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600多名吴姓村民, 集体要求改姓, 揭开了一个埋藏650年的秘密

司空知山海2024-07-12 16:29:10  110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从户籍系统登记名字开始,不出意外的话,这个名字将会伴随我们一生,成为个人身份的一个象征符号。

在姓和名当中,相对而言,中国人又更加看重姓氏,这是我们独特的宗法文化决定的观念。

无论是改姓还是改名,在现行制度之下,都需要费一番周折。

然而在如此情况下,一个村庄竟然出现了600多个村民集体要求改姓的神奇场面。

他们大多姓吴,彼此沾亲带故,可是家中供奉的祖先牌位上,篆刻的姓氏又并不是吴。

这些村民们要求改成什么姓氏?这两个姓氏之间又到底有什么联系?

生死异姓,追溯来源

家住江苏姜堰城北村的吴元大,从小到大,对于自己的姓氏一直有个疑惑。

他姓吴,父亲爷爷都姓吴,村子里的左邻右舍也都姓吴。想来大家应该是同根同源,多年以前来自一个大家庭。

从现有的600多人来看,他们的家族应该是枝繁叶茂,规模壮大。

大家都来自一个家族,又都姓吴,这本来没有什么问题。

真正让他疑惑不解的是,为什么他们的祖先不姓吴?

不只是吴元大家,很多人家里都有相同的情况,而且不同家庭的牌位上,祖先们的姓氏都相同。

有没有可能,从家里的某一代开始,孩子就改随母姓呢?

虽然孩子出生之后,不管是跟着母亲姓还是跟着父亲姓,这都完全合情合理。

但纵观历史沿革,民间约定俗成的姓氏文化,孩子大多还是跟随父亲姓。

就算某一个家庭的孩子改随母姓,与祖先的姓氏不同,那也总不至于整个村子都遇到一样的情况——

母姓相同,父姓也相同。

事出反常必有玄机,吴元大百思不得其解,每逢家族祭祀,他总是会盯着牌位上的名字细细思索。

后来当他渐渐长大,从家里长辈的口中知道了一些事情,又自己查询了相关资料,这才终于明白城北村姓氏的奥秘。

原来,他们所有人真正的祖先并不姓吴,这个大家族的真实姓氏,正是祖先牌位上的姓氏“张”。

吴元大的祖父告诉他,村子里有个规矩,活着的时候姓吴,死了之后全部要把姓改回张。

活姓吴,死姓张,这个规矩已经在村子里流传了许多代,每一代都必须严格遵守。

从张到吴,大家族在这中间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藏在祖宗牌位的里面。

牌位总共由三层木板组成,除了正面和背面之外,中间还夹杂着一块木板,上面写着满满的蝇头小楷。

而家族的来源与变迁,正好就记录在这块木板之上。

从密密麻麻的记载中,吴元大得知,原来他们的祖先竟然还是个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他就是张士诚。

震惊之余,他翻阅史书,不断比对时间线,惊讶地发现,原来家族变迁的时间节点也能完全对应上。

说到张士诚,那就不得不提与他紧密相关的另一个人,洪武大帝朱元璋。

元朝末年,这两个人同样是政治新秀,同样致力于推翻元朝的统治,也同样希望能够建立属于以自己为核心的政治秩序。

因此他们二人属于政敌,并且还是动荡年代的政敌,注定会斗个你死我活。

1363年,张士诚划定苏州为地盘,与南京的朱元璋遥遥相望,互相对峙。

张士诚的政治才能相当突出,把苏州治理得十分富庶,深受老百姓的拥护。

他对于农业经济十分重视,并且结合苏州的环境,重点扶持种植业和蚕桑产业的发展。

为了增加农田的作物收成,他决定兴修水利工程,看起来有些劳民伤财,但实际上农民都从中得到了切实的好处。

在赋税方面,他也一改此前元朝的苛刻作风,给了老百姓喘息的空间,为大家减轻了不少的生活压力。

不管别的地方怎么样,在苏州生活的百姓只认定,张士诚的确是一个能够为他们做实事的政权领导者。

虽然那个时代的大家还不存在所谓的民权意识,但上位者的孰优孰劣,他们还是能分清的。

朱元璋坐镇南京,远远望着苏州山川,心里始终无法平静。

张士诚的存在,于他而言就是卡在喉咙里的一根刺。

因此这两大政权之间,必定会有一战,二人之间谁是胜利者,历史也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

令朱元璋没有想到的是,他以为可以速战速决解决张士诚,可实际上明朝大军整整围困苏州10个月,苏州城才被攻破。

苏州百姓对张士诚的支持和忠诚,让朱元璋十分忌惮。

他最害怕的就是自己的对手“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斩草除根是十分必要的。

张士诚的亲属和下属自然不必多说,而对于苏州城的原住民们,朱元璋也想了个办法。

这件事情在历史上有一个学名,洪武赶散。

如今在苏州周边城市定居的人们,他们的祖先大部分都是因为洪武赶散而来到外地建立新家园的。

洪武赶散让张士诚手下的那批苏州人四分五裂,也让张士诚的后代体验了不同的命运。

了解真相,集体改姓

根据家族的历史记载来看,吴元大的祖先就是张士诚的后代,他们之所以从张改姓成吴,和这支分支的逃亡经历有很大关系。

后代四散逃离、疲于奔命,自然不能使用原来的姓氏。

吴元大的祖先,万幸得到了娘舅家的庇护。

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同时也是为了报答外祖和娘舅家的恩情,张姓祖先自觉地把自己的姓氏改成了吴。

因此严格意义上来说,吴姓同样也可以被看作是这个家族的祖先姓氏,只不过是来自母系氏族,而非父系。

所以他们的心中始终惦记着父系的来源,因此家族内部有了个不成文的规定,所有成员去世之后,牌位上的名字都得从吴改成张。

泰州市牒谱学专家在研究张氏家族与吴氏家族的族谱之后,大致推断出了吴元大这一脉的发展变迁。

但是需要明确的一点在于,所有推断都基于吴家的家族记载而展开,可家族记载又不能当成分量很重的正规史料。

所以他们的家族变迁中出现的一些细节性问题,专家学者仍然无法解答,还有待进一步的推敲论证。

六百五十多年过去,关于历史的谜团正一点点清晰起来。

与此同时,吴元大的内心也产生了一个想法。

他不愿意让生死不同姓的现象继续在家族中留存,所以他希望能够把全村600多人号召起来,大家集体更改姓氏,向着真正的家族脉络靠拢。

城北村的许多村民在听到吴元大的想法之后,第一反应都是不现实、不可行。

改姓更名涉及到很多问题,除了公安系统的户籍变更之外,每一件需要实名认证的事情,都会随之而发生改变。

比如房产,房屋主人的名字都变了,房屋产权自然也得做出一定的变更。

再比如有人做生意,那么工商部门和税收部门也得同步申报。

总之,当姓名已经成为几十年不变的身份符号时,当事人再想改变,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有人支持吴元大的想法,也有人犹豫不定,迟迟无法下定决心。

但不管怎样,吴元大还是认为,就算集体改姓的事情难度很大,他们也得做出尝试。

只有试过,才会知道下一步应该怎么做。

媒体将这件事情报道出来之后,吴元大等人的做法引起了社会轰动。

相关部门表示,改姓这件事关系重大,工作人员还需要斟酌评定。

同时,社会上也涌现出了很多自称张士诚后人的人。

无论他们是单纯蹭热度,还是具有真实的张家后代身份,他们的自我曝光都能说明一个问题,历史人物的现实效应大得超乎想象。

其他后代,不同姓氏

张士诚的后代不止吴元大这一支,与他们同样出自一个家族的其他亲人,现在正被冠以和他们完全不同的姓氏。

从众多历史记载来看,张士诚的后代有人继续姓张、有人姓吴、还有人姓温,不同的姓氏折射了他们不同的人生际遇。

姓张的这一脉,当年是被张士诚的弟弟张士俊掩护着出逃的。

他们不敢大张旗鼓的标榜身份,只能低调的生活在老家,平时做些社会最底层的劳动,换取微薄的收入。

一直到清朝嘉庆皇帝执政期间,张家后人才终于敢以真实身份亮相,修建正式的张家祠堂。

如今坐落于江浙地区的张氏宗祠,忠实地记录了这段历史。

至于姓温的这一家,又有一段别样的故事。

《温张族谱》中记录了这样的故事,张士诚的第四个儿子和第五个儿子在父亲生死存亡之时,被他们的乳母何氏带着向外奔逃。

兄弟俩在路过一个路口时,身份不幸被人识破,好在认出他们的船工对张士诚仰慕已久,所以并未暴露他们的踪迹。

而且还为了保护他们,将兄弟俩收为义子,视他们如同亲生。

船工姓温,于是兄弟俩也把自己的姓氏改成了温,不过他们始终记得,自己的亲生父亲究竟是谁。

船工本人的意图也是保住张家血脉,所以并未刻意回避温和张两个姓氏之间的关系。

两兄弟的后人,受到父辈和祖辈的影响,也始终记得自己来自何方,根在哪里。

《温张族谱》,是他们对往事的讲述,也是他们对自己的提醒。

此外,民间传说张士诚还有后人流散于不知名的角落,并且还有了个相当生僻的姓氏“府”。

当时的王府仆人打着灯笼,带着小少爷出逃。

路过城门遭到守军盘问时,仆人看到灯笼上的王字恰好被磨掉,只剩下一个府字。

于是老仆人灵机一动,对守军说,他们来自府家,想要出城办事,这才侥幸逃过一劫。

从那之后,这一脉的后代就以府为姓氏。

目前,张士诚的后人中,就只传出了吴家一脉想要集体改姓的消息。

对于这一有些固执的做法,网友们认为,吴元大实在是太过迂腐。

已经用了几十年的名字,无需改变,具体问题灵活处理,这才是聪明的做法。

结语

一场集体改姓的风波,竟然牵扯出一段隐藏了650多年的历史往事,成王败寇,古人诚不欺我。

参考资料

不见于正史的“洪武赶散”,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真相? 扬子晚报

《姑苏晚报文化丛书 阊门寻报记》 高戬 著

《温张族谱》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918783.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