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恭带着十三将士返回汉朝之后,结局确实不太好。在耿恭晚年的时候,他直接被罢免了官职,赶回原籍,最后老死在家里。但这主要是因为耿恭当时卷入了汉朝高层的权力斗争。而且,相对来说,耿恭最后虽然被免除了官职,但也算是善终了。而他能够善终,和他之前坚守在西域的贡献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换做其他人,卷入这种事情之后,估计早就直接被杀了!
建初元年(76年),已经在西域坚守了一年多的耿恭终于等来了汉朝的援兵。然后,他带着仅剩的二十多个人跟着援兵返回了汉朝。等到回到玉门关之后,耿恭身边就只剩下十几个人了。因为之前耿恭这些人在西域的坚守,确实打出了汉朝的骄傲。所以,回到汉朝之后,仅剩的这十几个人几乎每一个都得到了嘉奖。
那几个幸存的普通士兵直接被任命为羽林,也就是禁军的士兵。按照东汉的管理制度,一般只有世家大族的子弟才有机会去做禁军士兵。所以对于这些普通士兵来说,也算是一步登天了。而作为将领的耿恭则是升任骑都尉。按照东汉的官员体制,这个官职的级别大概和西域都护平级。而且这个官职的主要工作就是统领禁卫军,绝对只有皇帝的心腹才能担任。最关键的是,此时的耿恭最多也就三四十岁的样子。这个年龄获得这个职位,再加上耿家的家世背景,耿恭绝对能称得上是前途无量了。
果不其然,一年之后,耿恭升任长水校尉,成了京城驻防军队的主要领导之一。同年,陇西地区的羌族造反,然后耿恭向汉章帝上书,陈述平定羌族叛乱的计划。汉章帝召见了他,并且让他牵头制定详细作战方案。这件事几乎就标志着耿恭已经步入东汉高层的决策圈了!但也正是这场战争彻底毁了耿恭。
接下来的剧情其实分成了两条线,分别是战争线和权力斗争线。这两条线得分两条线讲,要不然接下来很多事情很难理解。
耿恭
先说战争这条线,接下来的战争,其实没什么不正常的。既然耿恭参与了制定战略规划,而且本人也有带兵的经验。所以耿恭自然当仁不让,带着麾下的军队前去镇压羌族叛乱。“其秋,金城、陇西羌反。恭上疏言方略,诏召入问状。乃遣恭将五校士三千人,副车骑将军马防讨西羌。恭屯枹罕,数与羌接战。”
但同时,在耿恭上面,还有一个将军,名叫马防。
这个马防身份比较特殊。首先,他是东汉初期名将马援的儿子,本身作为将门之后,就特别会打仗。其次,马防有个妹妹嫁给了之前的汉明帝。后来这位马皇后虽然没有儿子,但却抚养了汉章帝长大相当于汉章帝的养母。所以,从这一层关系上来说,马防相当于是汉章帝的舅舅。但同时,汉章帝的生母贾氏还是马防另一个姐妹的女儿。也就是说,当年马皇后和自己的外甥女一起嫁给了汉明帝。然后外甥女生了汉明帝,但是交给身为皇后的小姨抚养。所以从生母这层关系来说,马防又是汉章帝的舅爷。这个关系有点乱,反正不管怎么说,双方是实在亲戚,马防是汉章帝的直系长辈。所以到了汉章帝即位之后,马防特别受重用。在当时的汉朝军界,可以轻松排进前三。所以,当汉朝出兵平叛之后,由马防来担任主帅,由耿恭来担任副手,一点毛病都没有。
不管是马防还是耿恭,都是那种真正会带兵的将门之后。所以,等到东汉大军到了前线之后,基本上没什么意外,轻易击溃了叛军。整个战争过程,几乎没有任何可以多说的。
马防
而这场仗打完之后,马防作为主帅就带着大部分军队直接撤回去了。而耿恭作为副手则是奉命留下来,继续在当地坚守,顺便接受羌人的叛乱。后来,十几个羌族部落全部向耿恭投降。这次羌族叛乱也就彻底平定了。
但是接下来,当耿恭打完这场仗之后,意外却出现了。照理来说,仗打赢了,后面就是升职加薪了。可问题就在于,这次仗打完之后,“初,恭出陇西,上言:‘故安丰侯窦融昔在西州,甚得羌胡腹心。今大鸿胪固,即其子孙。前击白山,功冠三军。宜奉大使,镇抚凉部。令车骑将军防屯军汉阳,以为威重。’由是大忤于防。及防还,监营谒者李谭承旨奏恭不忧军事,被诏怨望。坐征下狱,免官归本郡,卒于家。”就算耿恭之前真的有点不满的情绪,可是耿恭之前立下过那么大的功劳,难道就不能将功折罪吗?非得抓起来打入大牢?
所以,单看战争这条线很难理解耿恭的结局。接下来再来捋一下权力斗争这条线,这事或许就比较好理解了。
当年东汉开国之后,因为历史原因,东汉的高层出现了几个大家族。这几个大家族,分别是阴家、邓家、耿家、窦家、梁家和马家。这六个家族,后来并称为东汉六大家族。
当然,除了这六个大家族之外,其他很多东汉开国功臣也留下了各自的家族。就比如说含章的生母贾氏,这个贾氏的母亲是马家的人。而这个贾氏的父亲则是东汉开国功臣贾复的儿子。所以,汉章帝在位时期,也没少提拔贾家。但问题是,除了这六大家族之外,其他功臣家族要么人丁不旺,整个家族没几个人,根本称不上是家族。要么家族后来没出什么厉害人物,除了有个祖上传下来的爵位傍身之外,在官场上几乎没啥影响力。所以后来,东汉高层就形成了六大家族相互抗衡的局面。
这六大家族,每一家的背后几乎都代表着很多下属家族的利益,都是一个非常强大的政治势力。在东汉开国之初,因为权力结构还不稳定,各家之间的争斗还不稳定。可是等到了明章之治时期,高层的位置基本上都已经坐满了。到了这个阶段,各大家族再想为自己争取利益,就只有两条路!要么带着东汉军队,去外边打仗,扩大东汉的版图!要么不停从其他家族手里争位置。在这种局面下,当时的几大家族几乎都是两条路都选。他们一边努力对外扩张,一边不停玩政治斗争。
就比如说之前耿恭驻守西域,十三将士归玉门这件事。从东汉历史的大背景来看,就是东汉休养生息了几十年之后,打算重新解决匈奴问题。而要解决匈奴问题,就必须得先拿下西域。所以之前的东汉才会对西域出兵,之后才有了耿恭坚守西域的故事。
但是如果从家族斗争的角度来看,这事就有意思了。在汉明帝在位后期,首先提出要打匈奴的,是耿家三房的耿秉。而接下来,以耿家为首,窦家和马家也都参与了这个作战计划。
至于说另外三大家族,为啥没参与这场战争,这事就有意思了。首先是阴家。阴家能够名列六大家族之一,主要是因为他家是外戚。阴家的阴丽华是刘秀的初恋,而且还生下了汉明帝。靠着这个身份,阴家自然不输其他家族。但同时,出身外戚这件事导致阴家在战争方面存在很大的短板。尤其是刘秀在位后期以及刘庄在位期间,更是对外戚严防死守,生怕外戚作大,重蹈当年西汉外戚干政的事情。所以后来,阴家就算第一代人会打仗,后面的几代人也不会打仗了,家族的军事传承就断了。因为不会打仗,所以这一次,阴家自然很难参与这场战争。
而梁家基本上也是这个情况。梁家能成为六大家族之一,主要是因为当年梁家的当家人梁统和窦融带着整个河西五郡直接投降了刘秀。所以后来,窦融和梁统就成了东汉初期河西派官员的代表。靠着这个优势,梁家成了顶级家族。而后来,因为梁统本人也不太会打仗,所以后来的梁家人在军事上也存在短板。如此一来,后来梁家走的也是外戚路线。在这场对匈奴的战争当中,梁家人当时都没几个人在军中任职,自然也不能参与作战了。
至于邓家,邓家的情况有点特殊。当时邓家都是第二代当家,而且家族的军事传承也没断,这时候也有人在军中任职。不过可能邓家人比较谨慎,并没有在第一时间直接参与战争,而是先观望了一段时间。直到后来打北匈奴腹地的时候,邓家才真正下场参战。总之,刚刚开战的时候,六大家族当中只有耿家、窦家和马家下场参战了。
窦固
而接下来,汉朝制定了三路佯攻,一路主攻西域的作战计划。主攻西域的那一路就是由窦家窦融的侄子窦固以及耿家耿弇的儿子耿忠直接负责的。其他三路因为是佯攻的任务,后来自然没啥值得多说的。而主攻这一路后来成了东汉的历史主线剧情。因为窦固和耿忠领兵,所以当时西域就直接由这两家负责了。就比如说后来再通西域的班超就是窦家的人。而耿恭那自然肯定是耿家的人。
至于马家,马家参与这场战争的负责人就是马家的长子,也就是后来耿恭顶头上司马防的哥哥马廖。
所以,在十三将士归玉门之后,耿家和窦家几乎平分了扩张西域的收益。因为当时在西域,所有的官员几乎都是这两家的门下。代表窦家的班超成了汉朝在西域的负责人。而代表耿家的耿恭则是全国闻名的战斗英雄。唯有马家,此时啥都没捞着。
但同时,这时候的马家其实正处于极盛期!因为那位明德太后马氏此时还在世,而且经常参与朝政议论。就连汉章帝,有事都得问问她,询问她的意见。
如此一来,最为强势的马家在这场战争当中,啥都没捞着。反倒是窦家和耿家赚得盆满钵满。那么此时的马家势必就必须要出手,从这两家的手里争取一些利益。这不是某个人的想法,而是一个利益集团的选择。当时马家的几个高层,比如说马太后和马家兄弟可能压根就没这么想过。但是他们不这么想,不代表下面的那些附属家族不这么想!
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初三年(78年),马防奉命率兵征讨叛乱的羌族。而这次战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马家这个利益集团争取利益的手段。而这场战争开始之后,马家和耿家都下场了。反倒是窦家没参与这场战争。
窦融?
窦家当时没参与这场战争,原因也很简单。因为窦家此时所有的精力都在西域。当年窦家的开家人窦融,一生都比较谨慎。可是唯独到了晚年,在教儿子这件事上出了纰漏。所以最后,窦融的长子窦穆极为胆大,甚至最后只为多争取点封地,敢假传阴丽华的懿旨。因为这件事,后来窦穆直接被赶回了老家,不明不白死在了监狱里。这事发生的时间距离耿恭坚守西域也就只隔了十几年,还不到一代人。
所以,当时窦家,窦融的直系后裔都没啥大出息。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当时代表窦家出来争夺利益的,才会是窦融的侄子窦固!这样的窦家能在西域占到主要利益,已经很不容易了。想要再去掺和羌族的战争,实在是没这个能力。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此时的窦家正在争取汉章帝皇后的位置!而且正处于最关键的时刻!几乎就在耿恭出兵的同时,窦家在宫里对皇后的位置发起了总攻。仅仅几个月之后,就在耿恭在前线打仗的时候,窦家的女子就被立为的皇后,这就是后来的窦皇后。
在这种关键时刻,窦家自然不可能去和马家争什么。相比战场上的利益,宫里皇后的位置显然更重要!而当时真正决定窦家女子,能不能做皇后的关键人物恰好就是马家的马太后。所以,这场针对羌族的战争,窦家没参加,马家和耿家负责了。以上这些斗争关系,因为涉及到好几条不同的历史线,所以显得有点复杂。反正最后,马家和耿家参战了。
一直到这里,其实都没啥问题。可关键就在于,仗打完之后,马防这位主帅被汉章帝调回来了。反倒是耿恭这位副手奉命留在了羌族那边。这个结果,马家那边的利益集团是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的!
耿恭
打仗从来都不是结果,而是一个手段!大家最看重的其实就是战后如何分蛋糕。可是如今,马防在即将分蛋糕的时候直接撤回去了,只留下了耿恭留在了羌族这边。那也就意味着论功行赏的时候,耿恭可以更多举荐耿家这边的人!所以到了这个时候,马家的很多附属家族势力彻底忍不了了!
之前打匈奴,马家本来就没分到什么。而如今打羌族又是这样!这让他们如何能接受?所以很快,当时在耿恭身边的监军就直接上了奏疏,弹劾耿恭。
而当这份奏疏抵达京城之后,真正有决定权的自然只能是汉章帝。偏偏在这个时候,汉章帝本人的态度非常含糊。结合后来的历史来看,此时的汉章帝应该是默认打压耿家这件事的。虽说马家和窦家此时都是外戚,势力也很大。但这两家暂时还没让汉章帝忌惮。反倒是耿家,此时在军中有点过于势大了。当时耿家第三代里面,有一大堆人都在军中任职。对于这种情况,汉章帝怎么想不好说。但是其他几大家族肯定很不喜欢。所以,当那个监军上书之后,其他几大家族瞬间联手上书,想要一起联手打压耿家。而作为这次事件的焦点,耿恭自然就成了大家联手弹劾的对象。
偏偏在这个时候,耿恭在耿家内部的地位非常微妙。
一方面,当时耿恭确实地位不低,算是耿家的带头人。但另一方面,耿恭并不是耿家唯一的军中高层。如果牺牲耿恭,光是拿掉耿恭的官职能换来其他家族的满意。这个结果,耿家是可以接受的。
所以最后,当耿恭被弹劾之后,耿家的态度也特别微妙。
刘炟
当然,对于耿恭这位战斗英雄,汉章帝还是很喜欢的。而且汉章帝是一个明君,他很清楚这里面的门道。所以,在耿恭被弹劾之后,他只是做出了一副打压的样子,并没有马上直接处理耿恭。可就在这个时候,命运给耿恭加上了最后一根稻草。
建初四年(79年)四月,那位马太后崩逝了。
马太后的崩逝,直接导致马家失去了权力基础。对此,汉章帝自然要安抚一下马家,不可能允许出现马上“人走茶凉”的情况。所以在这个时候彻底免除耿恭的官职,就成了安抚马家震慑其他家族的信号。所以最后,耿恭被免除了所有官职,直接被赶回了老家,停职反省。
其实以耿恭这样的情况,只要再过几年,未必没有再被起复的机会。至少,在汉章帝心里,他是一个好将军。以后如果有大仗,耿恭肯定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可是在这之后,接下来一直到汉章帝驾崩,中原都没什么大仗。虽然西域这期间班超打得很热闹,可是班超是窦家的人,不可能给耿家机会。如此一来,耿恭最后自然也就没机会东山再起。就这样,在被免职之后,耿恭最终老死在了家里。这就是耿恭最后的结局。
耿恭
说到底,耿恭最后被免职下狱,就是因为被卷入了这些复杂的政治斗争。在这场斗争当中,其实没有坏人。包括马防,马防本人在历史上也是一个不错的大臣。可关键在于,到了他们这个地位,他们做事不能光考虑自己,还得考虑身后的利益集团。
至于耿恭,虽然被免职之后老死家中,看似是有点凄凉。但实际上,这个结果其实已经不算差了。至少在被关入监狱之后,耿恭并没有被太过为难。这个事虽然被重重端起,但最后却轻飘飘地放下了。如果换做其他人,没有耿恭这么大贡献,卷入这种斗争之后最后基本上都是死路一条,根本就没有老死家中的机会了。
不得不说,历史上的那些政治斗争真的很残酷。而且这里面的门道,一般人恐怕还真的很难想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