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当上皇帝之后,按理说待在他的皇宫里指点江山就行了,具体的事情交给他手下那些大臣去办。然而刘邦平定汉初的一系列叛乱时,次次都是御驾亲征,很少给曹参、樊哙、周勃这些人领军出征的机会。
刘邦最后就是因为在平叛过程中受伤,导致旧疾复发,才驾鹤西去的。
如果不是刘邦执意亲自平叛,至少还能多活10年,那么他为何要这么做呢?这还得从张良的一席话说起。
张良的话提醒了刘邦
刘邦建立汉朝后,经常召见张良,向他请教治国安邦之法。有一次,二人聊完正事,在宫里的御花园散步聊天。
刘邦突然想起一事,问道:“老张呀,我发现最近手下那些人不对劲,总是在私下商量些什么,但是每次我走过去,他们又装作没事人一样散开了。你知道他们这是在做什么吗?”
张良笑道:“我当是什么事呢。此事我自然知道他们是在商量谋反的事情。为了防止陛下怀疑,就趁着上朝或者入宫赴宴的机会聚到一起商议此事。”
刘邦闻言,大惊失色道:“老张呀,这么大的事情也不早说,赶紧出出主意吧。”
“陛下,你平生最恨谁?”张良问道。
“当然是雍齿了。”刘邦脱口而出。
当年,刘邦从沛县起兵后,四处征战,将老家沛县交给雍齿把守。结果雍齿却投奔了魏国。刘邦两次率兵攻打沛县,又大败而归。最后还是借助项梁的力量,才夺回沛县。
雍齿不仅辜负了刘邦的信任,还让刘邦吃了不少亏,刘邦自然对其恨之入骨。此事只要是熟悉刘邦的人都知道。
而张良给刘邦出的主意便是大肆封赏雍齿。这样其他大臣一看,雍齿都能收到如此封赏,那他们的封赏自然不会比雍齿差,也就会安分下来,不再想着谋反了。
刘邦采纳张良的主意,消除了危机,但是此事也提醒了刘邦:不能过于信任这些大臣,要适当提防,否则这些人又会效仿覆辙背叛他。
既然要提防,自然要尽可能避免这些大臣掌握兵权,自然只能每次平叛自己亲自出马。
陈豨、卢绾接连反叛,刘邦还能信任谁?
虽说是适当提防,但是对于真正的“自己人”,刘邦还是无条件信任的。但是刘邦万万没想到,就连“自己人”也会背叛自己,陈豨、卢绾先后反叛。
陈豨追随刘邦南征北战,深受刘邦信任。在平定了韩王信的叛乱后,为了防备匈奴,刘邦任命陈豨以代国相国的身份,统领赵、代两地的军队,抵御匈奴。
结果呢,陈豨却在代地起兵反叛。而且她还和被贬为淮阴侯的韩信串联,企图里应外合拿下长安城。
陈豨之叛,是汉初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反叛,其兵力之强远超诸异姓诸侯王的反叛。而且要不是吕后得到消息,先一步除掉韩信。等韩信控制住长安城,与陈豨遥相呼应,刘邦的处境就危险了。
刘邦如此信任陈豨,给予他如此庞大的兵力,他却如此对待刘邦,刘邦会怎么想?其他人还值得信任吗?
还有卢绾,作为刘邦的发小,刘邦与他的感情之深厚远超樊哙、萧何、曹参、夏侯婴等人。因此,当燕王臧荼被诛后,刘邦便封没什么功绩的卢绾为燕王。
结果呢,卢绾却私下联系陈豨,暗中支援陈豨。当刘邦得到卢绾背叛他的消息时,坚决不信。于是他多次派人去召见卢绾,卢绾心中有愧,自然不敢入宫。只得称病。
一次两次可能是真的生病了,这拒绝召见的次数多了,刘邦自然也明白卢绾已经背叛了。
陈豨、卢绾接连背叛,对于刘邦的打击是巨大了。此时,站在刘邦的角度来看,他到底还能信任谁?刘邦倒是想信任身边的大臣,但是他能承担遭受背叛的代价吗?
刘邦开始变得疑神疑鬼
因为前面的一系列事情,刘邦开始变得疑神疑鬼。就连萧何他都信不过。
要知道,萧何可是刘邦在沛县的老相识,当初刘邦做亭长的时候闯了祸,一股脑躲进深山老林。县令抓不到刘邦,只能将吕后给关进了大牢。后来还是萧何疏通关系将吕后救了出来。
楚汉争霸时期,是萧何发掘出韩信这个人才,刘邦才有了击败项羽的可能。彭城之战后,刘邦与项羽长期对峙,要不是萧何源源不断地将生力军和粮草辎重送到刘邦手中,刘邦早就扛不住项羽,被锤爆了。
无论是私交还是功劳,萧何在群臣中都是排第一的。可就是因为这个第一,刘邦对萧何心生忌惮。
一开始,刘邦自然是对萧何信任有加。可是随着韩信伏诛,刘邦却开始怀疑起萧何。虽然萧何帮助吕后除掉韩信,但是谁都知道韩信是萧何发掘出来的,他们二人的私交可不差。今天韩信会反叛,谁知道明天萧何会不会反叛?
刘邦甚至会怀疑:萧何是不是为了灭口才除掉韩信的?
因此,刘邦趁着封赏萧何的机会,赐给他500护卫。表面上说是为了确保萧何的安全,实际上这些人可以24小时监视萧何。一旦萧何有什么异常举动,就可以当场拿下。
萧何经过门客的提醒,也意识到了刘邦对自己的忌惮,因此低调做人,甚至不惜自污,来消除刘邦对自己的戒心。
但是当一个人开始怀疑你的时候,你的一切言行都会被认为是别有用心。
有一次早朝,萧何见百姓贫苦,长安城一带人口稠密,不少人没有地种,就上奏刘邦,请求将上林苑的地分出去,让百姓耕种。
按理说萧何是忧国忧民,一番好意,但是刘邦可不这么认为。这上林苑乃是皇家园林,是属于刘邦个人的。在刘邦看来,萧何是想用自己的地来邀买人心。萧何此举已经说明他有了不臣之心。
于是,刘邦下旨将丞相萧何关进了大牢。幸亏有不少人替萧何求情,刘邦也纯属怀疑萧何,无凭无据将丞相下狱,难以服众,这才放人。
萧何经过这一番无妄之灾,有了心理阴影。此后一直低调做人,生怕招来刘邦的猜忌。甚至为此,他不惜与曹参上演了一幕反目成仇的好戏。刘邦这才对萧何放心,不再找他的麻烦。
连樊哙都信不过
如果说萧何是遭受了无妄之灾,那樊哙就有点自寻死路了。
当时刘邦已经因为旧疾复发卧床不起了,樊哙则代替刘邦领军征讨卢绾。结果樊哙前脚刚走,刘邦后脚就得到消息,称樊哙打算等刘邦去世后处死戚夫人和代王刘如意。
这戚夫人乃是刘邦的宠妾,而刘如意则是戚夫人为刘邦所生的皇子。刘邦宠爱戚夫人,爱屋及乌之下,自然对刘如意也是宠爱有加。在戚夫人的软硬兼施下,刘邦答应改立刘如意为太子。
而当时的太子是吕后的儿子刘盈,吕后是什么人?怎么可能让欺负人得逞?最终,在朝臣的一阵反对,加上欺负人的雷霆手段施压之下,刘邦只得打消了改立太子的主意。
戚夫人的计划虽然失败了,但是她依然得罪了吕后。而樊哙作为吕后的妹夫,自然是站在自己大姨子这边的,于是便有了除掉戚夫人和刘如意的计划。
对于刘邦来说,自己还没咽气呢,樊哙就敢这么想,这无疑是一种背叛的行为。而且他也对吕后在朝堂上的势力起了戒心,于是打算除掉樊哙。一来可以除掉隐患,二来也可以敲打敲打吕后。
要说这事吧,是真是假还两说。而且就算是真的,也算不上背叛吧,毕竟吕后的儿子是太子,樊哙这么做也算是为了太子。
然而刘邦不顾多年的情谊,执意要除掉樊哙。幸好他将此事交给周勃和“老滑头”陈平来处理。
陈平也怕刘邦是一时冲动,杀樊哙容易,但是万一刘邦到时候反悔,倒霉的就是他和周勃了。于是他们二人一商量,慢慢拖延行程,看刘邦会不会收回成命。就算等不到刘邦改口,他们也不打算真的处死樊哙,而是将他带到刘邦面前,等刘邦自己处理。
不得不说,陈平他们的运气不错。刚抓住樊哙往回走,就得到刘邦去世的消息。刘邦不在了,那宫里自然是吕后说了算,樊哙自然捡回了一条命。
权力的代价
其实类似的事情很多皇帝都做过,武则天、朱元璋、赵匡胤、赵光义,还有崇祯皇帝,哪个对大臣的猜忌不比刘邦严重?
而这都是权力的副作用。毕竟皇位至高无上,谁不眼馋?而坐在皇位之上的人,自然要提防有人想篡位。即使大臣没有这想法,也无法阻止皇帝这么想。
所以别看皇帝养尊处优、高高在上,其实所要面对的风险、压力也是很大的。这也得到权力所要付出的代价,到底值不值得则是见仁见智了。
总的来说,刘邦还算是个厚道人。他虽然对大臣们产生了猜忌,但是好歹没下狠手。唯一一个被下旨处死的樊哙,最后还没死成。相比之下,朱元璋做得最绝,满朝文武,十不存一。
也正是因为这份猜忌,刘邦只得每次出征御驾亲征,以免兵权落入大臣手中,成为对方谋反的资本。
参考资料:
《史记》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900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