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打仗就是一个高难度的技术活,尤其对于行军布阵,军队统帅都十分慎重,严格依照章程进行。孙子兵法就有一篇《行军》,兵势曰: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书里提到部队行军,尤其是向前冲锋的时候,要考虑的是编组的问题,用什么结构来组合团队,以充分发挥个体的优势,使其优势互补,形成整体战斗力,而不能一股脑向前冲。
我军在不断的实战中,更是将行军布阵的各种战术配合打出了精髓,尤其抗美援朝战争,可以说打出了中华民族武力值的巅峰状态。
可惜的是,但大多数电视剧甚至电影,拍摄战斗场面的时候,都非常不严谨,只讲究“集体操”一样的视觉效果,把人数堆起来,看起来非常壮观。
如陈凯歌的《志愿军:雄兵出击》就是如此,下图的电影海报,如果志愿军以这个队形去行军,早被美帝消灭三百遍了。
下图也是电视剧里,发动冲锋的志愿军战士,一个炮弹炸下去,可能会团灭,还好只是电视剧。
再如下图,黑压压的战士在向前冲锋,满天炮火飞,加上战士们的口号,自然音效感、视觉感拉满。
良心剧《亮剑》中的李云龙命令全团人人参加进攻,连团部的一些炊事员、马夫都操起菜刀一起参加了冲锋!如此大规模的全员式冲锋,其实在现实作战中也是不存在的,因为冲锋也是一个技术活,在热武器面前,胡乱冲锋只有死路一条。
我军真正的打仗冲锋是有战术章程的,四野的6纵16师8团曾经不按战术章程冲锋,就被林总批评了,林总说道:
在战斗中不讲战术,一个副连长下令“都给我冲”,对一个地堡连冲五次。在敌人的交叉火力射击下,逼迫战士用刺刀撬开地堡射击孔往里钻,结果战士伤亡,攻击也没成功。有的不会组织火力,把重机枪架在突击队的身后,自己打自己。有的不准备通讯器材,战斗中接不通电话,指挥受到严重影响。事先规定的联络信号,打起仗来就忘了用,致使指挥脱节,部队联系不上而陷于混乱。
而且,对于我军到底怎么冲锋,应该怎么进行战术配合?林总就提到:“一点两面三三制,三种情况三猛打,四快一慢四组队”。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在1938年的《新战士教育》中就提到要对新兵着重进行散兵前进法的训练,这里尤其提到的是“散兵前进法”。徐帅在《进攻太原的战术指示》中也明确提到,攻击时应组成疏散的,拥有纵深配备的突击队形;第一线兵力少而精,以小组战斗的组织形式进行小群多路,分散跃进,迂回包围的攻击;第二线兵力应在第一线兵力,突破敌人前沿阵地时瞬间投入战斗,及时拓展阵地。
可以说,每一个班的战士在战斗的时候,都有明确的队形指引,不存在一股脑地向前胡乱冲锋,都是根据实际情况,有间隔地有规律地排列。在战斗的时候,不会要求人员大规模聚聚,反而要求战斗小组散开,每个士兵之间都应该距离X步,防止“一锅端”。原则上,在战斗过程中,队形应该迅速散开,然后按照规定距离前进。
如果说战术理论教学过于抽象,我们再看下实战中,我军冲锋的场面。
以上真实战斗场面,正如《训练手册》中所指引的那样,每个战士“成一字队形”散开前进。
再如下图抗美援朝真实冲锋场面,对三三制战术的运用。
真实的冲锋场面,战士都是分散的,不会像电视剧、电影一样,黑压压的人群向前冲。可能在视觉冲击感上,没那么好看,但就是实用。
希望有一天,能够有一部战争电视剧或者电影,可以严格遵照历史,严谨地拍摄出战术在战场的应用。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903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