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敬之(何应钦)为什么要坚持讨伐,为的是不愿保全蒋先生,他要迫到张、杨情急,对蒋先生加害,他好继承蒋先生的大位,升做军事领袖!”这是“西安事变”爆发后,在南京城内广为流传的一段话。
“西安事变”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转折点,关于这场事件的说法多种多样。其中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即以何应钦为代表的一些亲日派人士,在事变发生后积极主张进攻西安,企图借混乱之机炸死蒋介石,甚至希望通过张、杨之手除掉蒋介石,以达到他们自身夺取权力的目的。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蒋介石被扣的消息传来,南京的政治舞台仿佛瞬间陷入了沉寂。此时的何应钦,虽然暂时在南京政坛占据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拥有了取代蒋介石的实力与威望。
论资历,何应钦在党内尚不能与汪精卫等资深政客相提并论;提及地方实力派,他的影响力更是远远不及李宗仁、阎锡山;甚至在黄埔系中,陈诚、胡宗南等人的地位也非他所能够撼动。因此,外界广为流传的关于何应钦企图取代蒋介石的说法,实在是毫无根据的谣言罢了。
事实上,在南京城12月12日晚的会议上,主张“明令讨伐”者,不止何应钦一人。当时在南京的国民党要人中,主张讨伐的有:戴季陶、居正、朱家骅、叶楚伧、于右任、朱培德、何应钦、吴稚晖、陈公博、陈果夫、陈立夫、熊式辉、程潜等,可谓阵容庞大。
军事讨伐西安,确实有可能将张学良、杨虎城逼至彻底决裂的程度,进而危及到蒋介石的生命。然而,令人费解的是,明知此举危险重重,与蒋介石亲为兄弟的戴季陶、陈立夫、陈果夫、朱培德等人,为何仍要坚持“明令讨伐”呢?
据戴季陶解释:“张、杨劫持统帅,则必以蒋公之生死为政治上之要挟。中央既不能屈从其狂悖,陷国家于沦胥;尤不能过于瞻顾蒋公之安全,置国家纲纪于不顾。故中央对策应持以坚定。”简而言之就是,蒋介石的个人安危,须让步于“国家纲纪”。明确下达讨伐令,是原则问题。
既然如此,那广为流传的“何应钦欲借张、杨之手除掉蒋介石”的谣言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有一种流传甚广的说法,将这些谣言的源头指向了宋美龄!12月13日,宋美龄抵达南京后,对于前一晚会议商定的“明令讨伐”决策大为不满,她主张“和平解决”此事,将危险影响降至最低。
在一次,中央军校召开的会议上,宋美龄也在座,戴季陶在会上大发脾气,痛斥不能和张、杨讲和平,说到大义凛然之时,不惜声泪俱下、大拍桌子。
据与会者陈公博后来回忆:“当时蒋先生被囚西安,已不像是国家大事,而是宋家的家庭私事,中央已无法过问了,蒋夫人又在中央军校演说,居然提出说主张讨伐的人别有用心,气得戴季陶、居正两位老先生只能干着急、生闷气。”
在这种家、国孰轻孰重的冲突中,临时拥有指挥调动军队大权的何应钦,自然被推上了“阴谋者”的风口浪尖。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宋美龄公开发表《西安事变回忆录》,字里行间虽未点名,但明眼人都能看出她对戴季陶、何应钦等人的批判之意。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尽管外界风云变幻,蒋介石对何应钦的信任与赞赏却如同磐石般坚不可摧。
12月16日,蒋介石得知何应钦命令中央空军在渭南、华县等地进行轰炸进攻后,表示大力赞赏。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下“知中央戡乱定变主持有人”,这无疑是对何应钦的最高赞誉。
17日,蒋介石给何应钦下达手谕,命其停止轰炸,理由是他在19日前便可返回南京,因此在这之前,万万不可加大冲突。对此,何应钦也严遵手谕,立即停止了轰炸。
蒋介石复权后对何应钦的信赖与器重,并未受宋美龄之言的影响而有所动摇。1979年,在何应钦90大寿之际,蒋经国在贺寿词中特别提及:“西安事变后,敬公拥护领袖,号召全军体现忠义。”此举可视为蒋氏父子对此历史事件的一次总结性评判,盖棺定论。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881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