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不夜侯
编辑|t
引言
1946年解放战争开打前,国共两边的军队数量差距十分巨大。
面对国民党军队超过430万的,全美式装备部队,我军的总人数还不到150万。
可正是依靠这远少于敌军的人数,我们不但打赢了,而且解放军人数在1949年9月的时候,已经超过了500万。
在总结失败原因时,蒋介石政府喜欢强调地方军阀不听调遣,导致合作不利的因素。
那么为什么我军手握大军的将领众多,却没有出现拥兵自重的情况呢?
(国共双方对比)
一、军阀割据一直存在,我军如何破局?
放眼中国历史,统一与割据一直贯穿始终。
正如《三国演义》开篇中提到的那样,“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似乎是一个逃不开的客观规律,也是政权无法逃脱的怪圈。
(《三国演义》开篇)
哪怕是强如汉唐,只要一过了鼎盛时期,都会被各种形式的地方武装割据取代,中华大地也必将又一次迎来战乱时代。
无论是在地方权势通天的世家大族,还是起于草莽的平头百姓。似乎只要手里有兵,再兴兵作战,就可以打下偌大一块地盘。
靠着这个根据地,接下来图谋天下也好,偏居一隅也罢,总归是中央政权不得不头疼的存在。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几千年。
(军阀势力图)
远的不说,即使在距离新中国成立前最近的政权蒋介石政府,也无法如臂驱使的命令所有地方军阀。
可见北伐与其说消灭了军阀,不如说仅仅消灭了旧军阀,为新的军阀提供了上位条件。
(军阀变成派系)
当我军将领手握重兵,权力空前膨胀的时候,是否会重蹈历史的覆辙呢?又是什么既避免了新的军阀的形成,还能保证军队战斗力呢?
老一辈领袖给出了答案:在“党指挥枪”的基本原则上,毛主席的个人魅力同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毛主席的个人地位,是靠着自己的本事赢来的
在《三国演义》这本书中,对于刘备放下身段三请而来的诸葛亮,关羽张飞两兄弟起初并没有看得上。原因也很简单:对于带兵打仗的“粗人”们来说,说的天花乱坠没有用,有本事打一场胜仗给我们看看。
(三顾茅庐)
毛主席个人的政治水平和文学修养,在参加革命之前就小有名气。可是在行伍出身的将领们眼中,还是难免把他当个文弱书生来看。
这样的固定思维直到红军遭遇反围剿失败,向西北撤退的路上为止。之后毛主席指挥了“四渡赤水”,把国民党百万大军耍得团团转,颠覆了所有指挥员的认知。
(四渡赤水)
尽管未来毛主席还有更多令人惊叹的“操作”,但这一次战役无异于诸葛亮出山后的“博望坡之战”,一举奠定了他在我军中的名望。
无论是当时还是后来,我军多年以来涌现出了众多能打的指挥员,但他们都在学习了主席的军事指挥经验后,对毛主席敬佩不已。
有了这样一个人“镇场子”,任何霄小都不敢轻举妄动。
(毛主席在延安)
在红军创立之初,毛主席就已经在为红军不要重蹈前人的覆辙而做着准备。主张使用政治与管理相结合的方式,打造一支现代化军队。
这里的现代化,并不仅仅是指武器装备,军衔军职,更是从根本上改变了军队的定义。
党领导下的军队,是人民的儿女,是保家卫国的勇士,更是抢险救灾时的先锋,还是富国开荒的先驱者。
有了这样的目标,军队的存在意义迎来了新的改变,它不再是暴力工具,也不会成为某个人的私兵,军阀割据也就失去了滋生的土壤。
那么如何实现我们的目标呢?我党用了四个字那就是“党指挥枪”。
三、能打的军队很重要,能打的军队掌握在党的手里更重要
对于军队的掌控问题,毛主席曾经毫不避讳的说过:“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决不允许枪指挥党。但是有了枪又确实可以造党。”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又补充道:“我们不得不承认枪杆子不但可以出政权,也能出一切东西。”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海报)
正因为对军权理解的透彻,才让毛主席对于军队的政治建设十分重视,我国的人民军队基层建设也正是以此为基础理念。
军队接受党的直接领导这一宗旨,是从三湾改编时期就已经铭刻在我军骨髓里的共识。各级党组织深入到连队一级单位,政委们不但是政治领头人,同样也是身先士卒的战斗员。
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支部建在连上”。
(开国大将黄克诚也曾是政委出身)
这样和党性牢牢结合在一起的军队,是最坚定的党的支持者。1938年手握兵权的张国焘背叛,却无法调动手下的一兵一卒随他反叛,正说明了人民军队对党的忠诚。
除了军队组织原则之外,老一辈领袖们的个人魅力同样可以震慑肖小,让他们一旦出现异心,必然会陷入孤立的境地没人愿意跟从。
(毛主席和张国焘)
张国焘并非是我党第一个背叛革命的高级领导,手握兵权的他自以为一切尽在掌握。可是一旦抛弃原则的本性败露,他们必然会发现军阀的那一套完全行不通,靠着指挥权无法让军队与我党为敌。
当然,千年历史的教训,我们看着一代又一代人重蹈覆辙,我军能够规避,并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讲透的。比如大家都熟知的“对调杯子”事件,70年代毛主席问邓公未来中国的形势会如何,邓公的回复是很可能再回到军阀割据、南北对峙的局面。
于是毛主席和邓公心照不宣,用一招“杯子对调”,将各大军区司令互相调换,避免了军阀割据的局面。直到如今,我国军队建设还是十分重视,要求干部要异地任职、十年必须调动,同时避免同乡扎堆等情况。
以此来保证咱们的军队永远都是忠于人民,而不是忠于某一个将领。
(邓公)
随着时间的考验,任何革命目的不纯的,手握权力后变质的人,会渐渐被人民军队淘汰。
这个过程好似大浪淘沙,历经磨砺才能够留下真金。
参考资料
[1]张磊峰,邓栋之,尚宗昌.支部建在连上,更要强在连上[N].解放军报,2023-11-06(005).
[2]李宁,钟颖.“支部建在连上”凝聚基层党建力量[J].当代广西,2023,(16):57.
[3]马宁.1973年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纪实[J].党史文苑,2022,(07):61-63.
[4]谌旭彬.建国后,为何三次变动大军区[J].廉政瞭望(上半月),2015,(12):67-68.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871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