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与侵略者作战,表现比清军是要好得多的。
在攻打上海的作战中,太平军与英法等国的军队交战,多次重创对手,取得过很不错的战绩。
既然洋人都不怕,那上海的那些清军就自然更不必怕了!
但是,在漫长的交战后,太平军对上海的进攻,还是以失败而告终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连战洋枪队,大获全胜
1860年,太平军东征取得了辉煌胜利,打下了苏南大片地区。
7月1日,太平军攻占了松江,直逼上海!
咱们都知道,自《南京条约》签订以后,上海实际上已经是一个中西混合的城市,英法侵略者在此有着丰富的利益。
因此,太平天国自然不能将上海与苏州、无锡等城市同样看待,对于武力进攻是要更全面、充分考虑的。
毕竟,太平军决策东征时,就有一个打算:打到上海,从英法购买火轮,然后以装备优势重新夺取长江制水权,巩固形势!
所以,当时总理朝政的洪仁玕和前线统帅李秀成,既想要拿下上海,又希望与英法搞好关系。
因此,太平军暂时停了下来,与洋人展开外交,以贸易通商和基督教为基础,试图与列强达成合作。
然而,就在这期间···洋人,先动手了!
这时,刚刚组建才3周的洋枪队,在华尔的带领下,进攻松江。
洋人当时打仗是厉害,但也不是随便组几个人就能欺负太平军的。
结果,洋枪队大败!
半个月后,清军侦知太平军松江主力出城,以洋枪队袭击,算是得手,夺了松江。
随即,洋枪队更加嚣张,又与清军一道,进攻青浦。
青浦守将周文嘉识破其计,设伏袭击,打破敌军。华尔受伤逃走!
随即,华尔又凑齐洋枪队再攻青浦,再次被太平军轻松击败!
几场作战,充分表明:仓促集结的洋枪队,根本不是英勇太平军的对手!
而当时,上海城内,英法正规军并未集结于此,能帮助清军的也就只有洋枪队!而清军自己兵力少且素质低下(主力在苏州已经被歼灭)!
如果太平军下定决心,立刻进攻,拿下上海是毫无悬念的!
第一次进攻上海:稀里糊涂摆乌龙
这时,太平天国的外交活动似乎已经完成了。
洪仁玕、李秀成认为,自己不但已经可以确保列强保持“中立”,而且,甚至得到了里应外合的承诺。
因此,李秀成下令进军上海,同时,为了避免误会,严令:即便受到洋人攻击,太平军也不准还击。
随即,李秀成组织军队,由徐家汇统军至上海西、南二门。
结果···很快就遭到了英军炮火的猛烈轰击!
700余太平军将士无辜牺牲,李秀成本人也被炮弹碎片擦伤面部!
李秀成发表了措辞严厉的声明后,退军了···
第一次进攻上海,就这么稀里糊涂的失败了!
实际上,洪仁玕、李秀成,认为英法愿意与自己合作,表面上看不是没有道理的。
毕竟,当时,第二次鸦片战争尚在进行中,英法与大清仍然处于战争状态。
所以,洪仁玕、李秀成决心通过谈判,与英法达成协议,然后再夺取上海。
然而,他们完全低估了形势的复杂性:英法虽然与大清在北方交战,但是,在南方,英法与大清实际上已经达成了联合防御的协议。
此时,英法联军与大清在北方仍然处于战争状态,在上海却形成了联合对抗太平军的态势,这种反常的情况,是出乎所有人预料的!
没有预料到这样的情况,本不意外。
那李秀成为何又认为英法与他达成了合作的意向呢?
这就很乌龙了!
太平天国领导人对外交确实是太没有基本常识了!
洪仁玕、李秀成等人,在与上海的洋人交往时,分不清官方代表和民间人士的区别。他们在没有得到洋人官方代表回应的情况下,误以为几个外国传教士的态度是外国政府意见!
所以,李秀成以为洋人要与自己合作,但其实洋人是真正的敌人!
如此,乌龙百出,失败也就毫不意外了!
战后,李秀成给各国使馆发照会,斥责他们背信弃义,估计洋人也会一脸懵逼吧···
而且,李秀成还给英国使馆诉苦,投诉法国和葡萄牙···殊不知,炮击他的正是英军呀!
稀里糊涂···
停战
实际上,如果李秀成此时立刻进攻,上海还是不难拿下的。
但是,双方随即达成了协议,停战了。
对太平军来说,打下上海这个时候是不难的,但是,这意味着与英法列强进入战争状态,对洋人尚抱有幻想的太平天国领导很难下这样的决心。
对英法来说,此时与大清的战争仍未结束,也不愿与太平军大打。
所以,只要太平军不去打上海,他们也不愿与太平军过度交恶。
因此,第一次上海战役结束后,双方达成协议:列强承诺仍然保持“中立”,太平军承诺在1861年不进攻上海。
由此,上海的战事,停了下来。
但是,一年期满之时,形势再次大变。
英国对太平天国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太平军赔偿一些英国人的损失,又要求太平天国允许悬挂英国国旗的船只自由航行于太平军领域内的河流;还要求太平军不得进攻上海、吴淞周围百里地带及九江、汉口周围百里地带···
显然,太平天国希望与列强维持平等的关系,尽可能维系和平;但是,列强所要求的“和平”,是以侵犯太平天国利益为前提的,他们希望维系的是不平等关系!
这一次,答复他们的不是洪仁玕、李秀成这样的人物,而是洪秀全!
基本上不怎么喜欢管理实际事务的洪秀全,见到英国人开出的条件后,勃然大怒,要求照会侵略者,措辞严厉!
在明确驳斥了侵略者的无理要求后,太平天国最后明确表示:本年将尽,协定期限也将界满,我天朝军队不能仅考虑你们的商务而不进攻这两个地方!
战事再开!
攻坚失利
当时,李秀成手上的大军,号有百万之众,实际大约50余万人。李秀成抽调了12万人进攻上海。
而上海的清军,约为4万人。另外,驻上海的英军650人、法军900人。
李秀成最初的意图,是企图发挥兵力优势,多面围攻,速战速决。
上海的4万清军,素质不佳,英法之军兵力极少,以一般经验,太平军迅速拿下上海并非没有可能。
但是,由于英法的参战,这已经是一场截然不同的作战了!
英法的兵力虽不多,但是,船坚炮利,控制江河水面,构成了太平军难以突破的军事障碍!
太平军的进攻部署是:北线佯攻,西路牵制中外联军,谭绍光亲率主力快速进攻,占领浦东,进攻上海!
但是,由于难以突破江面,太平军各路皆无法打开局面,速战速决的企图失败!
围攻
随即,太平军改变战法:稳扎稳打、四面包围。
很快,太平军攻占了距离租界西北约9英里的大场,控制了吴淞与上海之间的交通线,同时占领了蕴藻浜,形成了对吴淞的威逼之势。
随即,太平军围攻真如,直逼宝山没在上海北路形成以上制下、高屋建瓴的态势。
青浦与嘉定的太平军进占华漕,抵达闸北,建立了西北路的战略基地;川沙、南汇、浦东太平军靠沿岸的闵行、塘桥、高桥扎营。
如此,太平军形成了对上海的包围!
以一般经验,随着不断缩小包围圈,太平军是可以逐步全取上海的。
但是,上海是沿海城市,而列强是近代化军队!要想以这样的传统围攻方式拿下上海,是不可能的!
这时,驻在天津的英军99联队及炮兵一队,紧急进入上海,使英军在上海兵力大增!而法国炮兵队也为清军组建了一支炮兵队,由法国人统领,设营于徐家汇。
随即,中外联军对太平军发起反攻!
战局逆转,太平军连战连败
在浦东,联军攻占了高桥;在浦南,联军攻占了萧塘等地,由此,从浦东到浦南的包围态势逐渐丧失!
随即,情况进一步朝着有利于联军的方向发展。
随着清军的陆续增援,上海清军兵力已达52000余人,李鸿章率领的淮军抵达后,兵力到了6万人,各种战船592只,常胜军有3400人,英法联军有3000人,大炮数十只,军舰10余艘。
而实际实力的变化,远不只是数字所呈现的。
原本,驻上海的清军,以江南大营等处的溃兵为主,素质很差。但是,在洋人的帮忙操练下,战斗力也徐速得到了提高;而新到的淮军虽然仍稍稚嫩,但其素质又高于一般清军;而洋人方面,新到的英法军队皆是正规军,装备精良、军事素质高;常胜军也整合成型,成为更加穷凶极恶的敌人···
同时,英法也做出调整,允许英法军队扩大作战范围,不再只是守卫上海而已。
如此,中外联军发起了猛烈反击。
面对敌人的反攻,太平军采取了传统方式:以坚固壁垒防御作战。
但是,平常的坚固壁垒,在英法猛烈的炮火面前起不到太大作用,而单纯防御的太平军也难以抵挡猛烈反扑的敌人。
因此,很快,太平军连战连败,青浦、嘉定沦陷后,敌人兵临太仓,太平军在上海外围的据点几乎丢失殆尽···
再次逆转:能打的太平军
联军的反扑,不但使太平军打下上海的计划受到挫折,甚至已经威胁到苏州等地。
因此,李秀成亲自前来,调整战法,再战!
李秀成找到了太平军连战不利的原因:在包围作战中,兵力分散,采取传统的堡垒战法。在这样的战法下,太平军堡垒不能抵挡敌人炮火的劣势彻底暴露,而兵力优势也因分散而丧失!
因此,李秀成决心改变单纯防御的围困战法,采取集中兵力的方式,以主动进攻来打击敌人!
而这时,敌人也出现了严重问题。
在夺取大量据点后,中外联军在自淞江至嘉定的百余里“步步为营”、处处设防,兵力分散,机动力量削弱。
而且,外国兵经常欺负清兵,双方矛盾严重,协同力量也削弱了。
这一情况下,李秀成的反攻,开始了!
随即,是一连串的胜利。
1、太仓大捷。
李秀成首先集中兵力守太仓,以绝对优势兵力抄敌后路,经激战,大破中外联军,其中,斩杀洋兵数百名。
2、收复嘉定。
随即,李秀成又以绝对优势兵力进攻嘉定。
太平军与中外联军激战三日,各伤亡2、3000人。
随即,联军感觉到太平军不断围过来,遂主动撤围而出。
3、痛歼洋枪队,收复青浦。
随后,李秀成集中兵力,对青浦发起进攻。
青浦华尔1000常胜军,后来,增加到2250人,随后,又得到印度兵和英国水手各200人。
但是,太平军集中2万主力猛攻。
最后,只有370名常胜军逃出,其余皆被歼灭···
这些作战中,太平军仍然是那支太平军,他们在战术能力和装备水平上,仍然落后于联军。
但是,作战却接连取得胜利。
而且,在这些胜利中,太平军与敌人的伤亡基本相当,并不是“靠人海取胜”。
但是,李秀成改变了单纯防御的方式,突出战略重点,主动攻击敌人薄弱战略据点,重重设围,切断粮道,孤立敌城,以逸待劳,牵制敌人。
而且,太平军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具体的战术细节上也得到了进步。
比如,在浦东的作战中,敌人使用了阿姆斯特朗炮等当时最先进的武器攻击太平军。
太平军则采用现代散兵马壕抵抗联军炮队的狂轰滥炸,他们挖掘了深坑和壕沟,用厚木料盖顶,再在上面堆积几尺厚的泥土,成了十分隐蔽又便于进攻的掩体,既可以防御敌人重炮的猛烈宏基,又可以趁敌不备,进行还击···
这些都表明:即便在总体军事素质悬殊的时代,只要有正确的指导,找到正确的作战方式,中国人同样是可以沉重打击敌人了!
功亏一篑
正当太平军接连取胜,上海战役面临转折的关头,曾国荃率领湘军进逼天京,进驻雨花台,直接威胁天京安全。
李秀成本人的意思,仍然是先集中力量打下上海,然后再援天京。
在他看来,如果先拿下上海,就是断掉了敌人在天京东侧的基地,东南战局必然又是另一番景象,太平军要救天京就会有相对稳固的后方。
因此,李秀成仍然不愿放弃继续进攻上海。
但是,洪秀全对天京十分敏感,一日三次召唤李秀成,李秀成遂只有撤围返苏。
太平军攻上海之战,由此功亏一篑,以失败告终了。
太平军集结10余万大军,但是始终没有拿下上海来。
对此,后世史学界总结了三个原因。
1、本来就不应该打上海。
这个意见,以洪仁玕为代表,后来也为许多专家所认可。
太平天国的敌人是大清,攻打上海,与英法失和,是不智的,如此,必定要陷入“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是不智的。
后来打不下上海,既是因为洋人的干涉,也是因为湘军威胁天京而不得不撤,这些都是明证。
个人以为,这是不正确的看法。
表面上看,洋人开始攻击太平军,确实开始于上海战役。但是,实际上,在此之前,英法俄,已经主动提出愿意出兵“助剿”了。
而从太平天国与洋人的交涉过程看,除非太平天国也接受英国人提出的不平等条件,否则,双方打起来是必然的事情!
所以,如果从“上游比下游重要”这样的观点出发认为不应该攻打上海或许是正确的,但从“不失和洋人”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则是幼稚、荒谬的。
2、面对“联合绞杀”,太平军难以应对。
这个观点,从大的方面说是没有问题的,但具体到上海战役,则是牵强附会。
确实,太平军在军事素质、军事思想上皆不如西方军队。
但是,实际上,当李秀成集中兵力,采取正确的方式之后,太平军是打过不少漂亮仗的,是一度扭转了局势的。
历史已经表明:侵略者虽然凶悍,但不是不肯战胜的;我们虽然落后,但不是不具备战胜敌人条件的!
3、太平天国全局不利的影响。
个人以为,这个观点,是最为客观、全面的。
上海战役,已经发生于太平天国末期。
当时,太平天国的内外问题,皆已经十分严重。
就内部而言,洪秀全与李秀成关系紧张。洪秀全既依赖李秀成,又猜忌、防备李秀成;而其余诸将与李秀成的关系也已经紧张而微妙。
洪秀全采取“众建诸侯以分其力”的方式,使李秀成与其部下之间的关系也已经微妙。
表现在战场上,就是整个过程,都是李秀成一人,既要应付上海战役,又要应付其他方向的威胁,多次离开上海战役的指挥位置,导致战事反复。
就外部而言,安庆在第一次与第二次上海战役之间沦陷,天京上游屏障已失。
最后,太平军在已经取得优势的情况下被迫撤围,就是因为天京有危!
可以想象的是,如果上海战役时,太平天国依然生机勃勃、发展顺利,掌握战略主动,那么,击败中外联军,夺取上海,机会是非常大的。
然而···历史,没有如果。
最终,功亏一篑,令人遗憾。
但是,无论如何,太平军不接受洋人的讹诈和无理要求,敢于亮剑,在遭受挫折后积极调整,并多次给予洋大人沉重打击,这都是值得敬佩、赞许的事情!
中国人不是不能打,只是当时还没有遇到正确的领路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