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为何非要杀施琅?】
台海历史上,郑成功和施琅是两个极其重要的人物,一个从红毛鬼手中收复了台湾岛,另一个则实现了台海统一,缺少任何一个,台湾都将不是今天的台湾。有关他二人的矛盾,简单来说是郑成功和施琅因曾德闹掰。曾德得罪了施琅,逃到郑成功家里,施琅无视郑成功禁令,带兵冲进郑家把曾德揪出来砍头,惹得老郑大怒,下令逮捕施琅。施琅被旧部放走,但他老爹和弟弟被郑成功处死,施琅扭头投了大清,发誓与郑家不共戴天。
两个彪炳青史的民族英雄闹成这样,当然是悲剧,但任何事情都没那么简单,施琅和郑成功的恩怨由来已久,曾德仅仅是个导火索。请朋友听我细细道来,还请点赞关注支持一波,谢谢大家!
一、施琅是郑芝龙部下。
施琅是福建晋江人,崇祯元年郑芝龙投降明朝,队伍立马分崩离析。这帮人等同海盗,投降官军令大多人无法接受,于是大批部下离开,回到大海重操旧业。
郑芝龙当时就驻扎在晋江,跑了那么多人,急需募兵,施琅族叔施福,就是在这个时候加入了郑芝龙队伍。虽然史书记载寥寥,但施福是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十八岁参军,仅仅三年,就做到了郑芝龙的左右手,是老郑的头号智囊。崇祯十六年,23岁的施琅找到老叔,也加入了军队,因为作战勇猛,很快成为施福副手,叔侄俩一文一武,麾下的施家军可谓是骨干中的骨干,精英中的精英。
二、老郑小郑不对付。
虽然是父子,但老郑小郑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也是我强调施家叔侄其实是老郑心腹的用意。南明隆武帝即位后,郑芝龙归南明管辖,但他认为大明气数已尽,私下另有小算盘。被蒙在鼓里的隆武帝啥都不知道,还特意把福建防务交给了郑芝龙。隆武二年八月,清军攻闽,郑芝龙下令撤退,郑成功却拒不从命。施福部守分水关,郑成功守杉关,从职责划分来说,郑成功此时是施家叔侄顶头上司。但施福选择了郑芝龙,以缺少粮饷为由,放弃分水关,撤回了安海总部。此举直接导致郑成功陷入清军重围,拼死拼活杀回安海,却发现郑芝龙等人正筹划投降,父子大吵了一架,恩断义绝,郑芝龙降清,郑成功出走下海打游击。
郑芝龙的背叛直接导致隆武政权覆灭,同年,永历帝在广东称帝。这边投降之后,郑芝龙被调往北京软禁,施家叔侄则被分到了李成栋部下,随李成栋南下广东。老大不在,施家军也变得极其尴尬,李成栋视他们为外人,处处穿小鞋,施家军虽然立了不少战功,到最后却是无名无分,不在清军序列,连军饷都不给。实事求是的说,作为郑芝龙头号智囊,降清多半出于施福策划。施家叔侄内心倾向降清,但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没曾想降清日子也不好过,猴年马月也无出头之日。
历史永远诡异莫测,老天爷动不动就跟人开玩笑,剿明的急先锋李成栋,忽然反叛了。顺治五年,李成栋把永历接回广东,宣布反清复明,这下好了,施家叔侄稀里糊涂又成了明军。但是,李成栋虽然反清了,但对施家叔侄仍然一脸的不信任,说来正常,天天给人家穿小鞋,怎么可能对你死心塌地。但对郑成功就不一样了。郑成功留在福建打游击,头几年那叫一个惨,几乎逢打必输。
为啥?郑芝龙的精锐都不在,凭他手里那几杆枪,能有多大作为。听到施家叔侄重归大明序列,郑成功立刻请求把他们调给自己。这个要求没遇到一点阻力,施家军都是福建人,李成栋也正愁没地安置,很快,施福就接到调令,全军遣送回福建原籍。施琅辗转千里,突破重重险阻,终于回到福建,南明政权内部的争斗和混乱,让施琅心灰意冷,施福则更加忧心忡忡,举棋不定。当初归闽,施琅率陆军走陆路,施福率水军走海路,施琅遭遇了伏击,施福则一帆风顺,可他足足比施琅晚到了十个月。
最后一个阶段,决裂。
施家叔侄加入后,郑成功部队战斗力有了显著提升,他们之间的矛盾也日趋激烈。施琅从来就不对反清复明抱有期望,他虽名为明军,但只愿打南明军队,从不愿与清军交手。施琅重返福建后,其行为诡异到几无法理解,他灭了郑彩等人扶植的厦门鲁王,又拐回去痛揍了郝尚久一顿,但在郑成功南下勤王时,坚决不肯从命。顺治七年,郑成功兵临南澳岛,下达勤王命令,施琅强烈反对,理由居然是做梦,他声称做了一个梦,出兵大不吉。一个身经百战的猛将以这种理由反对,郑成功心知肚明,二话不说,将施琅就地免职,令其退回厦门。
从这一刻起,不信任的种子便在郑成功心里生根发芽,所以说,曾德事件仅是一根导火索,实情仍然是政治斗争,郑成功要借此铲除队伍中的亲清派势力。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87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