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都督诸州军事制度是西晋王朝实施的一项重要措施,对中央控制地方及地方的军事力量起到重要作用,也对国家的政治和军事形势产生重大影响。 晋武帝作为缔造西晋王朝最强盛时期的统治者,对都督人选的安排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也能够体现他的执政思路。 司马氏皇族在晋武帝统治集团内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小编试从司马氏出任都督的基本情况来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司马氏在晋武帝时期出任都督的几个特点
(一)司马氏皇族担任都督的人数比例逐渐增大
纵观整个晋武帝统治时期, 共有 42 人担任都督,其中司马氏皇族有 15 人,异姓大臣 27 人。 除去2 位担任南方交、广地区都督的东吴降臣,宗室与异姓大臣担任都督的比例分别为 37.5%、62.5%,异姓大臣出任都督的人数比例占据上风。 但是,这种人数上的优势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实际情况远不像纸面数字这般简单。
在晋武帝即位之初的泰始元年,西晋全国共设了十一个都督区。 十一位出任都督的人选有 7 位出自异姓大臣,4 位出自宗室,宗室成员的比例在四成左右,并不过半。 在这以后的十几年中,都督区的设置数目并无太大变化,而宗室成员担任都督的比例也没有超过四成,人数也不超过 4 人。 直到咸宁三年,首次有 5 位宗室成员担任都督,但要考虑到当年西晋在全国共设有十二个都督区,这个比例同样没有过半。
宗室成员担任都督比例首次超过五成的情况是发生在太康元年。 这一年虽然依然只有五位皇族成员出任都督, 但实际上却是控制了六个都督区(司马伷一人都督青、徐两个都督区)。 在这之后的整个太康年间,宗室成员出任都督的人数虽偶有增减, 但占同时期都督人数的比例却始终超过五成。
甚至在晋武帝统治末期的太康九年司马彤监豫州及太康十年司马玮都督荆州、 司马允都督 扬州以后 ,宗室成员担任都督的比例达到 87.5%,基本上全国的都督区都在司马氏皇族的控制之下。 综合来看, 司马氏皇族出任都督的人数比例由泰始年间的不足四成到咸宁末年、太康初年的超过五成,再到太康末年的接近九成,这无疑是一个逐渐增大的过程。
(二)司马氏皇族担任都督的等级在提高
都督的任职也有明确的等级划分,《晋书·职官志》:“魏文帝黄初三年,始置都督诸州军事,……及晋受禅,都督诸军为上,监诸军次之,督诸军为下。”《晋书·职官志》将晋代的都督分成了“都督”、“监”、“督”三个等次。 都督等级的不同,说明其所具有的权限不同,从另一个角度讲,也表明了皇帝对其信任程度不同。
泰始年间,宗室成员被派往都督区任职的既有“都督”,也有“监”、“督”。 如司马伷的监兖州,司马辅的监青州,司马彤、司马珪、司马权的督邺城。 咸宁年间也差不多,有司马辅的监并州,司马泰、司马伦的督邺城。 但是, 在太康年间仅有司马彤是以“监”的身份赴都督区任职,而司马攸、司马晃、司马泰等人都是以“都督”的身份赴任的,甚至连年纪轻轻、基本没有政治资历的司马柬、司马玮、司马允也是都督各州诸军事。 要知道,即使是“监”的司马彤本人,在太康以前的任职中只是“督”而已。 所以,司马氏皇族担任都督的等级也是在提高。
(三)重要地区的都督多由司马氏皇族担任
西晋的都督区设置基本承袭曹魏,但又不断完善, 形成一些较为固定而又相对重要的都督区,如豫州都督区、邺城都督区、雍凉关中都督区、青徐都督区等。 这些都督区基本都在京畿四周,是西晋统治的核心区域。 都督这些地区多是晋武帝的至亲或是最信任的人,从担任这些地区都督的人选也容易看出晋武帝的执政思路和用人。
如泰始元年至泰始六年都督雍凉的司马亮,即是晋武帝的叔叔又是晋武帝的托孤重臣,《晋书·司马亮传》:“汝南文成王亮,字子翼,宣帝第四子也。……帝大渐,诏留亮委以后事。”泰始五年开始任职徐州的司马伷、咸宁三年开始督邺城的司马伦、泰始元年都督豫州的司马骏都是晋武帝的叔叔,《晋书·宣五王传》:“宣帝九男,穆张皇后生景帝、文帝、平原王干,伏夫人生汝南文成王亮 、琅邪武王伷 、清惠亭侯京 、扶风武王骏,张夫人生梁王肜,柏夫人生赵王伦。”另外,泰始年间都督青徐的卫瓘是晋武帝的儿女亲家,《晋书·卫瓘传》:“武帝敕瓘第四子宣尚繁昌公主。 瓘自以诸生之胄,婚对微素,抗表固辞,不许。”
即便是这些重要的地区,出任都督的人选情况也不是一成不变。 如青、徐二州在太康元年以前还有鲁芝、卫瓘、胡威等异姓大臣担任都督,但在太康元年司马伷兼督二州之后就完全被司马氏皇族掌握。 豫州的情况和青、徐基本相似,唯一区别就是太康元年司马亮离开豫州后, 豫州都督一职就空缺,直到司马彤赴豫州任职为止,实际上太康年间豫州还是被司马氏皇族掌握。 邺城、雍凉的情况更加明显, 邺城在泰始年间曾短暂的由山涛出任都督,雍凉地区从泰始元年司马亮出任都督开始,都督的人选始终由司马氏皇族担任。 总的来说,雍凉、青徐等核心地区的都督更多的还是由司马氏皇族所担任。
二、晋武帝重用司马氏皇族为都督的原因
以上所提到的几个特点都和时间的变化有关,而且这个时间变化都和太康元年有关。 太康元年是晋武帝平吴统一全国的一年。 这一年究竟和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有怎样的关系。
晋武帝能够顺利的登上皇位,是和大批士族大臣的支持分不开的。 这些士族大臣多是跟随晋武帝祖辈多年的政治元勋,可以说是他的政治前辈。 如石苞,《晋书·石苞传》:“稍迁景帝中护军司马。……文帝之败于东关也,苞独全军而退。”陈骞,《晋书·陈骞传》:“蜀贼寇陇右,以尚书持节行征蜀将军,破贼而还。 会诸葛诞之乱,复以尚书行安东将军。 寿春平,拜使持节、都督淮北诸军事、安东将军,进爵广陵侯。 转都督豫州诸军事、豫州刺史,持节、将军如故。 又转都督江南诸军事,徙都督荆州诸军事、征南大将军,封郯侯。”贾充,《晋书·贾充传》:“参大将军军事,从景帝讨毌丘俭、文钦于乐嘉。……后为文帝大将军司马,转右长史。”
此时的晋武帝不过是个靠继承政治遗产上台的政坛后辈,并未创下过功业,威望也没有确立。 况且当时的政治局面还较为复杂:西北及北方的少数民族还时而侵扰边境, 需要防备,《晋书·武帝纪》:“六月戊午,秦州刺史胡烈击叛虏于万斛堆,力战,死之。……北地胡寇金城,凉州刺史牵弘讨之。”更还有东南的强敌吴国隔江对峙 ,《晋书·武帝纪 》:“冬十月,吴将施绩入江夏,万郁寇襄阳。……十一月,吴将丁奉等出芍陂,安东将军汝阴王骏与义阳王望击走之。……吴将丁奉入涡口,扬州刺史牵弘击走之。”
面对这些政治问题,晋武帝还需要这些士族大臣继续对他支持,帮助他建功立业,所以对待这些元勋旧臣自然是恭恭敬敬、优待有加。 这个时候呈现的是经验丰富的佐命大臣与资历尚浅的君主共同执政的政治局势。 但是,当晋武帝通过平吴战争建立起了巨大的功业, 获得了极高的声誉以后,这种局面便有了明显的转变。
国家的统一, 困扰多年的西北边境问题的解决,以及经济的重新繁荣,使西晋王朝呈现出盛世太平的景象,《晋书·食货志》:“既平孙皓,纳百万而罄三吴之资,接千年而总西蜀之用,韬干戈于府库,破舟船于江壑,河滨海岸,三丘八薮,耒耨之所不至者,人皆受焉。 农祥晨正,平秩东作,荷锸赢粮,有同云布。 若夫因天而资五纬,因地而兴五材,世属升平,物流仓府,宫闱增饰,服玩相辉。”
外部忧患的解除,一批配享太庙的佐命功臣的相继去世,为晋武帝按照自我意愿治国创造了宽松的环境。 为加强皇权,晋武帝采取了重用宗室,依靠宗室的执政思路,希望用亲情和血缘来稳固司马氏的统治。 其具体的措施便是更多的用宗室成员来执掌军权, 因为军队是支持一个政权的最强有力工具。 所以,在平吴战后,晋武帝大力起用宗室成员担任都督,尤其是晋武帝晚年任命司马允、司马玮这样十几岁的毫无政治资历的年轻人担任军事重镇的都督,这和平吴战前有着鲜明对比。 归纳起来,这种用人上的变化体现了晋武帝执政思路的转变,即由原来的以士族大臣为主辅以宗室转变为主要依靠宗室成员的执政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