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鲸新闻7月10日讯(记者屠俊)国内知名ADC创新药企业荣昌生物(688331.SH)继遭遇7月9日20CM暴跌后,7月10日继续下探,截至收盘跌幅超过10%。
消息面上,根据7月9日超过百家机构投资者参加的该公司组织电话会议内容,市场担心其核心产品泰它西普对外授权是否顺利,以及其目前的现金流情况。
荣昌生物目前主要有2款药物成功实现上市,包括一款自免药物泰它西普(RC18)以及一款ADC药物维迪西妥单抗(RC48)。
2023年年报显示,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83亿元,同比增长40.26%;但归母净利润为-15.11亿元,相较2022年,亏损进一步扩大。其中,该公司2023年的销售费用从4.41亿元激增至7.75亿元,同比增长75.9%。
此外,荣昌生物表示,净利润同比减少,主要是2023年各研发管线持续推进、多个创新药物处于关键试验研究阶段,研发费用大幅度增加,另商业化销售投入团队建设费用和学术推广活动开支等增加所致。
研发和商业化销售费用一直是两匹“吞金兽”。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3年,荣昌生物的研发投入分别为7.11亿元、9.82亿元、13.06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49.85%、127.19%、120.62%。销售费用方面,2021年至2023年,公司的销售费用分别为2.63亿元、4.41亿元、7.7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987.54%、67.59%、75.90%。
长期高额的支出,让荣昌生物至今未能实现持续盈利。2021年至2023年,公司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4.72亿元、7.72亿元、10.83亿元;净利润分别为2.76亿元、-9.99亿元、-15.11亿元。
今年一季度,荣昌生物实现营业收入约为3.3亿元,同比增长96.41%;对应实现的归属净利润约为-3.49亿元,同比下降7.77%。
持续亏损下,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荣昌生物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约6.2亿元,短期借款达5.74亿元;今年4月,为“缓解公司研发及经营资金的紧张局面”,荣昌生物披露定增方案,拟募集资金25.5亿元用于新药研发项目。
对于现金流情况如何?荣昌生物公告指出,公司在资金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公司账上有一定的现金储备;2、公司商业化带来一定规模的现金流;3、公司拥有充足的银行授信;4、潜在的国际合作也有可能带来一定规模的现金流;5、资本市场融资。
除了担心其现金流情况,市场对于其核心产品泰它西普曾经寄予厚望。泰它西普是全球首款注射用重组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增殖诱导配体双靶点的新型融合蛋白产品,可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2021年3月,该产品获批上市,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这也是国内首款获批上市的国产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产品。
不过,泰它西普的首个专利预期2028年6月到期,有投资者担心会影响这款药物的国际合作。
7月9日,荣昌生物在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泰它西普是公司的核心产品,公司正在积极推进其对外授权,但由于泰它西普适应症较多,给合作谈判带来一定难度,公司将进一步调整和优化BD策略,推进项目达成。此外,公司认为泰它西普在美国具有良好的专利及数据、市场保护格局。
对于专利到期问题,荣昌生物则表示,在美国,对于药品的专利保护布局并不仅仅是局限于药品结构专利这一个单一的专利,而是会包括药品制剂、适应症以及治疗方法等专利类型,从而形成一个全面的专利保护格局。
虽然,泰它西普的物质结构专利可能在28年到期的基础上最多可获得不超过5年的延长期,但同时,还存在泰它西普冻干制剂(2020年申请)、泰它西普用于红斑狼疮的治疗方法(2019年申请)、泰它西普治疗IgA肾病(2022年申请),干燥综合症(2022年申请)和重症肌无力(2023年申请)的应用等专利布局,针对这些治疗方法和应用的专利保护周期,在专利授权后,将获得自申请日起至少20年的保护时长。同时,根据更多适应症的拓展,预计还会开展进一步的专利布局以进一步延长产品的专利保护周期。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863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