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由于复杂的经济形势,就业和工作面临历史上难得一见的挑战。
由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增加,老百姓只能是挣一个钱存一个钱,以至于央行公布的人民币存款达到了11.46万亿。
不投资、不消费,都在存钱,谁都知道对经济意味着什么。
这显然不是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要改变这些,只能让手中的票子变毛。温和的通胀,本身就是经济正常发展的伴生现象。
种种迹象看,目前的时机已到,新一轮通胀正在到来,道理其实已经明朗了。
关注经济的人应知晓,年初制定的全年物价增速是3%,这个3%自然是与全年的经济增长目标是匹配的,也就是说,要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就是要让物价增速达到3%左右,而实际呢?
根据统计部门的数据显示,上半年物价增速为0.2%,远低于全年3%的增速目标。而这也确实影响到经济增速了。
最新公布的第二季度经济数据显示,GDP增长了4.7%,单季增速低于全年经济增速,相比第一季度的5.3%增速,意味着有下行趋势。下半年两个季度就得使劲了,促进物价增长成为当务之急。
按理说,第二季度就可着手采取提升物价措施了,但外围不给力,老美虽然自去年9月份以来连续停止加息,但也没说要降息。
不过,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老美通胀率持续下行,加上经济发展放缓,老美终于于本月再表态,美国经济正逐步接近降息的临界点,不再固守2%的物价目标,市场纷纷押注老美降息很可能提前至今年9月份(原预计的是11月份)。
需要说明的是,一旦老美降息周期开启,那就不是降一次两次的问题,而是会持续降息的,现在有业内预测老美未来1年将降息3次。
大趋势确立,那咱们也就错过机会了。
根据业内的预计,我们大概在本月20日单独下调10BP-20BP,也就是说,先老美一步降息。这也从侧面证明,已经预判到老美即将降息的信息。
当然,我们降息降准也不都是看别人脸色,其实也是内生经济发展的必然需要。
根据央行的数据显示,6月的M1和M2增速都创历史新低,MI同比下降5%,M2同比增长6.2%,啥意思?
一方面,货币增速M2远低于2019年疫情前的增速(2019年为8.7%),虽然说目前M2不能像疫情期间两位数的增长,但一下降到6点几显然是过了。所以,现在有修复需要,在业内看来,下半年M2应有相应回升。
另一方面,M1和M2剪刀差处于历史高位,二者差了11.2个百分点,翻译成白话就是经济活跃度不足。在业内看来,为提振内需和实体经济活跃度,特别是推动房地产实现软着陆,考虑到当下的物价和经济运行态势,三季度降准降息都有空间。
一句话,为了经济发展,降准降息是不得已而为之。欧洲先于老美降息,老美也基本从9月份开始降息,我们降息也是顺理成章了。
对我们普通人来讲,虽然眼下赚钱不易,一旦降息按钮再开启,物价上涨,我们手中的存款还是会面临贬值的趋势。就目前看来,存款利息1个多点,理财收益也不高,而且还承担不小的风险,对普通人来说,确实没什么好的选择。结合历史经验和现实看,估计还得手握这两样东西“不慌”。
一是黄金。在前几个月就说了,国际金价可能上升到3000美元/盎司,只是中途调整下来了,当时一些人就觉得黄金可能不行了,但随着全球降息潮到来,特别是与黄金直接挂钩的美元将迎来贬值。
正如前面所说,老美降息周期开启,一般都是2-3年为一个周期,那么,黄金就迎来持续升值。受消息影响,目前国内各大品牌黄金普遍突破750元/克,但这显然不是终点,当国际金价向3000美元冲的时候,未来品牌金来到千元/每克也不是不可能。
直白的说,一旦通胀来临,如果说其他东西不确定能否保值的话,但黄金一定是可以的,而且是普通人能够得着的东西。
二是核心城市、核心区域的优质房产。这个时候提房地产,有的人会觉得,现在房子不还在跌嘛?怎么可能涨呢?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的房地产市场之所以低迷了几年,这与外围不断加息,内部去房企杠杆的原因是分不开的。
而现在呢?方向上已明确且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促进市场恢复,在最新的大会报告中,已明确要落实好防范化解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等重点领域风险,这说明房地产低迷只是暂时的。
而且,经过多番措施后,目前有利于房地产恢复的环境其实也逐步形成,比如各城市土地供应量少则减半,有的甚至都不供应了,这为未来两三年楼市的奠定了基础,一心一意去楼市库存。随着时间的推移,库存终究会下去的。
再结合接下来的降息趋势,那些为房地产提供原材料的价格回升,更为重要的是,当货币出现贬值,大家发现没有更好标的保值时,也不得不再把眼光放到房地产里来,加上各种信息的刺激,比如6月份新房价格上涨的城市数量增多,一些城市的二手房成交量创近3年历史,这些无疑会加快观望者入市的步伐。
当然,考虑到本轮楼市调整较深,市场信心恢复也需要一定时间,人们在置业选择时还会偏谨慎,应会优先考虑核心城市、核心区域的房子。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912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