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人物志,每天发布历史类文章。您可以点击关注,并在本文下方留下您宝贵的评论和意见。
毛主席是新中国的伟大领袖,在革命战争年代,全体将士们将他视为指路明灯,紧紧跟随毛主席开展革命工作。然而,在最初的十多年里,毛主席在党内不仅是没有发言权的,而且基本上还是被打压的那个人。直到1935年遵义会议之后,这一状况才发生了变化。
曾经,有一位名叫伯特仑的英国记者,认为毛主席有“无与伦比的冷静和稳定思想”。这一点,从毛主席在面对逆境时的表现便能够看出来。
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毛主席率领起义部队上了井冈山,这是毛主席第一次提出了跟共产国际“城市中心论”不同的观点,认为要“到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积蓄力量。”
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得知这一消息后,十分生气,认为这“完全违背了中央的策略”,甚至称“这是最可耻的背叛和临阵脱逃”。
随着毛主席率领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上站稳了脚跟,部队力量逐渐扩大,革命根据地也发展壮大起来。但随之而来的新问题也出现了。
1929年,毛主席和朱德、陈毅等人在关于军队的绝对领导权问题上产生了矛盾。毛主席不再担任红四军前敌委员会书记。并在同年7月中旬,来到了闽西指导地方工作。
1930年10月起,蒋介石调集几十万大军进攻中央苏区,围剿红军。根据毛主席提出的诱敌深入的办法,红军先后取得了三次反“围剿”的胜利。国民党军不仅没能将红军消灭,反而还使得中央苏区不断发展、扩大,红军人数和战斗力也不断增强。
虽然毛主席诱敌深入的游击作战效果显著,但以博古、李德为代表的留苏回国的同志却十分反感这一作战战略。
1931年11月,毛主席的路线和政策在会议上遭到全面否定,他甚至被质问“你懂什么是马列主义?”会议结束后,毛主席被收走了军权。
1932年1月,根据共产国际夺取大城市的指示,中共中央作出了攻打赣州的决定。毛主席得知后,强烈反对,并直言“根本不可能打下来。”
由于一再阻止攻打赣州,毛主席也受到了责难和孤立,这让他心力交瘁,身体也日渐消瘦。虽然可能随时病倒,但此时的他依旧不辞辛劳地工作着。
1月下旬,根据中央要求毛主席离开工作岗位休养的决定,毛主席来到了位于瑞金城郊东华山的一座古庙之中休养。毛主席离岗休养除了是因为身体原因外,还有一点便是他已经失望到无力再去争取、辩驳了。
此后,毛主席在这里虽然名义上是“休养”,但他却一直没有放下工作,不仅接待来访的群众,还给身边的战士们当老师,教他们认字,了解时事。
而围攻赣州的情况也如毛主席所判断的那般,根本打不下。1932年3月,毛主席应邀重掌局面。刚出山,他便率领围攻赣州的红军跳出了包围圈,并突然发起漳州战役,不仅歼灭了国民党49师,而且还缴获了大批军用物资,极大补充了我军的战备。
遗憾的是,毛主席因不执行“攻打大城市”的命令再次被针对,并在10月召开的宁都会议上受到严厉批评。会后,毛主席又一次被调往后方“休养”。
没有了军政大权的毛主席,并没有自暴自弃,他反而回后方专职做起了政府工作。在这一背景下,他于1933年11月来到了才溪乡进行实地调查。
在这里,他住在老乡家里,帮忙挑水、劈柴、打扫院子,跟当地农民一起下乡种地,十多天同吃同住,让他真正深入群众生活之中,不仅知道了才溪乡扩红工作取得重大成果的原因,而且还深刻了解到了坚持开展群众路线的重要性。
这一年下半年,在吸取了前几次“围剿”失败经验的基础上,蒋介石调集百万大军在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围剿”行动。
当时,红军的主力只有八万多人,在如此巨大的劣势下,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却愚蠢地照搬苏联模式,采用阵地战同国民党硬碰硬,拼消耗。这注定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终将以失败而告终。
从战场形势的发展来看,结果的确如此。因为李德实施的军事冒险主义方针,红军很快便处于被动,陷入了国民党军的重重包围之中。
1934年4月,国民党军集中优势兵力进攻广昌,博古、李德依旧固执己见,下令同国民党军正面交战,经过长达18天的激战,我军损失惨重,广昌也没能守住。
广昌作为中央苏区的北大门,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失守后,红军的情况越来越糟糕,面临的处境越来越艰难。而国民党军却正在加快“围剿”的步伐。此时,要想在根据地内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已经不可能了。
于是,中央决定率领红军主力撤离根据地。李德打算以牺牲一部分人为代价,让他们留在根据地内继续吸引敌军主力,为红军主力转移提供掩护。但为了不引发大的混乱,李德又指出:下命令时,只宣称是暂时转移。
周恩来得知李德的意见后,强烈反对。他知道,这一走大概是不会回来了,起码短时间里不会再回来。正因如此,除了必须留下来的人之外,所有人都必须一起走。
为了让博古跟自己站在同一战线,周恩来专门去找他商谈。
没想到的是,周恩来却收到了博古递来的一封密信。这封信是毛主席写的,他表示将带着一、三军团的老同志继续留在苏区坚持斗争,并希望中央能够留下红九军团的一个师。信的最后,他写道“欢迎中央再回来。”
从信中的内容分析,可以看出,一方面,毛主席的确不愿意跟这些吃过“洋面包”的领导同志在一起工作,所以,他主动提出自己留下来。另一方面,从毛主席最后一句话中能够判断,当时他并不知道红军离开后不会再回来了。毕竟当时是叫战略转移,谁都没有想到最后竟然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
与此同时,从中央苏区后来的发展看,许多留下来的领导同志大部分都壮烈牺牲了,可见毛主席主动要求留下来,也存在低估当时蒋介石要攻占中央苏区决心的可能。
得知毛主席的意思后,博古自然是同意的。但周总理看完信后,神情却越发严肃起来,他当即说道:“我找他谈谈。”
毛主席当时在于都,与周恩来相距近百里,在这一紧要关头,周恩来依旧不顾一切地要赶往于都。第二天一大早,周恩来便和警卫员一起冒雨出发了。
当时,毛主席的身体刚刚好转,得知周恩来上门,他十分高兴。但他也知道周恩来此行的目的,为了劝自己跟他们一起转移,离开这里。
见面后,毛主席将周恩来请进屋里,警卫员则在门口等着。一进门,周恩来便掏出了这封密信,对毛主席仔细分析了当前的情况,一再要求他跟随部队撤离。
在这一点上,毛主席相当倔强。他不愿意再同博古、李德一起干革命,因为自己没有一点儿话语权,提建议更是多次被针对。相比之下,他更愿意留下来,不仅因为自己熟悉这里,在群众中有广泛的影响力,最重要的一点是他能够更加充分自主地开展革命工作。
一向温文尔雅、从不强人所难的周恩来这次却一反常态,坚持要说服毛主席。两人就这样争执了一整天,房间里的声音一直持续到了深夜。中间只因为警卫员为他们倒水而暂时停了一小会儿。
第三天,周恩来同毛主席告别,又急忙赶回瑞金。
见到周恩来回来,博古好奇地问道:“谈得怎么样了?”
周恩来看了一眼博古,平静地说道:“同意了,跟部队一起转移。”
最终,周恩来成功说服了毛主席,毛主席也跟着部队一起走了。如果周恩来没有这样坚持,恐怕我党的历史就要重新改写了。毕竟留下来实在是九死一生。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踏上了漫漫长征路。
长征途中,毛主席先后同王稼祥、张闻天深入交流,探讨红军的未来和如何才能走向胜利。在他坚持不懈开展思想工作的情况下,王稼祥、张闻天两人在思想上发生了重要转变,他们开始支持毛主席及其主张。
1935年遵义会议上,毛主席重新掌握了红军的军事指挥权。我党也正式形成了以毛主席为中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中国革命走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参考资料:共产党员网、北京晚报、《百年潮》2019年第十一期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895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