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成自述: 一位90岁老人给他上7天课, 然后悄悄离去

聊聊历史2024-07-15 20:02:23  50

李秀成说,一个90岁老人给他上7天课,然后悄悄离去。李秀成爱学习,也尊重知识,战略眼光长远,只是生不逢时。

李秀成自述,是研究太平天国的重要史料,对他一生事迹有比较详细说明。

李秀成说,他早年很穷,没钱读书,去舅舅的私塾里帮工,才懂得一些文字。

后来,家里揭不开锅,李秀成只好回来,专心开垦荒地,种兰,砍柴,艰难度日。

1851年,萧朝贵、罗大纲带兵攻克永安,李秀成为了吃上一口饭,才全家参加太平天国,享受“圣库”带来的恩泽。

李秀成没啥背景,只有靠自己努力,做事情踏踏实实,才逐渐成长起来。

一个没啥知识的人,为何能写6万多字的自述书呢?李秀成自述,曾国藩删改之前,有6万字。

更关键是,李秀成每天写8000字,在没有电脑与键盘辅助的时代,还是用毛笔写,这着实不简单。

石达开、陈玉成被俘虏,也都写自述,但大多是口述出来,清朝文人代笔。即便如此,自述也才数百字,跟李秀成自述没法比。

早年没文化,但能写出6万多字,只能说李秀成后天学习,下了苦功夫,这点难得可贵。

太平天国后期,清军全面反攻,李秀成是顶梁柱的人物,不是在战斗,就是在战斗的路上。

军事斗争频繁、激烈,李秀成也不忘记学习知识文化,不断给自己充电。

李秀成自述中说,他征战江浙时,有一位90多岁的老人来给他上课。前后上了7天,后则悄悄离开。

老人的名字,身份,李秀成也不了解,估计是老人没有透露。李秀成能认字,与这位老人关系很大。

行军打仗,学习文化,李秀成两不误。之所以如此卖力,李秀成也是有所考虑,他需要了解更多知识,了解更多外界、西洋的情况,为太平天国事业服务。

李秀成知道,要想击败清朝,就必须学习西洋先进技术,购置枪炮,并组建强大的近代化舰队。

想要学西洋,就必须先了解西洋,掌握有关西洋科技的内容。如此,学习文化,看得懂文字,是第一步。

近代以来,许多私人翻译纷纷涌现,在开放口岸众多的江浙,李秀成很容易接触到这些东西。

事实证明,李秀成确实这么做了。李秀成身边有一帮“洋兄弟”,帮助李秀成购买洋枪、洋炮,甚至抢夺西洋船只,用来改造成军舰。

江浙、上海弄不到的,李秀成则让“洋兄弟”去东南亚活动,在这里中转西洋武器,拿回来改造。

李秀成麾下大将谭绍光、陈坤书、黄子隆等人也对西洋事务感兴趣,身边聚集洋人,让他们为太平天国效力。

太平天国灭亡后,李秀成被俘虏,在自述书的最后不是建议曾国藩称帝,而是谈到对近代化的一些认识,尤其强调军事、工业化。

李秀成明确说,如果制造业、海军跟不上,清朝逃不过列强这一劫,希望中堂大人(曾国藩)要重视,否则悔之晚矣。

李秀成有眼光,也舍得卖力学习,对国内外局势有一定的认识,这点难得可贵。

洋务运动,李鸿章的戏份最多。但是,梁启超的评价是李鸿章不如李秀成,忠王更加有眼界,也更有志气。

太平军劲敌,“洋枪队”首领戈登则说,李秀成超过了清朝所有重臣。即便是恭亲王,也没有李秀成有能力,有眼光。

一个简单例子,李秀成治理下,湖州的丝织品出口创新高,比清朝多很多,抢占了国际市场,日本货物还没啥份额。

李秀成重视工商业,知道这是国家富强的关键所在。清朝理性认识工商业的地位,要等到甲午战败,洋务运动破产之后,才放宽民间设厂限。

可以说,李秀成很了不起。一个农家子弟,温饱都难以解决,从小也没读书识字,参加太平天国后,李秀成却能不断学习,开拓视野,勇于尝试新事物,令人敬佩。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893626.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