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后德国的外交是怎样的? 卧薪尝胆, 铤而走险

评史可不察2024-07-16 18:42:24  81

一战德国战败后,苏德两国由于共同的孤立处境而同病相怜。在1922年热那亚会议上,苏德两国为了打破外交上和经济上的孤立,签订了“拉巴洛协定”。苏德互相接近,突破了西方大国对这两个“国际弃儿”的孤立和封锁,为两个国家的初步复兴打下了基础。

而德国真正的复兴则是得益于美国垄断资本大举进入德国。因为一战后美国的资本极度过剩,便大量投入急需资金的德国。得益于美国资本的喂养,德国实力迅速恢复,且再次超过英法。但“成亦萧何,败亦萧何”,在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从美国首先爆发后,美国便从德国抽回大量资金,德国经济由此陷入危机。由于德国的殖民地被剥夺殆尽,不可能如同英法那样能够在殖民帝国的基础上组建排他性的经济集团,对外输出经济危机,德国面临着极为不利的经济态势。在这种回天乏术的态势下,德国垄断资产阶级便打算依靠希特勒和纳粹党的统治来拯救德国,就此走上了一条扩军备战,疯狂侵略的不归路。

作为一个依靠直觉、灵感跟天赋驾驭群众运动和指导国家外交政策的领袖人物,希特勒观察力敏锐,在外交上时有神来之笔。看清了英法两国尤其是法国的色厉内荏后,希特勒便利用英美希望希特勒向东扩张与苏联火并的想法,借口反共反苏在英法眼皮底下重整军备,满口的和平谎言进入莱茵兰,吞并奥地利,通过外交欺骗与讹诈便占领了捷克。希特勒以其赌徒心态在外交赌局中小胜数盘后,便一发不可收拾,梦想着要征服全世界,最终发动了一场不可收拾的全面战争,让德国几乎同全世界作战。

针对希特勒的疯狂举动,德国军方的将领们是有深刻疑虑的。德国军方在二战前并未能如同一战前一样制定过如《施里芬计划》那样明确详细的作战计划。由于一战的失败,德国军方对再次发动欧洲大战心有余悸。但是希特勒以其初期的外交冒险成功而在国内威望大增,军方缺乏对抗他超人权威的自信,因此被迫跟随他进行了一场军事大冒险。

在寻找侵略帮手方面,希特勒联合了同为法西斯独裁统治的意大利。意大利曾是法国极力想要拉入欧洲安全体系的一个重要国家,因为墨索里尼反对德国吞并奥地利的野心,法国外长赖伐尔上台后便极力拉拢墨索里尼参加反德阵线。墨索里尼是一个狡猾的传统欧洲政客,只要英法两国能够遏制德国,并能够在奥地利问题上助他一臂之力,他就会对德国保持敬而远之的态度。但有个前提条件是,那便是英法不得干涉他在巴尔干和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的扩张政策。但因为种种原因之下,眼见希特勒德国羽翼丰满,在欧洲大陆为所欲为而英法两大强国无所作为后,权衡利弊下,墨索里尼决定投入希特勒的怀抱。

纳粹德国跟日本的勾结则更早,1936年日本“二二六事变”后,日本国家体制进一步法西斯化,德日两国勾搭成奸,11月双方签署了《反共产国际协定》。虽然“铸造神剑,寻觅战友”是纳粹德国的外交方针,但日本跟德国的联盟并非天作之合。这两个国家虽然分别处于欧亚两大洲,没有地缘政治冲突,且都以瓦解大英帝国的霸权为己任,似乎是结盟的最佳对象。

但由于日本的远洋投送能力的限制,对德国在欧洲战场上的援助可以忽略,而日本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与日本的结盟,就意味着德国会与美国敌对到底,最终将导致德国两线作战,重蹈一战的命运。而且如果不是因为日本偷袭珍珠港,德国恪守与日本的盟约向美国主动宣战的话,由于美国国内强烈的孤立主义情绪,德国与美国是有可能不互相宣战的。希特勒并未汲取一战时期德国失败的教训,再一次为了结盟而树敌,使得两线作战。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921073.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