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良崮(gù)一战,张灵甫不敌粟裕,最终战死,他的遗孀后来远走美国,晚年时选择回国定居。听闻此事,粟裕的侄子托人邀请她吃饭。
面对“仇人“之侄的邀请,她是如何回答的?
1947年孟良崮一战,粟裕带领军队大获全胜,国民党将领张灵甫走投无路,最终被击毙。得知此噩耗,张灵甫的小娇妻王玉龄痛不欲生。
王玉龄17岁嫁给张灵甫,19岁就守了寡,两人虽然仅有两年的夫妻缘分,但是王玉龄对张灵甫的感情很深。
王玉龄出身富贵家庭,父亲家是名门望族,母亲家是军方背景,祖先曾做到兵部尚书。
王玉龄含着金汤匙出生,从小备受宠爱,又饱读诗书,家教很好,可是日本的侵略让他们踏上了逃亡之路。所以王玉龄对日本人恨之入骨。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时,王玉龄17岁,亭亭玉立的她身边不乏追求者,可她却看上了42岁的张灵甫。
作为抗日名将,张灵甫足够优秀,可两人相差25岁,这多少有些“老牛吃嫩草”了,更何况王玉龄各方面条件都不差。
对此,王玉龄的母亲强烈反对,只是王玉龄很有主见,铁了心要嫁给张灵甫,两人在上海金门饭店举行了婚礼,婚后如胶似漆。
张灵甫对新婚妻子疼爱得紧,只要回城,哪怕就5分钟空闲时间,都会拐回家看看王玉龄。
张灵甫死时,王玉龄才19岁,她的人生还很长,理应再寻良缘,但她说:“我不会再婚的。”
1949年4月,王玉龄携母亲、孩子去了台湾,作为烈属,她的待遇并不好,维持基本生活都成问题。而国民党还定期给张灵甫开追悼会,王玉龄必须参加,伤口一次一次被揭开,在台湾,她忍受着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折磨。
丈夫战死,儿子还在襁褓中,王玉龄面对巨大的变故曾选择自尽,被救了回来,此后,儿子张道宇成了支撑她活下去的最大信念。
后来王玉龄选择前往美国,在美国完成学业并找到工作。工作稳定后,她把儿子接到美国,亲自抚养。
1973年,身在美国的王玉龄收到了周总理的邀请,秘密回国,再次踏上故土,她充满感慨。周总理特地接见了王玉龄,自责道:“当初没能把张灵甫争取过来,是我的遗憾。”
再次提起亡夫,王玉龄仍然忍不住悲伤,说:“时局所致,怪不了你们。”
离开大陆时,外交部工作人员对王玉龄说:“以后你可以自由进出大陆。”
这让王玉龄感动不已,此后她与大陆的来往也更加频繁,而且鼓励儿子去中国投资办厂。退休后,王玉龄选择回国,由于儿子在上海发展,她选择定居上海。
得知此事,粟裕的侄子粟刚兵想和王玉龄一起吃个饭,可他担心被拒绝,于是托人邀请。
接到邀请后,王玉龄大度地说:“战争本来就是残酷的,粟裕将军并没有错,谁让我的丈夫是军人呢?历史的事,没办法去计较。”
2008年,王玉龄过80大寿,粟裕的儿子前来参加,被奉为上宾。
时隔多年,两家人这样和睦地坐在一起,一笑泯恩仇,足可见王玉龄的大气。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907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