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辂是明宪宗朱见深时代的名臣,他与内阁首辅彭时并称,他们组成的“状元内阁”是被评价为明宣宗“三杨内阁”之后最好的内阁组合。商辂的一生非常的辉煌,但也是大起大落的。他科举时取得了“三元及第”的辉煌成绩,年纪轻轻就进入内阁成为阁臣,却也因为卷入了朱祁镇与朱祁钰的斗争之中,从内阁大臣的高位上一撸到底,被贬为平民。明宪宗朱见深即位后,因为商辂在明代宗时代对他的支持和保护,将他召回朝廷,才让他复职重新进入内阁。然而商辂的回归还没得到什么好处,却先遭到了同僚的反对,御史们争相上书弹劾。
以商辂的能力和政绩而言,他复职回归内阁并没有什么问题的。他经历了明英宗、明代宗和明宪宗的三朝老臣,又是科举史上的奇迹,在朝廷中无论是威望还是资历都是数一数二的。他被贬为平民,是因为在“夺门之变”后给朱祁镇写复辟诏书时发生异议,卷入了朱祁镇和朱祁钰两位皇帝的政治斗争中,所以才成为了牺牲品。但是他在朱祁钰时代的政绩也是可圈可点的,当时还主持过内阁的工作,从资历和功绩上看不在内阁首辅彭时之下。对于成化初年百废待兴的明朝而言,商辂回到内阁执政,可以说是对朝廷极大的能力提升。
然而让朱见深和商辂都想不到的是,商辂刚刚回到内阁,上书了八条重要的治国策略,就遭到了朝廷群臣的弹劾。这次弹劾先由给事中董旻、御史胡深等人发起的,他们利用彗星出现的天象,将商辂列入不称职大臣的名单中,逼迫其辞去阁臣的职位。他们将商辂、程信、姚夔、马昂等朝廷重臣痛斥为奸邪,要朱见深将这些大臣贬出朝廷。朱见深没有接受他们的建议,然后给事中董旻、陈鹤、胡智等人又当面觐见弹劾,一副不死不休的样子。商辂没有办法,只能上书请辞。朱见深拒绝了商辂等人的辞呈,下旨严厉谴责参与弹劾的朝廷大臣。
当时商辂、姚夔受到御史们连续不断的诋毁,两人都上书表示辞呈,使得朱见深大怒,然后连续将参与弹劾的九名大臣下狱,这才勉强止住了弹劾的风波。商辂得知后上书请求替这些大臣说情,朱见深看在商辂的面子上才从轻发落,将这些大臣贬官外放。这场风波在朝廷中迁延了一个多月,涉及的大臣都是当时掌握朝廷大权的重臣,闹得朝野沸沸扬扬。很多人对这段历史感到不解,既然商辂资历和政绩都是有目共睹的,为什么复职进入内阁会遭到弹劾呢?而且这次弹劾为何会引发大规模的群臣上书,迫使朱见深连续抓了九名大臣入狱呢?
在很多历史书籍解读这次政治风波时,不少学者都将原因归咎于朝廷群臣针对商辂发起的政治攻讦。实际上从史书的材料来看,这种说法是非常片面的。商辂直接复职入阁的确让很多人眼红,但从商辂个人的资历和政绩上看也是没有问题的。以商辂的条件,即便是在当时的内阁中能与之媲美的也只有内阁首辅彭时,其他的内阁大臣都不如他。如果仅仅是因为从平民复职的原因就引发大规模的弹劾,其实是否定了商辂在朱祁镇和朱祁钰时代的政绩,这种不分敌我进行政治攻讦的做法,实际上是让自己成为众矢之的,根本不是成熟政客的选择。
如果说只有一两位御史犯傻,还能以红眼病的原因来解释。可是一群御史集体犯傻,甚至有九位参与者因为态度强硬而被下狱,这就不得不考虑事情背后另有原因了。实际上从当时的政治背景来看,作为皇帝的朱见深是非常尴尬的。商辂等人都是他刚刚晋升的重臣,掌握着内阁和六部的要职,是他执政的重要依托。而参与弹劾的都是朝廷监督机构的给事中和御史,这些也都是帮助朱见深监督百官的。按照明朝的政治传统,做实务的官员和做监督的官员是互相制衡的,以避免朝廷出现权臣,皇权被架空和旁落。
因此对于朱见深来说,手心手背都是肉,无论处置哪方都有严重的后果,一旦失控还可能引发更严重的政治动荡。这对于当时刚刚坐稳皇位的朱见深来说是很不利的,所以他也不愿意看到双方如此僵持下去。可是御史们摆出了不死不休的阵仗,连续不断的弹劾商辂、姚夔等人,这就让朱见深骑虎难下。有的人可以接受辞呈外放出京避风头,但商辂是阁臣,是没法外放的。如果放走了商辂,朱见深强化内阁班底的政治意图就没法时间,政治路线的执行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后来朱见深被逼得没了办法,才连抓了九名大臣进大牢,将风波止住。
从这个政治背景来看,这些御史们弹劾商辂等朝廷重臣,必然是有原因的。结合史书查看被弹劾人的名单,发现他们都是具有很优秀政绩的,是朱见深新晋提拔的,未来都会重用的人物。而御史们弹劾的理由却是似是而非,有的说是彗星天象不祥,也有的说是商辂等人道德水平低。从这些理由来看,明显是没有切实的罪名,是御史们为把这些人拉下马而编的故事。因为没有罪名和证据,御史只能搞些虚无缥缈的名头,这明显就是有预谋的政治攻讦。因此问题的核心关键是,到底商辂等人触犯了什么利益,使得御史们不死不休?
把历史的时间拉长一点,可以发现从成化二年开始朱见深就陆陆续续的召回一些旧臣。这些有的是朱祁钰时代被贬黜的支持朱祁镇的旧臣,也有的是朱祁镇时代被贬黜的与朱祁钰有关的旧臣,还有的是朱见深即位后上书要求坚持走朱祁镇路线的大臣。这些大臣陆续被赦免了原来的罪名,回到朝廷后官复原职,于是出现了朝廷官员权位的争端。商辂是直接复职内阁的大臣,虽然位高权重,但产生的分权效应还不明显。比如在兵部位置上,出现了白圭和程信两位兵部尚书,还有兼职兵部侍郎的大臣好几位,这出现了一个部门谁说了算的问题?
朱见深这么做的意图很明显,一方面是国家百废待兴,需要充足的人才,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缓解朝廷内部矛盾,解决朱祁镇和朱祁钰兄弟内斗而留下的历史遗留问题。朱见深召回大量的大臣,能够强化文官集团掌握朝廷的政治路线,弱化武将勋贵掌权的形势,对国家的稳定和发展都是有好处的。但这些回归的大臣中不少是有矛盾的,尤其是在朱祁镇和朱祁钰内斗的岁月里,他们是不同阵营的政治对头。此时要让他们在朝廷中和睦相处,甚至搭档办公,很多人都抱着私怨不放,难以互相包含,所以政治斗争的意图很明显。
商辂是朱祁镇和朱祁钰时代斗争的牺牲品,也是被复职的官员中地位权势最高的,于是就成了众矢之的。商辂是朱祁镇钦点的状元,又是朱祁钰内阁的重臣,还被朱祁镇贬为平民。他不仅仅代表了个人,也代表了一大批被朱见深赦免,然后回归原职的官员。
他们的回归与朝中原来的官员发生冲突,政治上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于是才引发了这样大规模的政治攻讦。御史们的目的很明确,想要朱见深将这些官员下放到地方,不用触及朝廷现有官员的既得利益。左庶子黎淳甚至提出追究朱祁钰当年废除朱见深太子位之事,借此打击报复朱祁钰时代的官员。
御史们将朱祁钰时代的官员斥责为奸邪,用着彗星等似是而非的理由,不过时为了争夺朝廷权位罢了。御史本身是清水衙门,但却也是很好揽政绩的地方。只要能弹劾有依据,将政治对手拿下,自己就有机会往上走。而被弹劾者留下的职位,也会成为朝廷百官们争抢的焦点。文官集团因为这些政治利益开始分裂内斗,这是朱见深不愿意看到的。商辂表露出包容的态度,软化了一部分大臣抗拒之心,这对于朱见深拉拢人心很有帮助。但也有大臣选择了死硬到底态度,最终在调和无果的情况下被贬官外放。
在经历了朱祁镇时代的压制之后,朱见深的文官治国路线给文官士大夫们带来了新的希望,也引发了更多的内在矛盾。朱祁镇和朱祁钰时代的历史遗留问题在成化初年不断爆发,成为了朱见深治国举步维艰的主要阻力之一。这里面不仅有着武将勋贵权势过大带来的危机,也有着文官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拖后腿,使得朱见深的很多政治意图难以顺利实施。明朝中兴的漫漫长路便在这种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开始了,虽然有着彭时、商辂组成的状元内阁,但未来却是曲折坎坷的。因此在史书上记载,朱见深做了很大的努力,但中兴都未能实现。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91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