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术到淮南时,吴郡太守是大名士盛宪。
李傕派到关东的特使马日磾,受袁术胁迫,在其给朝廷的上表,总是签名在首,为其背书。
以至于扬州的吴、庐江、豫章等郡,都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袁术势力的裹挟,成为其“后花园”。
(袁术四路出击背景下的吴郡)
194年,当袁术主力向陶谦势力发起三面进攻,又让孙策攻打“不听话”不肯借粮的庐江太守陆康时,把控朝廷的李傕任命的扬州刺史刘繇,进入吴郡。
这使吴郡一下子成为了,多方势力博弈的中心。
盛宪时期的吴郡
盛宪,字孝章,扬州会稽郡人。
孔融后来有篇名作《论盛孝章书》,就是上书给曹操,请求征辟解救被孙吴迫害的盛宪的。
文中说盛宪“有天下大名”,又提到了他的才德受到很多人的诟病。
这大概和陆康前期一样,与袁术走得比较近有关。
(吴郡太守盛宪因曾顺从袁术受诟病)
袁术自称扬州刺史,又有马日磾在手,更是挟“特使”而“令”扬州。
庐江太守陆康,因讨江夏黄穰之功,被升为中二千石,仅次于万石的三公,是九卿待遇,与袁术的左将军同级。
但他都带过六岁的小儿子陆绩到寿春见袁术,还留下了“怀桔遗亲”的佳话。
吴郡离袁术也近,盛宪还和陶谦的关系也不错。
但盛宪没像后期的陆康一样被袁术攻打,当也是承认袁术这个刺史的。至少没让袁术觉得他是个后方威胁。
当时的吴郡,虽然相对江南其他郡开发程度较高。
但是在生产力还不够发达的时代,人类的力量在大自然面前很渺小,对江南繁茂的原始地貌的开发是非常难,非常缓慢的。
吴郡北部还可以,不过南部就有待继续开发了。故仍属边郡,依汉制在南部设置了都尉府。
(当时江南到处是丘陵沼泽的原始地貌)
郡都尉府分管几个县,和太守一样设有治所及辅官机构,俸禄比二千石,比太守略低,但也是二千石级别。
太守是郡都尉的上司,但历史上也有郡都尉压过太守的情况出现。
足见郡都尉权力地位,在郡里的举足轻重。
太守的郡治所往往设在开发得比较好的地区,而郡都尉的地盘一般划在待开发地区,以求逐渐发展起来。
吴郡的郡治所设在吴县(今苏州市),吴郡都尉府设在钱唐县(今杭州市钱塘区)。
当时的吴郡都尉正是投机分子、搞事精许贡。
(盛宪为太守时的吴郡)
袁术初到淮南时,攻打会稽周氏的老二、九江太守周昂,老三周喁从会稽老家赶去相助,失败后返回途中被许贡所杀。
当时周氏三兄弟的老大周昕,正是在许贡西边的丹阳太守;吴郡太守盛宪也是会稽人,而且和许贡关系不好;会稽郡就在许贡的南边,周家族人随时能打上门来。
在钱唐的许贡,夹在这三股势力的中央。
是什么给他的底气,敢冒着被围殴的风险杀周喁?
一定是他对袁术到淮南后的局势有了一个预判,这是他向袁术献上的一个投名状,早早傍上大腿,帮自己对付盛宪,甚至对江东大洗牌。
盛宪对袁术也比较“懂事”,周昕很快又被袁术赶回了老家,吴郡就暂时维持了这种稳定。
(吴郡有严白虎等众多豪族)
另外,由于江东的开发度不高,地形复杂,加上民风彪悍,官府对辖区的管理能力也是有限的。
既有像丹阳郡北部秣陵(今南京市江宁区秣陵街道)的笮融、薛礼这样据城自守的军事力量,又有泾县的祖郎、吴郡乌程(今浙江省湖州市南菰城遗址)的严白虎等众多地方豪族及山越势力。
他们拥有数量不等的军队和人口,与官府时而为敌,时而合作。
盛宪做太守时的吴郡,总体与袁术关系和谐,虽然太守、郡都尉、豪族三股势力矛盾重重,还算处于一种动态平衡。
但随着194年扬州刺史刘繇的到来,这种平衡被打破了,各势力开始了一轮洗牌。
吴郡洗牌
上篇文章已论证了吴景、孙贲迎刘繇到吴郡曲阿(今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不是二人背叛了袁术,而是袁术的祸水东引之计。
(袁术将祸水东引到吴郡)
因为刘繇为刺史前,所避难的淮浦,正是袁术此阶段主要对手下邳陈氏的老家。
下邳陈氏给钱给兵给地盘,扶植刘繇一起对付袁术。
刘繇留在徐州广陵郡,必然和下邳陈氏一起全力对抗袁术。不如将他引到吴郡,让他与吴郡本土势力相互牵制消耗,以便袁术后续收割吴郡。
刘繇到曲阿,首先不高兴的自然是太守盛宪。他顿时成为了袁术、刘繇博弈的夹心饼干。
交出权力迎刘繇为主,袁术的谋算落空,怎会高兴?对抗刘繇,就是对抗他背后的下邳陈氏和陶谦,同时还是对抗朝廷,而且刘繇的名气那么大,将被天下人诟病。
何况背后还有个觊觎太守之位已久的许贡,在虎视眈眈搞小动作。
左也不是,右也不是,让盛宪难以抉择。
(刘繇和兄长刘岱皆是名士)
于是盛宪推脱有病下了野。
顺从“逆者”袁术在先;推脱有病下野,不助同样是名士的朝廷刺史,造成吴郡后来的混乱在后。
也难怪盛宪后来,依然会被“曹操”朝廷的“激进青年们”所诟病!
按汉制,设都尉的郡,太守职位突然空缺,由郡都尉接任。
许贡作为搅屎棍,完全没有盛宪这些大名士的思想包袱,带着人马就开到吴县做了太守。
并很快就要加害原太守盛宪,幸得吴郡名士高岱,和盛宪旧部许昭(非刘繇谋士许劭许子将)相救,才逃脱。(裴注《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引《吴录》)
(许贡到吴接任太守)
许贡为什么这么快就对盛宪要下手?人家下野了,又病得连太守都不能做,这操作有什么意义?
很明显,盛宪对许贡的太守之位,存在着很大的威胁,需要杀他。
盛宪并不是这么巧病到太守都不能做了,他是要通过下野不落袁术口实,空出位置让刘繇顺理成章地迅速占据吴郡。
只是没想到许贡动作这么快,打乱了他的计划,从而双方矛盾激化,新旧势力斗了起来。
只是斗争结果是许贡赢了,盛宪导的这场戏没按剧本发展。
在曲阿的刘繇没抢到吴郡,袁术是喜闻乐见的,双方仍有“和平共处”的基础,让刘繇和许贡在吴郡争得更激烈些吧!
许贡比盛宪有野心,是比盛宪更合适的对手,吴郡能越乱越好。
(刘繇入吴后的吴郡局势)
但这世界上不是只有袁术聪明,人家刘繇也精明得很,根本不按袁术的剧本走。
他并不向许贡的吴郡方向发展,而是先向西组建了小势力联盟。
在丹阳郡东北角,有一小片城市群,分布着笮融等小势力,独立于丹阳太守吴景的势力之外。
刘繇利用自己的高名望,及扬州刺史的地位,将他们小小联合了起来,成为盟主。(裴注《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引《江表传》)
这些小势力别看地盘不大,军事实力却不可小觑,比如秣陵的薛礼、笮融就拥有上万兵马。
刘繇强大了起来,在曲阿立稳了脚,却迟迟不和许贡开战。
袁术越看越不对头,于是向吴郡渗透进去一股自己的势力。
(刘繇的小势力联盟)
朱治曾在孙坚的长沙做过郡都尉,到豫州后被派到徐州帮陶谦剿黄巾军,在袁术和陶谦开战前,从徐州回到了袁术的寿春。
朱治出身、地位比较高,有做郡都尉的经验,做事也比较有想法。
还有一点,他是丹阳郡故鄣县人,紧邻吴郡。
袁术看中他后,逼迫太傅马日磾将他招为幕僚,先提升其声望。
然后又上表,逼迫马日磾带头签字,表朱治为吴郡都尉,来到钱唐。
吴郡太守许贡,一来需要时间消化吴郡,二又希望太守之位得到扬州刺史刘繇的认可,前期是不愿意和刘繇开战,但随着时间推移就难说了。
但袁术派朱治做吴郡都尉,却是一步臭棋,将许贡的注意力牵制在了吴郡南部,更不再与刘繇为敌。
所以刘繇没了后顾之忧,接下来就放心大胆地偷袭了吴景的丹阳郡,正式与袁术开战。
又在刘繇升为扬州牧后,许贡与会稽太守王朗一样,承认了其领导地位。
(吴郡都尉朱治当时在钱唐)
在刘繇和袁术、孙家关系正紧张的时候,朱治派人到刘繇的曲阿,将孙策的母亲及孙权等弟、妹送到了袁术那边。
说明他和刘繇的关系并不差,和许贡也没提前撕破脸,后来刘繇为扬州牧横绝江东时,也承认了其领导。
再后来孙策过江击刘繇的时候,朱治北上打败许贡,献吴郡给孙策。
逃去投奔严白虎的许贡,后来上表许都朝廷,说不能放任孙策坐大,希望引为后援。
这都是吴郡新一轮洗牌的事了,那是后话。
总结
袁术到淮南后,重心和主力军团都放在北方,与陶谦势力的下邳陈氏家族鏖战。
(袁术与下邳陈氏的战争很胶着)
对南方的江东,主要借助朝廷特使马日磾的影响力,和各种手段谋取,不得已才以数量有限的偏师征伐。
吴郡和北方前线广陵郡仅一江之隔,地理位置特殊,作为战争第三方被迫卷入战争博弈。
为减轻前线压力,并图谋吴郡,袁术将刘繇军从广陵,祸水东引到盛宪的吴郡,但太守盛宪称病下野,吴郡都尉许贡做太守后,也没和刘繇爆发战争。
于是袁术又在吴郡,安插了自己的人吴郡都尉朱治,但却将许贡彻底推向了刘繇一边。
经过袁术对吴郡一番折腾后,却弄巧成拙,给后方招来了狂风暴雨,形成南北两面同时遭受刘繇、下邳陈氏两大劲敌联合作战之势。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86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