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希濂晚年透露: 如果蒋介石同意将30万人撤到缅甸, 后果不堪设想

纵观历史20212024-07-18 00:00:00  122

1949年8月,宋希濂来到胡宗南在汉中的住所,与他商议抗拒解放军的问题。宋希濂大胆提出,应当将在川的30万国军带到缅甸,等待反攻的机会……

晚年,宋希濂却透露:“这个计划太疯狂了,如果蒋介石同意将30万人撤到缅甸,后果不堪设想!”

他为什么会这么觉得?

一、大胆的计划

1949年6月,陕中战役结束,胡宗南不得不向西南退去,以陕南、秦岭为防线,背靠四川。这一时期,解放军恰好完成了渡江战役,全国形势一边倒,解放军赢得全国的胜利已是指日可待。

南京沦陷后,蒋介石基本放弃反攻到长江以北去,将希望放在大西南和沿海南部的同时,也谋划着怎么逃跑、逃到哪里。

因此,背靠四川的胡宗南和长期在川湘鄂边区工作的宋希濂,成了蒋介石的倚重对象,变得重要起来。

8月11日,宋希濂来到汉中,与胡宗南商议抗击解放军的事情。

他们对国军的形势很悲观,觉得西南地区不能扛多久,得提早想出撤退路线和计划。

宋希濂觉得,胡宗南手上的20多万部队和四川的几万杂牌军,加起来有30万,如果真的扛不住了,可向云南方向退去,云南守不住,那就退到缅甸,等待反攻的机会。

宋希濂有这样的想法,是有原因的。抗战时,他长期在云南和东南亚作战,熟悉这些地区的情况。

胡宗南也没有更好的办法,认为可以试一试。

然而,当他们向蒋介石提出这个想法时,蒋介石却坚决反对。

二、蒋介石反对

蒋介石对宋希濂和胡宗南提出,西南守军当前考虑的应当是如何抵挡解放军,而不是想着怎么逃。

有这样的看法,难道蒋介石不懂得“留得青山在”的道理?不希望保存实力吗?

不是,蒋介石这么做,主要还是不信任他们。想必,这才是最核心的原因。

割据一方,本身就是旧军阀的思想。宋希濂能想出这个计划,说明他的军阀思想根深蒂固。

再者,当时国军内部派系林立,大的派系里,还有小的派系。宋希濂和胡宗南之所以能立足,主要依靠的是这些小派系,那些就是他们的家底、资本。

因此,宋希濂和胡宗南提出继续向西南撤,未必是为了“党国”、为了“反击”,保存实力和家底才是最重要的出发点。

都“国难当头”了,蒋介石当然不希望看到这样的事情,才对他们提出:当前最重要的事情应当是抵抗到底,而不是想着怎么逃……

在蒋介石的强烈反对下,宋希濂和胡宗南的意见被驳回,将30万国军撤到缅甸的计划流产。

多年以后,再回想起这件事时,宋希濂感到后怕,觉得这个想法真的非常疯狂。

三、宋希濂的后怕

宋希濂说:“那个计划是很疯狂的,如果真的做了,后果不堪设想……”

他这么说,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撤退未必成功,二是撤退成功后未必能立足。

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手上依然有几十万部队,不过“水分”实在太多,一来大部分人都是“抓壮丁”来的,二来没有多少人接受过系统的训练。

因此,他们的人数虽庞大,但战斗力不怎么样,基本一击即溃。

从四川退到云南、甚至退到缅甸,无异于来一小段“长征”。当年红军长征,靠的是坚定不移的革命信仰,让这些被抓壮丁的人跟着走,想想都不现实。

出发时他们有30万,估计还没到云南,人数就至少降低一半,再来到缅甸,那人数就更少了。谁会跟着国民党到异国他乡去打一场没有希望的仗?

在缅甸立足,也是非常大的问题。离开国土后,就意味着只能自己解决后勤等问题,大部队天天都得吃饭,哪里来的粮食和资金?

再者,缅甸政府会让一批外来部队在自己的国土上立足吗?他们打不过,肯定会联合解放军一起打。在这样的压力下,撤退到那里的国军根本就没有生存空间。

在金三角的国军残余部队,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结语

解放军赢得胜利,不仅是战术高明,也是赢得民心的表现。怎么证明呢?淮海战役爆发时,出现了数万群众参与的盛状,以至于有人说,这是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

还有,渡江战役爆发时,无数群众用小船载解放军渡江,以至于又有人说,这是小船划出来的胜利。

在这样的大形势下,宋希濂的计划就算完成了,也未必能实现反攻的目标。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913541.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