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初,淮海战役正式打响。当时,华东野战军将陇海铁路东段的国民党第7兵团(黄百韬部)列为首要歼灭目标,从而打乱了国民党军队向徐州撤退并进一步南撤蚌埠一线的军事计划。
尽管黄百韬的第7兵团主要由杂牌军组成,但其兵力和战斗力在国民党徐州剿总战斗序列中仍属主力之一。
1948年11月初,淮海战役正式打响。华东野战军将陇海铁路东段的国民党第7兵团(黄百韬部)列为首要歼灭目标,打乱了国民党军队向徐州撤退并进一步南撤蚌埠一线的军事计划。黄百韬的第7兵团下辖第25军、第44军、第63军、第64军和第100军五个军,规模堪比蒋介石的嫡系部队——邱清泉的第2兵团,总兵力超过十万人。第7兵团中的第63军和第64军原本是粤系部队,第44军原本是川军部队,第100军是由原西北军残部组编而成,只有第25军可以算得上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
在这些杂牌军中,两个军长表现得极为顽固,一个是第63军军长陈章,另一个是第64军军长刘镇湘。陈章,广东罗定人,出生于1902年,毕业于广东讲武堂,从军后一直在广东地方部队中任职。抗日战争期间,他曾担任国民党第63军副军长。解放战争期间,陈章升任第63军军长,归属黄百韬第7兵团建制。在淮海战役中,陈章自恃狂妄,没有跟随黄百韬第7兵团行动,而是独自率领第63军在窑湾一带渡过大运河。他还叫嚣着要与华东野战军一决高下,认为解放军不足为惧。
结果,当陈章率领第63军赶到窑湾时,陷入了华东野战军的包围,全军覆没。无路可逃的陈章最终举枪自杀,终年47岁,成为淮海战役中第一个死在战场上的国民党军长。陈章的死亡不仅标志着第63军的覆灭,也为淮海战役的胜利铺平了道路。在这场战役中,华东野战军展现出极高的战术素养和顽强的战斗意志,使国民党军队的防线逐步瓦解,最终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第64军军长刘镇湘是广西防城港人,出生于1906年,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五期。抗日战争期间,他曾担任国民党第64军第156师师长,解放战争时期被提拔为第64军军长,隶属于黄百韬第7兵团战斗序列。在淮海战役中,刘镇湘率领第64军一直跟随黄百韬的第7兵团行动。当黄百韬第7兵团撤退到碾庄一带时,刘镇湘极力劝说黄百韬在碾庄坚守。结果这一逗留,让黄百韬第7兵团陷入了重围。
在随后的碾庄战役中,刘镇湘率领第64军苦苦坚持了十余天。当全军覆没在即时,黄百韬劝说刘镇湘赶快逃命。然而,刘镇湘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他打开随身携带的皮箱,穿上国民党将军大礼服,胸前佩戴着各种勋章,换上新帽和新靴,准备与敌人死战到底。最终,刘镇湘兵败被俘。
刘镇湘的结局相对幸运。1975年,他获得特赦,1986年在广西病逝,终年80岁。他的顽强抵抗和最终被俘的经历,成为淮海战役中的一个传奇故事。
在淮海战役中,刘镇湘和他的第64军展示了顽强的战斗意志,即使面对绝境也不轻易放弃。这种精神虽然没有改变战局,却为历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在战役中,刘镇湘与黄百韬的命运紧密相连,体现了国民党军队内部复杂的关系和不同的战斗精神。
黄百韬第7兵团在淮海战役中的覆灭,标志着国民党在这场决定性战役中的彻底失败。刘镇湘等人的故事,既反映了个人的勇气和坚韧,也揭示了国民党军队在战略和决策上的问题。
淮海战役的胜利为解放军全面进军创造了条件,加速了中国解放战争的进程。刘镇湘的经历不仅是个人的悲壮,更是那个时代波澜壮阔历史的一部分。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888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