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寒门出贵子。”
很多人理解,家境穷困的人,只要寒窗苦读,就能有一番作为。
可是读书这条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走得通;也有一些人,读书很厉害,但是事业发展没有资本,或者被家庭连累,到底没有混出名堂。
“条条大路通罗马”,总有人不知道,自己本就是“罗马”的一部分,或者说出生在罗马,比走到罗马要容易得多。
读书是改变命运的路,但不是唯一的路,也不是单独存在的路。
作为普通人,在读书的基础上,还要修建以下几条路。
01
修炼人品,增底气。
读书成绩好,不等于人品好。
比方说,南宋的留梦炎,是淳佑四年甲辰科状元。后来,他被提拔为宰相。
元军攻打南宋,留梦炎却不带兵抵抗,假装生病,在家休息。杭州被攻破,他丢弃官帽,去了衢州。
元军到了衢州,他借用自己的名气,带着大家一起投降。
文天祥被元军俘虏后,很多人请求元世祖忽必烈高抬贵手,让其去做道士。
留梦炎却阻止,说:“天祥出,复为号召江南义士抗元,吾辈将置于何地?”这句话,导致文天祥被害。
能努力读书的人,若不修炼自己的人品,那么读书的效果,也是要打折扣的。甚至会因此把读书的路,反复堵住。
唐朝著名诗人杜牧,23岁就写下《阿房宫赋》,受到了太学博士吴武陵的厚爱。但是主考官崔郾却只给了杜牧第五名的进士。
原因有几个,其中一个就是:“品行不太好,不拘小节,喜欢烟花风月,好出入娱乐场所。”
记住,在任何时代,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是“德才兼备”的。没有道德,比没有文化更可怕。
于丹老师说过:“二十一世纪工作生存法则就是:建立个人品牌,把你的名字变成钱。”
平时多做好事,多关注社会正能量。你一开口就显得有修养,对于你谋职来说,是很有用处的。
在学识旗鼓相当的情况下,德行靠前的人,更容易得到想要的岗位。
就是你进入体制内,也要通过政审。主要审查的内容,就是你的为人,包括你的亲属的情况。
一家人都喜欢偷偷摸摸,甚至穷凶恶极,就不要抱怨读书没有用,也不要怨恨社会不帮忙。
人品不过关,读书也瞎忙。切记!
02
改善家风,强实力。
在科举制之前,朝廷要选拔人才,依靠“推荐”。主要是“举孝廉”,比一比,谁更孝顺父母,尊敬兄弟,珍爱枕边人。
在魏晋时期,有这样一句名言:“王与马,共天下。”
王,说的就是“琅琊王氏”,代表人物有王导、王羲之等。
说起王家的发迹,离不开“卧冰求鲤”的典故。
有个叫王祥的孩子,对母亲特别好。冬日,母亲要吃鱼汤,他就用身体暖化冰面,找到鲤鱼。
母亲过世后,继母对他很恶毒。他一点都不恼怒,对外人说:“母亲太累了,她有时候心情不太好,我应该多帮帮她,更加孝敬她才对啊。”
他的做法,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和点赞,然后就被举荐做官。
从他这一代开始,家庭就越发兴旺了。
《周礼·地官司徒》中说:“一曰六德:知、仁、圣、义、中、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婣、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一家人能按照礼仪里说的去做,那么就没有不兴旺的道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同情那些穷苦的家庭。但是真正愿意帮助的,是那些穷苦,但是家庭和睦的家庭。
比方说,有孩子读书很厉害,为了上大学,把生病的母亲带在身边,然后靠勤工俭学来养活母亲。社会上的爱心人士,最喜欢资助这样的家庭。
拿到爱心钱,然后把父母抛弃的人,应该是会让社会寒心的,以后也没有人同情了。
家和万事兴,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上升通道。
03
选对圈子,遇贵人。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智者,人帮人;愚者,人踩人。
看以上两句俗语,我们很快会发现,不要进入愚者的圈子,这样会害了自己。
和靠谱的人在一起,互相帮助,要成功就容易多了。
“跟对人”,别人走一步,你就能同步前进。要不了多久,你还可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在唐朝时期,李白去了长安,和贺知章走得很近,因此他得到了翰林院的工作机会。
从贺知章“金龟换美酒”的典故里,就能发现,李白选择的人,非常靠谱。
在之前,李白巴结大臣裴长史、张相,都没有什么用。
更可怕的是,有的人,才高八斗,却被坏人利用,被利益群体牵着鼻子走,一步一步走向万丈深渊。《儒林外史》中的匡超人,就是跟着潘三,帮忙代考,写一些虚假的诉状,人生一败涂地。
古人云:“以富而能富人者,欲贫不可得也;以贵而能贵人者,欲贱不可得也。”
你跟着努力赚钱的人,想变成穷人,还不太可能;你遇到了贵人,学会了助人为乐,要走到底层去,都不能。因为强大的合力,会推着你走向高处。这样的“身不由己”,我们是乐意的。
04
改变命运,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不是你读了几本书,就可以坐享其成了。
和睦的家庭是后盾,高尚的人品是底气,正确的圈子是合力,缺一不可。
正如鲁迅说的:“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精神上不能富起来,命运就会一直萎靡不振。
提振精气神,读书也会声如洪钟,智慧也能正确利用。
愿我们,读好书,做好人,走好路。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867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