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是说中国古代的皇帝们,多能善始,鲜能善终。
典型的例子,也是唐朝的皇帝、李世民那位不争气的曾孙李隆基,前半辈子开元盛世,后半辈子安史之乱,一辈子从最高峰跌到最低谷,好好地过了一把过山车的瘾。至于宋元明清各代,还不如李隆基的皇帝,那就更多了。
但李世民不一样。
李世民被称为“千古一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之一。这并不夸张,因为,能够与其相提并论的帝王,并不多。
宋代大文学家曾巩在其《元丰类稿》卷九“唐论”中说,作为英明君主不仅要有治理天下的普爱之心,即所谓“天下之志”,还要有治理天下的正确方法,即所谓“天下之材”,以及大治天下的效果,即所谓“天下之效”。
根据这种理论,他对李世民的一生功绩作过如下比较全面的评述:
“李世民屈己从谏,仁心爱人,可谓有天下之志;对民众实行租庸调制,军事上实行府兵制,任人唯贤,精官简政,以民为本,以仁为务,轻徭薄赋,重农足兵……可谓有天下之材;治国几年即达到国殷民富,斗米数钱,夜不闭户,几无犯罪,可谓有天下之效……由唐尧、虞舜之治五百余年而后有商汤之治,由商汤之治五百余年而后有周文、武之治,由文、武之治千百余年而后始有李世民君临天下,既有天下之志,又有天下之材,也有治天下之效。”
宋代另一大文豪欧阳修在《新唐书?李世民纪》中对李世民也是竭尽赞美之词:
“实在是太难得了,治世的贤明君主并不是代代都有的!……唐有天下,传世二十代,值得称赞的帝王只有三个,玄宗、宪宗都不能慎终如始,只有李世民的功业隆盛如日!他平定隋末乱世的功绩可与商汤王、周武王相比;治理国家使之国泰民安的完美可与周成王、康王相比。自古功德兼隆的君主,自汉代以来再也没有比得上他的了。”
欧阳修的原话是,“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赞美皇帝的话,于斯为盛了。前面是武功,后面是文治,都很猛。关键还在于,李世民一生,慎终如始,有始有终,不忘初心。
李世民为什么能善始而且善终,做到绝大多数皇帝做不到的事情?
不是因为魏征和他的《不克终十渐疏》。
很多人可能认为,有了魏征这样的直谏诤臣,有了疏中那些诛心的文字,李世民想不慎终如始也很难。但是,历朝历代比魏征还要刚烈的以死谏之的诤臣,比魏征说理更透彻的文章,多了去了,怎么没有见到比李世民更强的皇帝出现?
远的不说,明朝海瑞如何?海瑞在同是名篇的《治安疏》中指责“嘉靖”是“家家皆净”,不比魏征猛?
再说了,魏征直谏再猛,砍了你的脑袋,你还能再饶舌不?
事实上,李世民还真对魏征动过杀心。
有一次,他回到后宫时,怒气冲冲地说:“以后找机会一定杀了这个乡巴佬!”(会须杀此田舍翁)李世民的长孙皇后——那位调弄突厥人的高手长孙晟的女儿,赶紧问怎么回事啊?李世民说:“魏征常在朝堂上羞辱我。”
皇后听完,退下后穿上朝服站在庭院内,李世民惊奇地问这是何故。皇后说:“我听说君主开明则臣下正直,如今魏征正直敢言,是因为陛下的开明,我怎能不祝贺呢!”李世民这才转怒为喜。
魏征应该感谢长孙皇后。否则,就凭他这个直来直去的搞法,李世民哪天一时性起,玩一把有权任性,真把他干了也不一定。
所以,关键不在魏征,不在外因。
关键还在内因,还在李世民自己,在他自己的内心恐惧。
也就是说,李世民能够善始而且善终,能够做到绝大多数皇帝做不到的事情,只是因为,恐惧。
正是这个恐惧,让李世民一登上皇位,就孜孜以治;
正是这个恐惧,让李世民对魏征一忍再忍,直到忍出千古佳话;
正是这个恐惧,让李世民胸怀如海,获得了“天可汗”的尊号;
正是这个恐惧,让李世民直到生命的尽头,还是不忘初心。
李世民到底在恐惧什么?
一件事,两个人。
李世民恐惧的一件事是,自己的唐朝在自己的手中终结,像杨氏的隋朝一样,二世而亡。
李世民恐惧的两个人是,李建成、杨广。
我一直相信,这两个男人,从他登上皇位的那一刻起,直到他53岁的生命结束,一直交替地出现在他的梦中。
李世民梦见杨广,是因为他和杨广太像了,实在是太像了。
杨广
一,两人都出身于关陇军事贵族。
杨广的祖父杨忠、父亲杨坚,都是北周的贵族高官,李世民则更为显贵一些,出身于“八柱国之家”。
二、两人都长得比较帅,而且自幼聪明,受教育程度较高。
一个“美姿仪,少敏慧”“好学,善属文,沉深严重,朝野属望”,这是帅哥杨广;
另一个“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幼聪睿,玄鉴深远,临机果断,不拘小节,时人莫能测也”“聪明英武,有大志”,这是帅哥李世民。
都是聪明能干的人儿,都是立大志、干大事的种儿。
三,两人都是老二,都是开国皇帝的嫡次子。
按照封建宗法制度,两人距离皇位是如此之近,但从理论上讲,他俩却都没戏,只能老老实实当一个藩王,听皇帝哥哥的吆喝。因为他俩的哥哥,嫡长子杨勇、李建成都比较争气,而且身体比较健康。
四、两人都为王朝立下了超越太子的不世军功。
杨广统率大军平定南朝陈国,虽然主要的硬仗都是杨素、贺若弼、韩擒虎这些人打的,但功劳薄上杨广肯定是头功。而这样一来,空坐长安的太子杨勇,自然相形见绌。
李世民更不用说了,他一个人统率大军,甚至亲冒矢石,打下了唐朝三分之二的江山。最险的硬仗,最难啃的骨头,都是他搞定的。直到他的军功大到了让空坐长安的太子李建成坐立不安,死活也要带兵一次,才在大唐统一战争的收尾之时,去把刘黑闼整死,也立个军功,在父皇和臣民面前显示一下自己的军事存在。
只是可惜,无论是杨勇还是李建成,在军功方面,都没能赶上自己的二弟。这,成了他俩悲剧的源头。
五、两人的皇位,都是靠抢。
为了得到哥哥的皇位,两人都是不择手段,直到动用武力抢到手中。
杨广利用欺骗手段,骗到了太子之位。但他父亲杨坚死前曾经后悔废掉杨勇,打算遣使召杨勇前来。事实上,当时杨坚卧病的仁寿宫,已完全在杨广的控制之下,这事儿岂能成功?杨坚不仅没有把杨勇召来,反而把牛头马面招来了,直接要了自己的命。
当然,关于杨坚,正史并没有明说,他的暴死中有他二儿子杨广的功劳。
李世民则更惨,一直没有得到太子之位。只好在斗争达到白热化时,先下手为强,亲手杀掉了李建成,抢到了太子的位置,进而抢到了皇帝的位置。
当然,关于李渊,正史并没有明说,在他二儿子的控制下,从玄武门之变的那一刻起,他这位太上皇就失去了行动自由,直到他孤独地死去。
六、两人都是王朝的第二个皇帝。
杨广是隋朝的第二个皇帝,可是他却丢了江山。李世民同样是唐朝的第二个皇帝,更为重要的是,他亲历了杨广丢掉江山的全过程。
等到了他自己踏上皇位的那一刻,他肯定一直在问自己:隋朝为什么二世而亡?杨广是怎么丢的江山?这样的悲剧会不会在我的身上重演?
特别是当李建成来到李世民的梦中时,他的这种恐惧会更加明显。
李世民自己知道得很清楚,大哥李建成,并不弱,并不是一个平庸的人。
虽然李世民叫人改过的正史,开头就说李建成“荒色嗜酒,畋猎无度”。李世民是历史上第一个公开要求修改正史的皇帝,章太炎就说他:“李世民既立,惧于身后名,始以宰相监修国史,故《两朝实录》无信辞。”李世民修改史书,主要是为了在史书中抬高自己,贬低老爹和老哥。
李世民作为一个皇帝,还能考虑到史书记载会影响自己的身后名声,心思够细的了。
可惜的是,他还是百密一疏,漏掉了一个人。谁?温大雅。
温大雅(约572年—629年),字彦弘,并州祁县(山西祁县)人。李渊从太原起兵时,温大雅被聘为大将军府记室参军,专掌机要。后来,温大雅成为李世民的铁杆老部下。李世民在与其兄李建成因争夺皇位的激烈斗争中,李世民曾上表让温大雅出镇洛阳,以为外应。等到李世民政变成功,登上皇位时,温大雅升任礼部尚书,封黎国公。
但恰恰就是这个温大雅,手贱,在当初从太原起兵担任大将军府记室参军时,写了一部书——《大唐创业起居注》。
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起居注。记录隋末李渊自起兵直到占领长安、正式称唐帝为止共357天史事的史书。该书所记史事与《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有很大的出入,因为后三者,都是依据李世民修改过的史料而成书的。
从《大唐创业起居注》来看,在从太原到长安的357天里,李建成的功劳并不亚于李世民。西河郡是兄弟俩一起打下的;因雨顿兵霍邑时,李建成的意见和李世民也是一致的;直到兄弟俩一起进入长安。
进入长安以后,兄弟俩的分工就变得不一样了:李建成是太子,准皇帝,见习皇帝,所以“高祖忧其不娴政书,每令习时事,自非军国大务,悉委决之”;李世民则无需学习政务,就被派出去东征西讨。
所以,要说起处理政务的经验和见识,李建成未必不如李世民。设若李建成最后登上皇位,其政绩未必就一定弱于李世民。
而这一点,李世民是知道的。
当然,李世民夺取天下的初衷,并不是害怕李建成把大唐的天下搞糟了,而是要亲自来过这个皇帝的瘾。
在有李建成的梦里,李世民一定恐惧地承诺过:我一定要比你干得好,比你干得强!大唐,绝不会在我手中灭亡!
怕自己比李建成干得差,怕自己重蹈杨广的覆辙。相同的一件事,不同的两个人,就是李世民内心最大的恐惧。
【选自《隋唐韬略》(崇文书局2023年3月),为连载需要,文字略有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