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贺子珍走后, 女儿住进保育院, 李敏: 我是个不是孤儿的孤儿

正史笔记2024-07-02 18:53:25  117

娇娇是毛主席与贺子珍的女儿,大名李敏。

1937年10月,娇娇还没满一周岁,妈妈就离开了延安,去了苏联。细算算,娇娇在妈妈身边的时间太短了,只有四五个月。

起初她被寄养在一个农民家里,和农民的孩子一样生活,吃一样的饭菜,但是她却不能和睡在一个窑洞里的农民孩子一样,睡在父母的腋下,醒来得到父母温情的注视。她在那个记不住名字的农民家里住了多久,没有人能说清。

娇娇(李敏)

不久,娇娇又被送到一位姓崔的人家,这对姓崔的夫妇参加过长征,当时在合作社工作。直到娇娇两岁时,才总算有了个定所,那就是延安保育院。

延安保育院原名叫洛杉矶托儿所,这个托儿所是由旅美的洛杉矶华侨捐款办的。延安保育院这个名字是后改的,简称保育院。

保育院的孩子来自四面八方。这些孩子的父亲母亲有的在白色恐怖中牺牲了,有的在敌人的监牢里面对着凶恶敌人的严刑拷打,有的正在前线与敌人进行浴血搏杀,有的正在敌人的心脏做着秘密的地下工作。保育院成了这些孩子的家,党组织在保育院里对这些孩子进行全面的抚养和教育。后来,一些党政军干部的子女也被送来了。孩子们的生活是完全集体性的,食、宿、健康保护等等均由组织上统一负责,并有专人负责管理和教学工作。

战争年代,红军内部实行战时供给制,在保育院里,孩子们也享受供给制。

娇娇(李敏)

两岁的娇娇过上了这种供给制的集体生活,她和许多小朋友以及照顾她们的叔叔、阿姨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在保育院里,娇娇有一个亲人,她就是妈妈的战友,长征过来的四川人张秀英阿姨。张阿姨是保育员,负责照顾娇娇。她和妈妈一样亲切,慈祥,对娇娇呵护备至,她是娇娇最亲近的人。一直到1941年2月离开延安到苏联时,她们都生活在保育院里。

多年以后,饱经人生风雨的娇娇——李敏还保存着一张模糊不清的黑白照片,照片上是一大群孩子。孩子大小不等,高矮不一,也分不清男女,原因是他们穿着拖到膝盖的衣服,腰间扎着破布条。其中有几个孩子正列队唱歌,昂着头,天真无邪,憨厚可掬。李敏指出了自己,那是其中一个小不点。她不指的话,别人根本看不出来。

保育院的孩子,也不是每天都必须待在这里的。每周一到周六,也会有别的孩子的家长说着笑着把他们接走。走的人多了,娇娇也喊着要爸爸妈妈。她看见小朋友有的搂着爸爸的脖子,有的亲着妈妈的面庞,她就有些难过。再说,有的小朋友即使爸爸妈妈不来,也有被称做叔叔、阿姨的工作人员来接他们回去,也能和爸爸妈妈一起过一个快活的星期天。

每到星期六,看到这种场面,娇娇就不觉心酸起来。

毛泽东与李敏、李讷、毛远新

其实,那时党中央工作人员都不自立锅灶,所谓回到家里,也只不过是把食堂的饭菜打回家和家人一起吃。

但是,那些小朋友们晚上都能和父母睡在一起,听他们讲故事,说笑话。而星期天能和父母上山去玩玩,串串门儿,逛逛延安城,可以让父母给自己买吃的,也可以撒撒娇。过了六天的集体生活,回来和父母一起轻松一下,那是多么高兴的事呀。

可是娇娇不行。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别的大多数孩子高高兴兴地跟父母走,可她只能和那几个总不回家的孩子一起和叔叔阿姨们一块儿过礼拜天,娇娇怎么能不感到孤单呢?

一个星期天又一个星期天过去了。没有人来接她,她好像根本没有家。其实,她的爸爸毛泽东就住在杨家岭,离保育院并不远。但是,在她的记忆里,爸爸好像从来没有来接过她,她总是和保育院的叔叔、阿姨们在一起,没滋没味儿地过着一个又一个永无尽头的礼拜天和节假日。尽管在这里穿得暖暖的,吃得饱饱的,但是一想到父母,娇娇就要流眼泪。

幸好,有张阿姨在,陪着娇娇,关心着她,这使她心里好受些。可她仍然想爸爸、妈妈。

李敏

长大以后的娇娇,在回忆起这段生活时,总是声音轻轻地却不无沉重地说:“那时候,我是个不是孤儿的孤儿。”

娇娇不可能不这样,她孤独地度过自己绝对需要父母之爱的童年,这是因为,她是毛泽东的女儿。

娇娇的爸爸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那个年代里,使陕北成了中华民族希望之所在,这块红色的土地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中心。毛泽东夜以继日地工作着,忘我地工作着。

历史在他的手中,像魔方一样地变幻着。

毛泽东

此期间,八路军三万英雄儿女离开了延安,离开了边区。林彪、聂荣臻率一一五师渡过黄河,进驻到晋西北地区;贺龙、关向应率一二〇师渡过黄河,抵达榆林地区;八路军总部在朱德、彭德怀、左权、邓小平率领下,抵达太原;刘伯承、徐向前率一二九师在大路两侧。

不久,平型关一仗,打出了八路军的威名。

毛泽东坐在他的窑洞里,用九天时间写完了他5万字的著名文章《论持久战》。在这篇文章里,他把抗日战争分成三个阶段。他自信地写道:“从此以后,人类将亿万斯年看不到战争,已经开始的革命战争,是这个永久和平而战的一部分。”

此时,时间正飘浮在他所描述的第二个阶段上,那就是游击战正在削弱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力量。

延安,这座陕北高原上的小城镇,已变成一颗风雨无法侵蚀的明珠,她是灾难深重的中国新世纪曙光的闪烁之处。

毛主席

这时的西方社会,也不能不注意地图上黄土堆积而成的那块高地。这使本已繁忙的毛泽东更忙了。

在他的窑洞里,他接受了美国记者冈瑟·斯坦因的采访。他们在窑洞前的一棵苹果树下共进了晚餐。阿格尼斯·史沫特莱也常去拜访他。当然,这其中还有埃德加·斯诺。

1940年以来,陕北进入了抗战最艰苦、最困难的时期,日本侵略军已经把主要的兵力用于对付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进行了疯狂的、灭绝人性的大扫荡。边区的经济陷入困境。

面对严峻的形势,毛泽东决定减租减息,开展大规模的生产自救运动,即大生产运动。随即,精兵简政、延安整风一系列运动在延安展开,革命的圣地充满了无限的生机。

娇娇在保育院里成长着,像一棵小树苗,尽管寂寞,也竟自栉风沐雨,承接着阳光。

毛主席

延安吸引了许多立志投身于革命的人,他们穿过重重封锁与障碍,穿越白区来到这里,在这里,他们理想澎湃,在心中绘制着明天的美景。

1938年,娇娇只有两岁,两岁的孩子无从知道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己的母亲走了,而父亲与江青结了婚。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869484.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