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近几个月以来,美西方国家围绕着北约对中国的战术突变,将重点目标从“击溃俄罗斯”变为分三路“围堵中国”。
多个欧洲国家开始和美国联合现在他们已经不仅仅满足“对中国中国去依赖化”了,而是谋划向下一阶段升级。
与此同时人民日报也敲响“钟声”,痛斥北约的各种部署和举动“骨子里充斥冷战和零和博弈思维”,以及在乌克兰危机上鼓噪“中国责任”毫无道理可言。
在同一时刻,外媒立刻关注到中资也开始集体从西方国家转移的数据。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北约的“三路围堵”具体又是什么呢?
第一路:“去依赖化”已经开始迈向“脱钩化”
首先第一路是在北约妄称中国是乌克兰危机的“决定性推动者”。
7月上旬的北约华盛顿峰会上,参会的所有北约国家一致签署联合声明,称中国是俄罗斯战争行为的推动者,并炒作中国“对俄罗斯的国防能力提供了支持”。
这份联合声明有多严重?
其不仅是北约迄今为止首份以明确措辞点名警告中国的文章,而且所谓“联合”就必须要32个国家联合通过才行。
声明同样也暴露了一个赤裸裸的事实:在美国略微施压的情况下,到了关键时候欧洲还是会集体转向的,毕竟有北约组织作为纽带。
北约成员国和欧盟成员国高度重合,就在两年前,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乘机前往布鲁塞尔,发表了要求欧洲对华“去依赖化”的讲话。
当时中欧关系还没有走到现在的地步,一切还都很正常。
甚至有乐观的欧洲媒体比如德国《镜报》比利时《新闻报》等机构预测,欧洲很难听从美国的指示,破坏和中国的贸易关系,毕竟这关系到选票问题。
但后来不到两年时间,欧洲国家就开始大肆打压中欧贸易和出台管制性政策,配合欧委会对华封堵。
去年11月,欧盟统计局发表数字显示2023年1—9月,欧盟和中国双边贸易仅为5561亿欧元,同比下降13.4%,其中对中国的进口部分更是下降达到了26.3%。
这意味着2022年的增长趋势没有保持住,除了战争和国际局势的原因,欧洲对中国“去依赖化”政策起到的作用很关键。
2024年中欧贸易数额仍然在下跌,已经变成了一种新的趋势,当然主导者还是欧盟国家。
今年欧洲对中国采取的最大手段还是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关税方案,7月5日临时关税已经开始加征了。
这起事件中很多人还发现一个问题:德国似乎没有为中国努力争取利益,只有德国的车企一直在努力喊话“不要加税”。
德国交通部长维辛访问中国签署了“数据备忘录”,结果刚回国又被政府否决了。
回顾2012年欧盟对中国施加光伏反倾销调查事件,当时的德国总理默克尔表态坚决站在中国的一边,两下对比可谓是差距非常明显。
欧盟的企业还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欧洲所谓的“去依赖”现在正在向“脱钩”迈进。
比如美国对中国执行的“去依赖”政策,是基于对华剥离通讯领域、芯片技术交流、航天领域、稀土等关键项目上的管制,在正常的商业来往方面还没有太多限制。
但欧洲国家现在不仅长臂管辖到了敏感项目上,连普通的投资和商品买卖都要干涉。
比如之前德国经济部拒绝给大众公司新的在华投资做担保、叫停曼恩能源出售中国燃气轮机等一系列事件,足以能看出他们已经不止是在“去依赖”了。
况且,欧委会冯德莱恩也被欧盟德国、法国等国家“内定”拿下第二个任期,欧洲将又要迎来6年的“冯德莱恩时代”,在经济政策上完全亲美化。
实际上有时候不需要太多关注冯德莱恩。
她起到的最大作用也无非是一个美国的代表政客而已,真正要看到的是背后欧洲大国支持冯德莱恩路线的事实,这才是中欧关系凶险所在。
第二路:称中国对北约构成“系统性挑战”,将会“让中国付出代价”
北约的第二路则是再次炒作所谓“中国威胁”,声称中国对北约构成“系统性挑战”。
在北约峰会结束后不久,美媒CNN就发表了一篇报道,给中国“提醒”。
这份报道援引几名匿名的北约官员的说法,称他们在会议上讨论了有关俄乌冲突如果扩大之后的应对措施,结论是除了要对付俄罗斯之外,还要对中国采取措施。
目前可能采取的行动是强制变卖或者出售中国在欧盟国家的基建,以“防止中国拿这些东西来支持俄罗斯”。
报道甚至还详细讨论了各种细节,包括准备效仿俄乌冲突初期对俄罗斯的那套规则,也就是强制扣留俄资产的方法,照搬到中国头上。
这篇文章引发了国内网民的一致愤怒,先是炮制出来一个“中国援俄”的伪命题,然后发挥“海盗精神”去抢掠中国在欧盟的合法资产,这就是他们惯用的手段之一。
这篇报道并没有详细说明是哪些国家讨论的,哪些国家参与或是否定,只是说这有可能成为他们的备选方案之一,也不是肯定会用的。
不过,先不论做到了哪个地步,北约开始讨论至少是预告了他们准备这样做的。
联想到2022年港媒曝光的一条消息显示:美国正在试图将对俄罗斯的制裁原封不动移植到中国的身上,制裁中国才是他们的最终目标。
美媒也强调俄罗斯的经济体量根本不能成为美国以及欧盟的对手,而“真正的对手在东方”。
现在拜登政府开始这些危险议题,是否意味着他们要转移制裁对中国下手?
更令人不解的是,新闻从报道至今已经有一周时间,欧盟居然没有一个国家对此有任何解释,都是沉默回应。
在北约峰会上“让中国付出代价”已经成为主流思想的当下。
欧洲指不定就有国家支持下一步对中国采取没收基建、经济制裁在内的方案,好快速实现他们的目标。
有人可能会问,欧洲有很多国家的企业也在中国投资,北约敢对中国基建下手的话,这些国家不怕他们的财产被中国没收吗?
事实是如果中国真的采取这种方法,才中了他们的计策。
欧盟没收中国基建是打着所谓的“安全”旗号的,中国如果没收则会被大肆宣传,让欧盟尽快从中国撤资,很快中欧投资额就会降到很低的水平了。
如此一来美国也不用靠“去依赖化”来打掩护,就能实现让中欧脱钩的目标。
可以看到俄罗斯就是一个例子,政府在欧盟冻结了外汇主权资金后,立刻也对欧盟的投资企业进行“国有接管”,或是拿财产充公。
原本一批还打算留在俄罗斯的欧洲企业直接选择回到欧洲国家,毕竟在俄罗斯他们的随时可能会被没收。
从这里不难发现,除非能冻结欧盟的政府间资金流通作为报复,否则只冻结企业资金用处不大。
第三路:北约“无限施压”印太地区
北约的第三路则是想染指印太地区,在印太打造阵营对抗、封闭排他的“小圈子”。
在这届北约峰会上,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宣称,因为面临来自中国的挑战已经越来越大,未来北约将不得不加强和印太国家的联系,也要增强与印太国家的合作,共同应对中国。
转头他又保证“北约无意向亚太地区扩张”,他们只是想同日韩澳新等“志同道合的伙伴”加深联系而已。
实际上,将北约努力向印太地区转移,这正是欧美国家所走的第三步棋。
可以看看这届北约华盛顿峰会参会名单,有韩国、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这四个不在北约成员国中的国家。
除了澳大利亚最后一刻宣布“总理不会出席”外,另外三个都派出了最高领导人参加。
如果北约无意向亚洲地区扩张和谋求发展,为什么又要拉拢上不属于他们的势力一起针对中国呢?显然这种承诺根本上来说都是靠不住的。
在此之前,北约已经设立了“北约合作网络防御卓越中心”,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机构。
有一个突出点就是:内部成员间可以共享敏感的情报,可以共同参与包括军事在内的所有合作培训内容。
2022年日本和韩国先后宣布加入北约这一部门,成为其向亚洲移动式扩张的第一步。
不过可以推测到的是,未来几年北约会对印太国家采取“无限施压”的策略,逼迫中国周边的国家都要二选一。
压缩中国的战略发展空间从奥巴马政府时期已经开始了,但现在美国正在联合西方将这一目标落实。
且对中国“不仅仅是岛链封锁”,更要策动让中国的周围都是敌人,还能破坏中国和东盟的贸易关系。
越南已经在7月17日向联合国递交了“南海大陆架划界协议”,和菲律宾一道要测量分割我国的主权领土。
这背后当然是有别的国家在阴谋指使,因为越南已经搁置争议十几年事件了。
北约的触手现在正在让我们身边越来越危机四伏,不管特朗普能否上台,美国拉拢欧洲“一起上”成为最后的一步棋,野心也是昭然若揭。
中国企业“不陪西方玩了”
对此人民日报“钟声”专栏发文痛斥北约的野心,是对这种恶意抹黑和施压的回应。
文章中也有规劝欧洲的部分,告诫欧盟国家不应该沉溺于某些国家的煽动挑唆,毕竟发展才是硬道理。
英国《金融时报》等媒体也在同一时期发现,中国和欧美的合作趋势已经越来越弱化,到现在几乎陷入了停滞和倒退状态,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
统计数字显示,2022年中国对美国的直接投资仅有25亿美元,相比6年前缩减了95%(480亿美元)左右。
美国两任政府对华采取的一系列封锁措施导致中资恐慌性蔓延,现在中企宁肯将厂址设立在加拿大、墨西哥或其他拉美国家,都不愿意在美国国内承担风险。
虽然中美还保留着6600亿美元的贸易规模,但投资额的减少预示着这种贸易是非常脆弱的,根本没有充足的投资作为基础。
与此同时,英媒还观察到中国企业对欧洲的投资也因为担忧“去依赖化”措施在缩水,中国在2024年第一季度自中东欧进口486.5亿元,同比下降了3.5%。
在连续数年都在增加之际突然出现“刹车”是一个不正常的现象。
中国企业对西欧的投资意愿也降低了,他们更愿意去东盟、非洲投资,也不想去欧洲国家,中企抽资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
综上所述,欧洲国家只要对华展现出不该有的敌意,中国对这种“去依赖”乃至“脱钩”的措施不会纵容。
可以看看欧盟离开俄罗斯这一资源产地,又离开中国上游供应链和廉价商品产地后,他们的“价值观外交”会让民众生活的更好还是更差。
欧盟媒体动辄想把话题引向“美国胁迫”也是不成立的,只要欧洲国家政府不配合且对中国没有敌意,拜登政府还能去强制他们来完成?自然不可能。
参考资料:
《北约峰会联合声明扬言继续对俄施压,还扯上中国》观察者网
《北约首次"直接警告"中国,中方表态》观察者网
《2024年一季度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双边贸易简况》海关信息中心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921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