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愚笨, 藏不住”: 总做这些傻事的人, 都糊里糊涂

舒山有鹿2024-07-12 06:30:13  97

在这个复杂、多变、套路极深的世道当中,愚蠢无知,其实是最大的原罪。

你天真单纯,就相信了别人,不幸被别人割了韭菜。这个时候,你就会抱怨,为什么别人的套路那么多?

你不假思索,就相信了别人,不幸被别人出卖了,成为了冤大头。这个时候,你就会气愤,为什么世道人心如此反复无常?

这,看似是别人的问题,实际上是自己的问题。如果我们愚蠢无知,哪怕这个人不收割我们,其他人也会来收割我们。

现实就是如此,弱肉强食,物竞天择。当然了,这也是基因筛选、淘汰的必然过程。

人愚笨,藏不住。总做这些傻事的人,都比较糊涂,要避免。

一、被人忽悠,缺乏判断能力。

明朝末年,金人占据辽东,崇祯皇帝慌慌张张,就提拔了袁崇焕为蓟辽督师,希望袁崇焕可以平定辽东。

在面见崇祯的时候,袁崇焕吹起了牛逼,还放出重大利好——他承诺,辽东的金人只是小问题,不出5年的时间,辽东必然可以平定。

面对袁崇焕放出的重大利好,崇祯被忽悠了,也就相信了。因此,崇祯将北方一切军事大权,都交到了袁崇焕手上。

可是,袁崇焕有些飘了,临阵斩将,杀了毛文龙,导致防线空缺,无人可以抵御后金大军的进攻。仅仅2年,后金大军就打到了京师城下。

崇祯很生气,也听信了一众大臣的话,将袁崇焕凌迟处死。自此,明朝再也没有人可以阻挡后金大军的攻势。

为什么崇祯会失误连连?因为他一开始,就被袁崇焕忽悠了,被所谓的重大利好欺骗了。如此,哪能不败呢?

二、妇人之仁,缺乏果决性情。

为人处世,最忌讳的,就是妇人之仁,犹豫不决。人,一旦妇人之仁,陷入到犹豫的死循环当中,就会走向失败。

秦朝末年,有一个很出名的饭局,鸿门宴。摆这个饭局的目的,就是为了趁机杀掉刘邦,以绝后患。

谋士范增已经做好准备,要杀掉刘邦了。可是,项羽妇人之仁,不仅没有杀掉刘邦,还将卧底曹无伤供了出来。

刘邦借尿遁逃回了大本营,毫不犹豫地杀掉了曹无伤。从此刻开始,胜利的天平倒向刘邦这一边,不到5年的时间,项羽兵败身亡。

对比这两人的行为,我们不难发现,项羽不仅妇人之仁,还比较幼稚,连卧底都供了出来,以后谁跟你混呢?那他败亡,就是必然的结果。

而刘邦不一样,既不会犹豫,也不会妇人之仁,只会杀伐果断。这一点,看他直接斩杀曹无伤,就知道了。

三、不懂人性,缺乏防人之心。

真正的高手,都是“精通人性”的。他们不仅了解人性的本质,还能够顺着人性,去拿捏别人,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两晋时期,在王猛的辅佐下,前秦天王苻坚实现了北方的统一。无数二五仔都投奔到了苻坚的阵营,而苻坚全都接受。

王猛跟苻坚说,这些二五仔可以背叛别人,自然也会背叛陛下您,陛下理应将他们斩草除根啊。

苻坚不听王猛的话,认为自己可以用“仁德”去感动这些二五仔。随着王猛死去,这些二五仔就蠢蠢欲动了,间接导致苻坚在“淝水之战”中大败。

大败后的苻坚,失去了北方的主导权,还死于二五仔姚苌之手。临死前,苻坚后悔,为什么自己没有听王猛的话呢?

不懂人性,不论拥有什么,也会在未来的某一刻,被人夺走。人性是善变的,也是难测的。缺乏防人之心的后果,终究是可怕的。

四、从众心理,缺乏主见理性。

《乌合之众》中有一个观点,当一个人“从众”,那他就会失去智商和理性,变得糊涂起来,成为了群体中的傀儡。

如何理解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三人成虎》

战国时期,大臣庞葱问魏王:“大王,有一个人说街上出现了老虎,您相信吗?”魏王回答:“我绝对不相信。”

庞葱继续问魏王:“大王,假如有两个人说街上出现了老虎,您相信吗?”魏王犹豫了,回答:“我有些怀疑。”

庞葱接着再问魏王:“大王,如果有第三个人跳出来说街上出现了老虎,您相信吗?”魏王不再犹豫,果断回答:“我肯定会相信”。

这个案例说明了一个道理:谎言重复一千遍,就会成真,被人相信。人处于群体当中,就容易失去理性,哪怕面对谎言,也还是缺乏分辨真假的能力。

街上不会出现老虎,魏王之所以相信街上出现老虎,是因为他陷入到从众心理的困境当中,活成了糊里糊涂的模样。

文/舒山有鹿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894999.html
0
最新回复(1)
  • 侃侃聊武器2024-07-15 21:19
    引用1
    怎样治一撒尿、一唾唾沫就控制不了冒出尿已故长辈、唾已故长辈的念头这种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