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0月,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终于在延安胜利会师。
在长征胜利庆祝大会上,面对着与会的三万多红军战士,毛泽东特意热情接见并称赞了一名高个子的红军:
“长征路上,不少红军战士扔了东西,而谢宝金一样不少,他是一个长征模范!”
然而,能获得毛泽东如此高评价的谢宝金却不是一名战斗人员,他在整个长征期间都与一台136斤重的手摇发电机同行,书写了一段关于坚韧和担当的故事。
传奇起微末,壮士出草莽
谢宝金1898年出生在江西省于都县岭背镇谢屋村,和那个时代的无数苦出身的人一样,谢宝金的家庭无力承担他读书的费用,他7岁就开始给人干放牛砍柴的杂活赚钱,12岁开始下地种田。
但谢宝金长得越来越人高马大,他发现自己最大优点就是有把子力气,于是18岁刚刚成年的谢宝金就干起了肩担生意,以卖力气为生。
时间一晃到了1929年,已经31岁的谢宝金听说于都铁山垅钨矿正在招收矿工,他便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虽说矿工这也是苦力活,但比起没有稳定收入的肩挑生意还是好了不少,至少足够已经成家的他养活妻子和孩子。最终谢宝金凭借一身的力气,被录用了。
谢宝金可能觉得自己接下来的人生就会一直当一名默默干活的矿场工人,直到有一天,一个叫毛泽民的人找到了他。
时任中华钨矿公司的总经理毛泽民,是毛泽东的弟弟,他还有另一个更重要的身份,那就是中国苏维埃银行第一任行长,红军的大部分经济工作也都由他主管。
即使有要职在身,毛泽民也不忘为中国革命开枝散叶。
而第一次见到身高1.9米,可以轻松挑动三百斤重物的谢宝金,毛泽民就对此人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毛泽民认为谢宝金踏实能干还能主动帮助工友分担重活,是值得发展为红军的。
毛泽民先是找到谢宝金,跟他阐述了一些共产主义的理想,这仿佛让谢宝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而等到第二次矿工大会时,谢宝金就主动来找毛泽民,并表示自己有加入共产党的意愿。
谢宝金从小给地主放牛种地,受尽了压迫和剥削,也见证了无数和自己一样,只能在贫困和饥饿中挣扎的农民、矿工。在这几年和毛泽民等我党同志接触后,他发现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是一支为穷苦人打仗的部队,于是就有了加入的想法。
就这样,谢宝金在毛泽民的引荐下,于1932年正式成为了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
但这也意味着,谢宝金从此投身进中国革命的浪潮之中,他不得不离开妻子和年幼的孩子,甚至要面临与家人的生离死别。
情势巨变,临危受命
谢宝金刚加入红军时一头雾水,因为一个体力工,竟被毛泽民安排到中革军委情报部这样的技术股。
而等谢宝金到了情报部才明白,他的工作是负责操作并保护对当时红军来说极珍贵的唯一一台手摇发电机。而这台发电机,足足136斤,比那个年代大部分战士都要重得多。
当时中央军委对外发报,都要指着这台完全依靠人力的发电机供电,力大无穷的谢宝金正是这一岗位的不二人选。
可惜,平静安稳的日子并没有能持续多久。
在谢宝金加入红军仅仅两年后,1934年,由于当时负责军事指挥的博古和李德在左倾冒险主义思想指导下的错误决策,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上失利,在江西彻底失去主动权。
面对着国民党军队向中央苏区的层层突进,红军不得不放弃现有根据地开始战略转移,开启长征之路。
当时中央红军组成两个纵队,中央、军委机关及直属部队组成军委第一野战纵队和第二野战纵队,谢宝金所在的第一野战纵队代号为“红星纵队”。
随着红军开启漫漫征途,行军之中避不开的问题就是必须一直保持与部队的联络,谢宝金负责的手摇发电机自然就成了支撑中央对外联络的生命线。
红星纵队的首长对谢宝金千叮咛万嘱咐:
“发报机是毛主席和党中央的‘耳朵’和‘眼睛’,这台发电机是给发报机发电,没有这个机器我们可打不了胜仗啊!”
谢宝金虽然不懂打仗,但从首长的言语中他也理解了自己的任务之重,他拍着胸脯向首长承诺:
“您放心,我一定会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来保护它!”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由于当时中央红军只有一台发报机和一台发电机,为了保护这对于红军作战意义重大的两台机器,中央派出了一支128人的加强连。
然而谢宝金和他的战友们很快就意识到,这一趟转移的路将会遭遇的艰险远超他们的想象。
在一开始,发电机还可以由八个人抬且定期轮换。然而长征前期红军的指挥权仍在博古和李德手中,他们坚持要携带所有苏区辎重,甚至包括之前印发的苏区钞票。
红军被这些可有可无的严重拖慢了行军速度,此时面对着四面八方压迫而来的国民党军队,以及头上时不时出现的轰炸机,红军出现了之前从未有过的惨重伤亡。
过湘江时,为了避免发报机和发电机浸水损坏,战士们在水中托着机器迎着炮火前进,时不时就会有战士被击中倒下,这时立刻就会有其他战士过来补上继续托住机器。
越过湘江之后,本有八万多人的中央苏区红军锐减至三万人。谢宝金和战友们也从最初的八个人抬机器,变成六个人抬,再后来是四个人。
直到红军来到了川康地区的夹金山脚下,此时面对着皑皑雪山,谢宝金身边只剩下两个战友和他保护发电机了。
爬雪山的路多是狭窄难走的崎岖小道,几乎没有多少可以让两个人肩并肩落脚的地方,看着面前的发电机,谢宝金一咬牙对其他人说:
“你们抬起来放我肩上,我一个人扛过去!”
就这样,谢宝金一个人扛着68公斤重的发电机,硬是跟随着红军大部队翻越过了一座座极寒的雪山,没有停步,没有掉队。
当红军进入了青藏和四川之间的松潘草地时,谢宝金又遇到了意料之外的考验。
此时发电机已经完全是由谢宝金一人负责的了,他深知多一个人帮自己扛发电机就等于少一个人扛枪,所以他决定全靠自己完成保护发电机的任务。
然而当时正值雨季,草地上遍布着水洼和沼泽,不少红军战士往往是一个不留神就踏入了无底深渊。
谢宝金亲眼看着一个红军战士陷入沼泽,他本能的想要去救人,旁边的战友赶忙提醒他不能放下机器,否则机器可能会沉下去再也没办法捞起来,然后代替谢宝金去救人,然而最终两人双双被淹没。
眼看着面前发生这种惨剧,谢宝金深感自己的无力,也意识到只靠自己肩扛恐怕是很难带着发电机走出草地了。
从未接受过学校教育的谢宝金在绝境中无师自通想出来一个办法,他用几块木板钉出了一个简陋的“雪橇”,将发电机放在上面拖着走。
他最终就这么把发电机拖出了草地,并在1935年10月扛着机器到达了延安,守住了自己对红星纵队首长的承诺。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长征结束后,谢宝金再也不用扛着发电机到处跑了,他一直留在中央军委工作,还当了“延安合作社”的主任。
到新中国成立时,谢宝金已经是解放军总参谋部的一员干事。
可惜的是,当初介绍谢宝金加入红军的毛泽民已经不在了,他于1942在新疆工作时,被反动军阀盛世才逮捕并在次年被杀害,时年47岁。他终究没能看到梦想中的新中国。
建国后不久,谢宝金被查出患上了肺结核病,比起担心自己的身体状况,谢宝金更怕这会影响工作。
于是,认为自己不再称职的谢宝金主动提出退休,时隔多年回到了江西老家。
他本来拿到了一笔安家费在故乡盖起来新房,可以无忧无虑的安享晚年。不过当时正是各地成立供销合作社的时候,说到谁最合适负责供销社,乡亲们不约而同想到了在延安就负责过合作社的谢宝金。
成立供销社是能让老百姓生活更便利的工作,谢宝金认为自己义不容辞,他立即捐出新房当供销社的库房。而自己和家人则住在旁边的茅草屋力。
谢宝金在这个新岗位上坚持工作了二十多年,直到76岁退休。
在谢宝金为供销社工作期间,他永远是干活最积极的,经常不辞辛劳去几公里外的江边搬运货物。
不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谢宝金始终勤俭节约,绝不公私混淆使用供销社的财物,对他来说群众的利益是第一位的,而拿公家的财物就是损害大家的利益。
谢宝金退休后一直生活低调,但他自己的肺结核一直没有根治,他的老伴儿和儿子身体状况也不好,四个孙子还要上学,家里只靠谢宝金在供销社工作的积蓄实在捉襟见肘。
也有人劝过他为何不写信向组织反应一下他生活的窘迫,然而他却认为,现在的生活比起他加入红军前的日子已经好了太多,他作为老红军应当自立自强,不能给国家添麻烦。
1976年,已经78岁高龄的谢宝金在侄子谢林贵陪同下前往北京看病,之后顺道去参观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时隔四十年,谢宝金再次在展厅里看到了那台他曾誓死保护的手摇发电机。
谢宝金情不自禁伸手想要触碰这个多年不见的老伙计,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见状赶忙上前阻止。谢宝金此时已经抑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当场大哭起来,他对工作人员说:
“你知道我为什么要去摸它吗?当年是我把它一路从于都背到延安的……它就像我的亲人一样啊!”
离开北京回到家乡后,谢宝金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好在当地政府了解情况后给予了他们家扶持,谢宝金的的四个孙子都是在政府帮扶下完成了学业。
1984年,谢宝金欣慰离世,享年86岁。
在长征的历史里,有无数像谢宝金一样坚强勇敢的战士,但其中大部分没有见证新中国的成立。
而后来无数如谢宝金一样,在建国后转业扎根基层的党员干部,也正是因为永远不能忘记那些牺牲的战友和艰难的岁月,才愿意为幸福和平的新中国奉献自己的一生。
如今,那台重达68公斤的手摇发电机仍安静的被放置在博物馆之中,它代表了传奇红军战士谢宝金坚韧不拔的一生,也诠释了那个峥嵘岁月里永放光芒的长征精神。
这些都将会被一代又一代的后来者去传承、讲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