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和高祖,都是一个王朝奠基人的庙号,但为何有的人偏爱用太祖,有的人偏爱用高祖,大家一直争论不休,加上高祖基本都是篡位而来,也让高祖这个庙号打上了篡位者专属的标签,其含金量远低于太祖。
实际上如何定庙号,往往是基于一个王朝统治的,因此我们需要从最先尊高祖为始祖的王朝开始入手。
先看看高祖庙号的来源,庙号起源商朝,但真正推行却是八百年后的西汉。
第一个用高祖的是商高祖王亥,但王亥并非商王,而是成汤建立商朝后追封的,所以此时的高祖属于追封性质,和开国之君并无多大关联。
而商朝被灭,西周彻底废弃了庙号制度,直到八百年后西汉才得以恢复,但汉朝庙号又兼取商代庙号和周代谥法,搞得有点混乱。
比如刘邦作为西汉的开国之君,定的庙号是太祖,谥号为“高”,但称祭祀的却直接称宗庙为高庙,这就导致后人的混乱。
加上司马迁在《史记》里简称刘邦为高祖,以至后人直接称刘邦为汉高祖,就这样,高祖成为了一个正式的庙号。
而刘邦之后第一个正式使用高祖这个庙号的是魏高祖曹丕。
有人问了曹丕明明是曹魏开国之君,为何用高祖而不是太祖?这就涉及到“始受命”和“始封君”这个概念了,
始受命的意思是一个受命的人,这个受命自然是受天命,寓意要成为天子,也是这个王朝第一位皇帝。
始受封则是第一次接受封土授爵的人,而后人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建功立业的。
始封君和始受命的可以是开国皇帝,比如汉太祖刘邦,但开国皇帝并非都是始封君和始受命的,比如唐高祖李渊,追尊唐国公李虎为太祖,因此一般王朝建立后会追封始封君的先祖为太祖,寓意王朝奠基者。
除此之外,太祖和高祖在礼法和经学概念上也不同,在礼法上,太祖指的是宗法上的小宗始族,在王朝则是一国始封之君,高祖仅仅只是一个庙号。
而且太祖真正的含金量在于“毁庙与未毁庙之主皆合食于太祖”,这个意思就是太祖不仅在宗庙里居于至尊之位,祭祀的时候其它神主均合食于其室。
太祖不仅在宗庙里居于至尊之位,祭祀的时候其它神主均合食于其室
所以曹魏的奠基者是曹操,是始受封,是货真价实的太祖,曹丕是始受命,因而用了高祖的庙号。
显然曹丕用高祖的庙号其实也没问题。
而第三个使用高祖庙号的是司马懿,众所周知,司马懿虽然奠定了晋朝基础,但他并非是始封君,始封君的是他的儿子司马昭,因而司马炎建立后只能尊父亲司马昭为太祖,封司马懿为高祖,亦如商朝的王亥。
除此之外,司马懿还追封了另外一个人,这就是大伯司马师,不管司马炎愿不愿意,司马师都是司马懿当年钦定的继承人,和司马懿一样,奠定了西晋政权基础,加上司马师遗留的势力强大,不能不追封为帝,因而司马炎给了大伯一个世宗的庙号。
但问题是司马师没有儿子,又过继了司马昭次子司马攸而儿子,直接导致司马攸具备了继位的合法性。
因而司马炎尊司马昭为太祖,还有强化自己一系的意思,如果尊司马懿为太祖,那么继承自司马师一系的司马攸,他的正统性反而高于自己。
西晋初年,齐王司马攸的争储问题一直困扰着司马炎,为了压弟弟一头,司马炎做了相当多的事情。
但在宗庙上,司马炎却又不敢冒祖宗之大不韪,不敢真的让司马昭坐太祖(始祖)位,毕竟哪有儿子(司马昭)尊位,父亲(司马懿)在旁边的?因而只能被迫让矛盾后移,让始祖位空着。
而且西晋郊祀的时候以只能让晋高祖司马懿祭天地,太祖司马昭则只能祭明堂,就这样在司马炎的一通操作下,高祖在形式上成为宗庙实际上的“太祖”,高祖力压太祖一头。
而再次让高祖升格的是在东晋,因为东晋开国之君司马睿从统绪上与司马昭无关,他是司马懿庶子琅琊王司马伷这一支,没必要理会司马昭这一脉,也直接导致司马懿这个高祖再东晋宗统中的地位再度攀升。
到了刘裕掌权的时候,又正式将司马懿这个高祖放入太庙中的太祖(始祖)位,彻底完成了高祖高于太祖的华丽转变,但这个时候离东晋灭亡也不远了,但高祖高于太祖的惯例一直延续到南朝。
而刘宋又承晋制,定高祖为合食之君,所以刘裕的庙号是高祖,儿子刘义隆反而是太祖。
从后世看来,父亲是高祖,儿子是太祖简直就是一个笑话,但在南朝时期,这是一个遵循当时礼法的存在。
至于萧道成为何是太祖庙号,是因为萧道成遵循的是汉代礼法。
而萧道成之后的萧衍和陈霸先,他们的庙号也是高祖,而后十六国和北朝也有不少王朝沿用了这个习惯,所以大家看到高祖这个庙号大批量存在的就是这个时期。
当然,主要是南朝秉持西晋“太祖虚位”的传统,实尊高祖,以高祖为合食之君,太祖只有庙号上的虚名,但在北朝未必,北朝还以太祖为尊的。
之所以十六国和北朝也喜欢用高祖,纯粹是当初汉代就没完全遵循周礼的一祖一宗,泛用庙号,使得庙号渐违经意。
加上汉代以后受命和始封有时候是一个人,有时候不是,直接导致这个时期太祖和高祖的庙号使用非常混乱,但大体上都是为了政治服务。
最典型的就是匈奴汉的高祖刘渊和北魏几位太祖
刘渊一开始用高祖,纯粹是不能用太祖,起兵后,为了招募人心,他自称大汉的继承者,建立政权后立的是两汉几位皇帝,既然有了太祖刘邦,他的选择只有高祖了。
而什么时候又改回太祖呢?是刘曜改汉为赵,这时候不需要用汉室凝聚人心,因而祭祀的是匈奴先祖,自然可以将刘渊改为了太祖是为前赵太祖。
另一个是北魏高祖元宏,说实话北魏的宗庙制度一团糟。
一开始道武帝建立北魏后尊平文帝拓跋郁律为太祖,而平文帝所在时期,拓跋鲜卑还是部落联盟时期,权力不仅分散,而且他死后由其伯父拓跋猗迤的三子先后继位,然后才回到拓跋郁律的子孙手中。
道武帝尊平文为太祖,意在强调自己血缘的合法性。
而道武帝最后也被追为太祖,追尊他的则是孝文帝,孝文帝此举就是为了太和改制,加上道武帝作为北魏进据中原的第一个君主,对于北魏成为中原正朔有着特殊意义。
其次就是孝文帝汉化改革遭到大量鲜卑贵族的反对,孝文帝此举也是削弱了非道武帝一系的拓跋氏亲贵的政治影响力,强调自己的血脉。
当然道武帝的太祖位置也没做热乎,又被改了,这次是西魏改的,西魏建立后,其实力远逊于东魏,为了团结更多的拓跋氏旁系子孙,西魏尊神元帝拓跋力微为太祖,凸显自身比东魏更具合法性。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东魏则继续以道武帝为太祖。
所以说有时候太祖和高祖真的没有太大划分标准,也没必要去计较含金量的问题,毕竟庙号都是后世皇帝追尊的,也必定是为了自己统治的需要。
只是南北朝这些个高祖甚少有大一统的君王,因而宋之后,高祖这个庙号几乎被抛弃了,毕竟嫌埋汰,毕竟皇帝们还时不时拔高或者遍地先帝们的庙号,本质上都是为了自己罢了。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8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