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意伯刘伯温死后, 他的子孙后代如何? 两子皆未善终, 爵位传6代

雍亲王府王妃2024-07-11 15:50:00  139

若提明太祖朱元璋身边的谋臣,我们首先想到的便是朱元璋称之为“吾之子房”的刘伯温。只可惜刘伯温没有“子房”(张良)的结局好,都是开国的功臣,子房善终,而刘伯温却忧愤而死。

01刘伯温忧愤而死

刘伯温从小便博览群书,不管是天文、历法还是兵法、象纬之学皆很擅长。1333年考中进士入元朝为官,因在仕途中遭受排挤而回乡隐居。1360年在朱元璋的邀请下前往南京,成为朱元璋身边的谋臣,朱元璋有什么重要的事情都会找刘伯温商议。

而刘伯温不仅为朱元璋提出时务十八策,而且还陆陆续续提出对策,助朱元璋得天下。

朱元璋称帝后,刘伯温任御史中丞,洪武三年被封为诚意伯。

虽然刘伯温助朱元璋称帝、创立大明王朝,被后人比作诸葛亮一样的人。然而他却并未善终:

洪武十年,在与韩国公李善长、左丞相胡惟庸等人的交恶中,辞职回到了青田故居;

之后因太祖皇帝不放心,而将刘伯温召回南京,待在自己的眼皮子地下。

洪武八年,正月下旬感染风寒,胡惟庸奉朱元璋之命带着御医前去为刘伯温看病,然而刘伯温按照御医给开的药方抓药后,肚子便像是有石头压着一样,十分痛苦。二月时刘伯温曾跟朱元璋提过吃了御医开的药病情身体更加不适,朱元璋听后只是让他安心养病,刘伯温顿时心寒。三月下旬时刘伯温已经不能下床走路,在儿子刘琏的陪伴下,在朱元璋派来的人护送下,再次回到了老家青田。

回到青田后,刘伯温便拒绝一切药石,只是正常的饮食。

仅仅几天后,刘伯温便自知自己时间不多了,将自己的两个儿子叫来交待后事。刘伯温让长子刘琏从书房拿来一本天文书,告诉刘琏:我死后一定要尽快将这本书交给皇上,后世子孙不要再学习这门学问。紧接着刘伯温告诉次子刘璟一番话:

为政的要领在宽柔与刚猛循环相济。如今朝廷最必须做的,是在位者尽量修养道德,法律则应该尽量简要.......如此一来,上天便会更加佑我朝永命万年。

原本刘伯温是想要将这番话写成遗表交给太祖皇帝,但是刘伯温很清楚只要是胡惟庸还在一天,皇上便不会将自己话当回事;等到胡惟庸死后皇上必然会想起自己,所以刘伯温叮嘱次子刘璟,等到胡惟庸死后,将自己的这番遗言密谋给皇上。

四月十六日刘伯温去世,终年65岁。

刘伯温的死实在是可惜,若是在洪武元年朱元璋称帝时,刘伯温能跟汉朝开国功臣张良一样“功成身退”、云游天下的话,最起码能善始善终;然而历史不能假设,我们只能惋惜。

刘伯温死后,他的子孙后代结局如何呢?

两子均未善终,爵位断断续续传了6代,最后一代诚意伯不知所踪。

02被胡惟庸一党胁迫而死的刘琏

刘琏是刘伯温的长子,1348年出生。刘琏性格刚毅果断,颇有锐气,不肯向权佞低头。他的诗歌受父亲的影响极大,跟父亲差不多一个风格,有很多的作品传之后世。在父亲刘伯温死后,洪武四年刘琏任考功监丞,并且兼任试监察御史,前往山西任参政。

太祖皇帝很清楚刘琏的才华,便打算重用刘琏。

胡惟庸又怎么能让刘琏平步青云呢?毕竟刘琏的父亲刘伯温,本就是因为胡惟庸而辞官回乡,甚至连刘伯温的死很可能跟胡惟庸都有关系。

洪武十二年胡惟庸一党胁迫刘琏,刘琏不愿为人所迫直接跳入井中而死。

刘琏去世时年仅32岁,正是建功立业的年纪,却因奸佞而死,实在是令人痛惜。好在刘琏生有子嗣,他的长子刘廌在刘琏去世这一年已经十几岁的年纪。

而且在刘琏去世的次年,胡惟庸案发,胡惟庸被太祖皇帝下旨处死。

若是刘琏能再坚持一年,活到胡惟庸案发,太祖皇帝必然会对其十分重用。

03自缢而死的次子刘璟

除了长子刘琏外,刘伯温还有一子刘璟。

刘璟比兄长刘琏小两岁,1350年出生。刘璟从小便读书十分刻苦,而且对经传颇有研究,更加难得的是刘璟对兵略颇感兴趣,不仅喜欢谈论兵法,而且喜欢研究韬略。如此一位满腹才华还懂兵法之人,自然会大有作为。

洪武十四年,延安侯唐胜宗奉命征讨温处叶丁香、吴达起事,刘璟跟随一起,为唐胜宗出谋划策。此次出征刘璟在唐胜宗的身边,可谓是锋芒初显,唐胜宗班师回朝后,向太祖皇帝奏明刘璟确有才略。太祖非常高兴,大赞其为“果然是刘伯温的儿子啊!”

之后,每年太祖都会将刘璟召到京城拜见。

不过并未给刘璟授予官职,为朝廷效力。

洪武二十三年,太祖皇帝下旨刘璟承袭父爵——诚意伯爵位。不过刘璟并非贪恋权势之人,并不打算承袭爵位,便请求太祖将爵位让给了自己的侄儿——兄长刘琏的长子刘廌(zhi)。

太祖见刘璟不袭爵,便将刘璟担任閤门使一职,在太祖上朝的时候,刘璟便专门负责检查百官在奏事时有没有遗漏说错的地方,若是有的话及时纠正补充。

之后太祖又将刘璟擢升为谷王府左长史,奉太祖之命提调肃王府、辽王府、燕王府、赵王府、庆王府以及宁王府的事务。

洪武三十一年,太祖皇帝病逝,建文帝登基。

建文帝登基没多久便开始削藩,燕王朱棣不愿成为下一个被削的藩王,便抢先一步起兵靖难。刘璟心系天下,得知燕王朱棣起兵后便即刻赶回南京,为建文帝献上十六策助建文帝平定叛乱。然而建文帝一味地宠信东宫伴读黄子澄、兵部尚书齐泰等人,并不相信刘璟,所以对刘璟平定燕王起义的对策一策都未采纳。

建文帝命刘璟跟随曹国公李景隆一起北上,为李景隆出谋划策。

然而李景隆跟建文帝一样,丝毫不听从刘璟的计策。李景隆本就是一位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还并不将刘璟的建议当回事,很快便大败。

建文二年,刘璟虽然卧病在床身有不适,但还是坚持回到南京城,将自己所作的《闻见录》进献给建文帝,然而建文帝仍旧不听。一而再再而三的“打击”让刘璟终于知晓,自己即便是有再多的计谋得不到建文帝的支持都无用,失望之下刘璟便放弃官职回到青田老家隐居度日。

建文四年,燕王朱棣率领燕军进入南京城,建文帝不知所踪。四年的靖难之役,燕王朱棣取代侄儿坐到了皇位上。朱棣登基后,十分爱惜满腹才华的刘璟,便下旨召刘璟入宫。虽然刘璟从未得到太祖皇帝与建文帝的重用,但是他还是接受不了朱棣“篡位”,所以便拒绝了朱棣。

朱棣对此十分恼怒,便派人去捉拿刘璟,逼着刘璟前往南京。朱棣的意图是,等刘璟来了南京软硬兼施,无论如何都让刘璟臣服自己。

刘璟被抓的时候,恰好是端午节的前一天,乡亲们很清楚刘璟次去很可能回不来了,所以便提前准备了粽子、鸡蛋,来为刘璟送行。刘璟挥泪跟乡亲们告别,来到了南京城。

见到刘璟后,朱棣便苦口婆心劝说刘璟入仕。

但是刘璟坚决拒绝:为人臣者,如何能侍奉两位主子呢?宁死不从。

朱棣让刘璟称呼自己“万岁”,然而刘璟始终不肯改口,仍旧称呼朱棣为“殿下”,并且告诉朱棣:殿下多年后,仍旧逃不过一个“篡”字。

朱棣见刘璟如此“不识抬举”,便将其关进狱中。

当天晚上,刘璟便用自己的长鞭自缢而死,终年52岁。

诚意伯爵位断断续续承袭到了明朝结束

原本太祖想让刘伯温次子刘璟承袭诚意伯觉悟,然而刘璟并没有承袭而是让给了自己的侄儿,为此大明王朝第二代诚意伯便是刘伯温的孙儿——刘廌。

刘廌受祖父、父亲的影响,同样是满腹经纶,洪武二十三年十月,刘廌正式承袭诚意伯爵位,年俸增加260石,一共食俸500石,与此同时刘廌被进光禄大夫,他的妻子常氏则是被封为夫人。

然而刘廌并不想入仕,因为他的祖父与父亲都是因为奸臣胡惟庸而死。

所以刘廌便以为父守墓为由,归隐故里青田。

洪武三十年,刘廌被贬到了甘肃。

次年三月,刘廌被赦免。

后建文帝登基后,也想要刘廌入仕,但刘廌还是拒绝了。

建文四年,朱棣登基,在邀请刘廌的叔叔刘璟的同时,朱棣也想要刘廌入仕。然而刘廌仍旧是以为父亲守墓为由拒绝入仕。之后刘廌一心研究文学,广交好友,纵情于山水之间。至于刘廌何时去世的,史料中并无记载,只知是在永乐年间。

虽然刘廌是第二代诚意伯爵位,但实际上在伯爵爵位上时间并不长,而且刘廌之后诚意伯爵位再次断袭多年,一直到嘉靖年间,诚意伯爵位才再次得到承袭。

嘉靖十年(1531年),刘伯温的老乡、刑部郎中李瑜言上奏嘉靖帝:刘基(伯温)应当配享太庙,封世袭爵位,就像中山王徐达一样。

嘉靖帝便让群臣商议,大家皆认为刘伯温应当跟大将军徐达一样配享太庙。

嘉靖帝也赞同,御史在这一年下旨刘伯温的九世孙(刘廌六世孙)刘瑜承袭诚意伯爵位。

“高帝收揽贤豪,一时佐命功臣并轨宣猷。而帷幄奇谋,中原大计,往往属基,.....基宜侑享太庙,其九世孙瑜宜嗣伯爵,与世袭。”

也是从这一年开始,诚意伯刘基取代“黑衣宰相”姚广孝配享太庙。

刘瑜不仅承袭伯爵爵位,而且还被授予处州卫指挥使一职。后被奉命在南京掌管前军都督府事务,在任上病逝,终年63岁。

到了嘉靖一朝时,刘伯温的后代已经到了九世孙。对于刘瑜来说,跟自己的六世祖刘廌承袭爵位的心境是完全不同的。刘廌亲身经历了祖父与父亲被奸臣所害,自己自然不愿重蹈覆辙,对入仕是很没有信心的,所以不管是太祖、建文帝、明成祖,刘廌都没有入仕的打算。

刘瑜死后,他的孙儿刘世延在嘉靖二十八年承袭爵位。

嘉靖三十年十月,刘世延被授予南京左都督府都督,后调任右军都督。嘉靖三十九年二月,南京振武营因为军饷的事情直接害了督储侍郎黄懋官。刘世延作为南京右军都督自然需要处理军士们作乱的事情,并且通过补偿军饷的方式平息了此次兵变。

刘世延虽然在此次兵变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不过却因此而恃宠生娇,在当月因为与自己的僚属不和而被革职。嘉靖四十年五月,刘世延奉命署理都督佥事一职。

嘉靖四十四年,刘世延奉命前去祭奠景王朱载圳。

嘉靖四十五年,礼科给事中辛自修弹劾刘世延,刘世延不仅被革职还丢了爵位。

隆庆二年,刘世延恢复爵位。

不过在万历年间(隆庆帝的儿子明神宗在位期间)年间,刘世延因为多行不法之事而被下狱,万历三十七年去世。

在刘世延之前他的嫡长子已经去世,虽有嫡孙刘莱臣,但是刘莱臣尚且年幼,便由其庶兄长刘荩臣来承袭诚意伯爵位。刘荩臣在天启二年病逝,次年他的儿子刘孔炤承袭爵。

其实刘荩臣是父亲刘尚忠与婢女所生的庶子,刘尚忠与继配夫人胡氏生有嫡子刘莱臣,刘荩臣承袭爵位是因为弟弟尚且年幼,算是“借袭”,在刘荩臣去世后,理应将爵位还给弟弟刘莱臣,毕竟刘莱臣才是嫡子。

然而刘莱臣却与生母胡氏先后被害,如此爵位只能由刘荩臣的儿子刘孔炤来承袭。

刘孔炤在崇祯一朝,同东林党人不和,时常发生矛盾。

崇祯十一年,被授予南京右府提督操江兼巡江防。

崇祯十六年(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军进入北京,崇祯皇帝自缢而死,大明王朝结束。

李自成被赶出北京后,紧随其后清睿亲王多尔衮率兵进入,并且在1645年清廷迁都北京。

与此同时万历帝的孙儿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是南明第一位皇帝,如此一来南京便成为新朝廷所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南明朝廷。

刘孔炤及其父祖本就世代在南京为官,作为朝廷贵勋与操江提督,很快便成为新帝弘光帝身边的朝廷重臣,帮助马士英入阁拜相。

1645年清军迅速南下,逼近南京,弘光帝不得不逃走,逃到了太平,后被清军所俘。而刘孔炤,则是带领残余部队数千人乘船入海。

弘光帝被抓后,唐王朱聿键(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三子唐定王朱桱的八世孙)在福州称帝,史称明绍宗,年号隆武。鲁王朱以海(朱元璋第十子朱檀九世孙)则是在绍兴监国,二人皆不相让。而刘孔炤则是支持鲁王,随着清军继续南下,南明第二位皇帝隆武皇帝也被清军俘获。

刘孔炤再次带着自己的部队入海,到了清顺治十年(永乐七年)刘孔炤带着自己的儿子永锡归顺张名振(明末清初抗清名将),同张名振一起攻破进口,驻守在崇明,之后又收复了舟山。

到了清顺治十三年,清军攻入舟山,刘孔炤的儿子永锡战死,年仅17岁。

而刘孔炤则是再次入海,之后不知所踪。

结语

诚意伯刘伯温虽从未上过战场,但是他对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建言献策,功劳丝毫不输任何一位战功赫赫的大将,所以他是明朝开国功臣获封伯爵、侯爵、公爵中仅有的两位文臣之一,另一位便是韩国公李善长。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被后人比作诸葛亮、满腹才华的人,却没有善终,洪武八年便去世了。

更加让人惋惜的是,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因胡惟庸一党而死,一个因不屈服成祖朱棣自缢而死。

不过好在刘琏生有子嗣——刘廌,刘廌受父祖的影响同样满腹才华。但是即便是再有才华,有父亲、祖父的前车之鉴在,他并不愿入仕,拒绝了成祖朱棣。

也正因为如此,诚意伯爵位只传了两代就断了。

到了嘉靖一朝时,因为嘉靖帝的缘故,诚意伯爵位才重新得到承袭,之后在明朝又传了四代,与明朝一起结束。至于最后一代诚意伯刘孔炤,清军迅速南下的势头下,入海不知所踪。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865863.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