为明朝院式建筑,属禅宗五家之一的临济宗,迄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见证了南朝至民国时期中国江淮佛教文化的发展变化。1983年,该寺被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教寺初建于南朝梁武帝年间(502-549年),初名铁佛寺,在兴建一百多年后,毁于隋末兵变。唐朝大历年间,在废墟中挖得铁佛一尊,高丈八,庐州刺史裴休奏告朝廷,代宗皇帝李毅诏令重建,定名"明教院"。明朝以后改称"明教寺",沿用至今。清咸丰三年复毁于战火,同治九年(一八七〇年)重建。太平天国将领袁宏谟于天国失败后,隐于肥西紫蓬山西庐寺,取法号通圆。明教寺是西庐寺的下院,通圆驻锡明教寺后,见寺宇破残不堪,立愿重修旧观。他浪迹天涯,经过十多年的苦行募化,于光绪十一年(一八八六年)夙愿终偿。

1937年冬,寺院部分建筑被日军飞机炸毁。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有关部门多次拨款修缮。1983年,被国务院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1984年明教寺由文物部门移交给佛教团体管理使用,作为佛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这些年来,明教寺的大雄宝殿等殿堂、僧舍、亭阁都修缮一新。

明教寺山门建在一梯形台阶上,山门为单檐歇山式卷棚顶,殿分正殿和后殿。

由天王殿绕过三只古雅朴拙的大香炉就到达了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为重檐歇山顶,殿门上方悬挂的泥金大匾为赵朴初先生题写。大雄宝殿飞檐翘角,风铃叮铛,殿脊高耸一巨大锡葫芦,银光闪耀,直刺云天,显示了我国佛教寺院威严庄重得建筑特色。寺内钟鼓齐鸣,梵音缭绕,充满了神奇的宗教色彩。

整座寺院轴线基本对称,大雄宝殿旁有座屋上井亭。

寺内有一口古井,因井口高出街道平房屋脊,称屋上井,水味甘美,四季不竭。

古井被玻璃罩起来了,不知是否还有水。

井口石栏拙朴古老,现出23道提水绳沟,绳沟石质光亮如玉,栏上镌刻"晋泰始四年殿中司马夏侯胜造"字样,是供士兵解渴用的。经长年累月提水,井口石盘上现有23道绳痕。井栏上还有"晋泰始五年"(269)字样。

据说当时经常有500名左右弓弩手在此比武、操练,胜者赠以红袍以示奖励。百步穿杨,锣鼓声起,曹操哈哈大笑。为了使士兵们夏日不受日晒,台边种有许多松树,风来松声如涛,教弩松荫,为庐州八景之一。

大雄宝殿殿内两侧是形态各异的十八罗汉塑像,正中则供奉着明教寺的镇寺之宝—五尊由北京请回的佛像。

明教寺前殿天王殿

神龛上的涂金木雕璀璨辉煌。

大殿的东面是卧佛殿,后面是地藏殿。

卧佛在此

这一组塑像,我猜想是寺内曾经的高僧。

这是教弩台,教弩台高4.3米,面积3800平方米,呈正方形。里边有清道光年间铸造的大钟,钟声悠扬清远,撞击时声音可传遍合肥老城。

从这个门可以走进后院。

这位长者应该是寺庙主持。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922293.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