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常州7月12日消息(记者王纪民)常州总是在不停尝试的路上,对于健康事业亦是如此。
在江苏省内率先推出“一次挂号管三天”、成为全省首个“无胶片”城市……每一项医疗服务的推出都在讲述着常州对“常有健康”的畅想。
事实上,常州的“健康基因”本身已足够深厚。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市民健康素养水平达40.4%、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83.14岁,常州的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早已位居江苏省第一方阵。对于常州来说,这只是个开始。
从“健康常州”到“常有健康”再到“十百千万”惠民工程,常州不断推出健康行动,举全市之力让常州的健康再多一点。常州离高水平的医疗健康服务还有多少距离?在攀登医疗“高峰”上,有哪些“常州作为”?近日,记者走进常州,解码万亿之城的“健康基因”。
“常有健康”的常州畅想
万亿之城应有怎样的健康服务水平?常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何小茜有自己的看法,“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需要与城市定位同向同行,与社会发展相适相宜。”
“我们为了摸清常州市民在看病就医过程中的难点堵点,在近几年,我们连续派出多名工作人员去常州各大医院直接体验就医过程,进行实地调研。”何小茜介绍,“在经过多次调研后,我们认为常州当前的健康服务水平与群众的期盼还有一定的差距。”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生正在进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央广网记者 王纪民 摄)
看病等候时间长、门诊挂号对症难、职业病预防不足、老年人健康管理缺乏……基于反复调研所发现的问题、常州市民普遍的需求,常州市《卫生健康“十百千万”惠民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于今年5月份对外发布。何小茜表示,“这项工程的理念,就是要让优质的医疗服务变得触手可及,让健康的理念深入人心。”
在三级公立医院推行“结果互认,全域云共享”举措、打造“急危重症上车即入院”模式、开展1000场以上的健康知识科普活动、健康管理服务覆盖人群达100万以上……根据《实施方案》,常州市将多举措推动卫生健康事业“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何小茜表示,“我们就是希望能够用与万亿之城匹配的健康服务水平,守护市民稳稳的幸福。”
高水平健康服务与常州“零距离”
“没有想到,今天竟然不用拍片了。”在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内,一名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就诊的患者向记者表示,其因咳嗽不停来到该院就医,“之前在社区医院拍过CT,开了点药,但是症状仍未缓解。”
该名患者介绍,本以为来新的医院得重新拍片,但医生说网上就能看到之前拍的片,便直接给其开了处方,“如果要重新拍片的话,明天就要再请一天假来看病,现在这样的模式,省了时间和一笔拍片的费用,我觉得挺好的。”
医生正在查看医学影像(央广网记者 王纪民 摄)
让这名患者省时又省力的背后,是常州市在全市公立医疗机构推行“云影像”服务的成果。常州市卫生健康委信息处负责人许辛夷介绍,自2023年12月1日起,常州市111家公立医疗机构在江苏省内率先完成普惠型数字影像服务的上线,实现了居民“一次拍片、全市可查”“多次拍片、一键可查”。
“只要在之前的医院拍摄的医学影像符合医生的要求,患者去到新的医院就不需要再拍片了。”许辛夷介绍,该服务上线以来,常州市公立医疗机构门诊人均检查频次环比下降15%,住院人均检查频次环比下降5%,“此外,患者还不用再特意去打印胶片,全市公立医疗机构物理胶片使用量环比降幅93.01%,全年预计节约物理胶片支出5031万元。”
利用新技术,提升健康服务水平,常州不止于“云影像”。在记者采访当天,常州市医疗急救中心与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救中心正在开展一次信息化的急救演练。
救护车上,院前急救人员通过5G车载音视频远程会诊系统,与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救医生进行对接沟通,并在医生指导下给予相应药物治疗。
常州市医疗急救中心的一次急救演练(央广网发 刘剑忠 摄)
“通过这套远程会诊系统,医生在医院就能看到车内患者的心电图、血压等指标,通过实时视频,他们还能直观地了解患者的状态,并指导我们有针对性地进行院前急救。”常州市医疗急救中心院前急救医生孟龙介绍,对于急救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借助已完善优化过的‘上车即入院’救治新模式,接诊医院还可以提前完成分诊、挂号等流程,从而降低病人的危重率或死亡率。”
据了解,常州市计划完成全市60辆急救车辆和车载医疗设备的5G互联网技术改造,并与全市12家三级医院互联互通,实现急救的无缝化衔接。
针灸、推拿、艾灸、拔罐……市民在家门口的医务室就能享受优质的中医适宜技术服务,常州正在把这样的畅想变成现实。
“我们现在学习的,就是孟河医派中的肩三推,一些有肩周炎的患者适用于这项手法治疗……”在记者走访当天,三十多名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正在常州市中医医院教学科研大楼内学习拔罐和推拿。
常州市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程逸文介绍,为了改善常州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条件,常州市在今年6月份全面启动了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工作,“市民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是日趋强烈的,因此我们的服务也需要跟上。”
常州市部分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正在学习拔罐(央广网记者 王纪民 摄)
记者在常州市天宁区青龙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馆内看到,上午九时许,馆内接受推拿、针灸等中医治疗的患者就已排满。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基本上每天早上7点不到,中医馆就开始对外服务了,“患者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确实很大。”
为了加快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常州市中医医院正在“开足马力”培训医生。“今年的培训人次,我们计划要达到600人左右,覆盖全市所有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常州市中医医院副院长顾慧丽介绍,除了五天的线下培训,该院还将推出多节视频课程,“基层医生通过考核以后,就可以持证开展相应的中医适宜技术服务。”
“常有健康”更有“高峰”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一直是困扰常州多家医院的一个难题,“这项手术的技术难度较高,以往在我们常州的医院基本上开展不了。”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务处主任杨敏表示,这个病的病情进展是十分迅速的,“在以前,常州患有这个病的患者一般要去南京、上海就医,很多患者在转运的路上就已经来不及了。”
面对诸多类似的遗憾,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决定攻下这个高难度的手术,杨敏介绍,“我们专门组建了一支做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的团队,请上海的专家过来教学,自去年建立主动脉夹层急救机制,我们现在已经成功完成了超过20例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医院的优势技术之一。”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华飞介绍,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相对于普通的手术,操作会更加精准,能做到人手做不到的动作,“我们这几年也是在不断探索,将达芬奇手术应用到多个领域,目前我院已开展超过3000例此类手术。”
在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学物理研究中心,倪昕晔正带着他的团队对一台自主研制的医疗设备进行实验。记者了解到,倪昕晔是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副院长,近些年,他所在的团队研发了一种基于机械臂精准控制的超声引导放疗技术。
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的研究人员对仪器进行测试(央广网发 刘剑忠 摄)
倪昕晔介绍,“超声引导放疗时,超声扫描的重复性和精确性欠缺,我们研发的这项技术,可以大幅提高扫描的重复性、精确度,减少超声引导中人为操作因素导致的误差。”据了解,基于这项研究,常州二院牵头制定的《超声引导下放射治疗物理实践指南》已于去年正式发布,为国内肿瘤诊疗提供借鉴参考。
据了解,为打造更多医疗“高峰”,常州二院在近几年打造了基础研究中心、临床研究中心及大型实验仪器平台,“平台共有50余间实验室,新增活细胞工作站、小动物活体成像等大型设备,这些平台解决了以往医生做实验没有大型仪器设备的问题。”常州二院科研平台负责人介绍,平台建成以后,院内的科室可以基于此成立自己的专科实验室,常州市其他医院的医生也可以来这些平台进行医学研究。
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医生正在进行课题研究(央广网发 刘剑忠 摄)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不仅是常州二院,常州市中医医院、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等常州市内的多家医院,都在打造更现代、科学的科研平台,并不断推动院内医生在“高峰”上作出“常州突破”。
健康与所有人息息相关,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连。对于常州来说,无论是健康服务水平的提升还是医疗技术的突破,这座城市都希望生活在常州的人们能够“常有健康”,能够享受万亿之城再出发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872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