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帝李世民为何崩殂? 风湿病? 高血压? 他才是关键!

谈谈旧历史2024-07-08 18:32:04  80

“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

在杜甫《北征》一诗中,对一位皇帝不吝夸赞。这对于一位写出“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的现实主义批判诗人来讲,颇为难得。

而在杜甫,这位与李白齐名的大诗人一诗中。对于这位皇帝的夸赞,可不仅此一首。像是《行次昭陵》的“谶归龙凤质,威定虎狼都”,以及《折槛行》中的“呜呼房魏不复见,秦王学士时难羡”,都在夸耀这位皇帝的功德。与常拿周礼,举周公的孔子无一不同。

这位皇帝不是他人,正是开头所提说到的“太宗”李世民。在诗人杜甫的一生中,歌颂李世民的诗句无数。而也正如杜甫述写的那样,这位打下大唐江山,开创唐初良好政治风气的皇帝,正是一位文武全略的“完人”。

除开建国治世的大业外,李世民在“小业”上亦有成就。在武艺上,他“箭穿七札,弓贯六钧”,在军中无人能及。文学上,其又留下了《望雪》《守岁》这些水平不错的诗句。

其宽政爱人,虽也有犯错误杀忠臣的错举,但总体上仍能称是真正的千古一帝。

可就是这样一位帝王,在死时却十分凄凉。甚至还在后世遭人嘲笑“晚年昏庸”,这究竟是因何如此?李世民晚年的死亡又究竟有何蹊跷之处?

一、多病缠身

毫无疑问的是,李世民是病死的。他晚年生病,将朝政托于太子李治后,就移居到了陕西终南山上。因为常年服药都未曾治愈,李世民将所有的太医都留在了皇宫,最终病死在终南山的翠微宫中。

是病死的,这一点已经是无可争议的事实。可李世民是因为什么病死亡的,一直是众说纷纭的事情。

像是荒唐点的,就有说李世民是因为“痢疾”这个肠胃炎疾病死亡的。也有说李世民是吃多了面食,得了糖尿病死亡的。不说糖尿病如何,单说痢疾这一疾病,还是唐太宗在征讨高句丽时所得,在征讨高句丽时就已经痊愈了。

而目前比较主流正经的说法,是将李世民的死因归为了两个方面。一个,是服药过度导致的重金属过量,继而使得肝器受损,抵抗力下降。

于史书中记载,在太宗晚年时,曾得过一种名叫痈疮的疾病。这种病会在背部起许多“疙瘩”,在严重时不仅疼痛难忍,还会有头疼发热等等症状。在疙瘩破裂后,还会流出黄色的脓液。

这种病虽然是糖尿病患者易得,看似与上面“糖尿病去世论”不谋而合。但有史记载的李世民晚年饮食,也只是酷好吃面。这对于一个有运动的50岁的人来说,即便是构成了糖尿病的条件,也是难以达到这种程度。

真正让太宗的上痈疮这个疾病的,还是他在晚年服用的大量丹药。在唐史中记载,李世民从贞观二十年,也就是四十九岁时开始服用起方士炼制的丹药。到了后面,还听信大臣的推荐,服用起了天竺僧人带来的“仙药”。

而古代所谓的“丹药”,其实就是用朱砂一类的矿物质通过烧炉炼制得来。而朱砂又名叫硫化泵,是制造水银的主要原料。而服用硫化泵,就会导致慢性的泵中毒。长久服用,就会致使毒性累积,最后拖垮身体。

即便是有名的长寿皇帝嘉靖,在服用丹药过多后,也出现了长丹疹的情况。且脏器重金属中毒体现来的症状也是多种多样的,许多古代皇帝的“病死”,其实就是服用丹药的功劳。

单在唐朝老李家,因为吃丹药直接性或间接性死亡的皇帝,就多达八位之多,放在古代王朝中也堪称是独一份了。

也是因此,到了后世,就有许多人嘲笑太宗皇帝“是尽管英勇一生,最后也逃不去长生的诱惑”。不过这句话放在李世民身上,实在是有失偏颇。

毕竟在其年轻时,还对秦始皇找寻天下方士,寻求长生不老的行为嗤之以鼻。即便是晚年开始服用丹药,李世民的目的也并非是因为寻求长生不老,而是为了“治病”。至于这个,就要聊到伴随李唐皇室几百年厄运——遗传病了。

有关于李唐皇室害的是何种病症,至今也没一个确切的医学名词去概括。在史书上记载的是“风疾”和“气疾”。行为表现上,李世民在记载中经常头疼难忍,四肢麻木,类似于现在的高血压,是属于心脑血管疾病。而这,也就是晚年李世民病死的第二个原因。

在没有现代医学的古代,即便是皇帝,对于高血压也是束手无策。而太宗越到晚年,这一风疾的症状也就表现得越加严重。在寻常药物不管作用的情况下,太宗皇帝就将视线瞄准向了丹药。

不太巧的是,李世民当时服用的丹药,恰好有一些镇痛的作用。每曾服用,都能缓解一些头痛和四肢麻木的症状。长久以往,就让李世民对丹药产生了依赖。一到高血压症状出现,就会去服用丹药。久而久之,也让他放弃了正常的医治。也是因此,埋下了后面泵中毒的结果。

除开金属中毒以及风疾外,李世民还有一些类似于风湿病的症状,每到潮气重的时候就会全身疼痛。加以他在青壮年时期,多次领军征战,负过不少伤,这大大缩短了他的寿命。在去世前,李世民还举兵征讨高句丽,这也为其的身体状况埋下了不少隐患。

有战伤,有风湿病,有遗传病,还有服用丹药导致的泵中毒。正是这些疾病汇于一身,才有了李世民在53岁时候的崩殂。

不过,这却并非是李世民53岁就去世的主要原因。毕竟他的老爹唐高祖,一样是有风疾的毛病。但唐高祖的寿命就能够称得上长寿,在李世民上位之后,还能给他生一堆弟弟妹妹。这身体条件,可不是李世民能比的。

二、晚年“昏”

正如大多数人对高血压的印象,是压力大,生气生出来的一样。李世民虽然在即位后一帆风顺,几年发展国家,之后一路平推突厥和周边各国。但在他即位前,和中后期发生的种种事情,却是让他烦恼不少。

首先就是在登皇位前的兄弟争斗,父亲主意的变来变去,可是让这位功高盖主的秦王坐了不少次心灵上的过山车。不过这个时候,多少还是能让李世民理的清楚,拿的定主义的事情。就算拿不准,身边还有一堆渴望建功立业的谋士推着自己走,不愁大业不成。

但在中后期发生的事情,就有些不同了。身边没有了可以探讨的人,自己也拿不定主意。这件事不是别的,正是太宗遭遇的立储困难。

他在中年时期对二子李泰的特别恩宠。让一直没有得到李世民什么好脸色的李承乾心里有了不平衡,加以后面长孙皇后去世,让李承乾没了依靠。另一边的二子李泰,则是靠编撰《括地志》受到了李世民不少封赏。

正是李世民在对待子嗣上不分清楚,在表面上过于看重李泰,又过于轻视和苛责李承乾。致使李承乾担心自己被废,李泰有了上位之心。

最后在候君集的鼓动,和长孙无忌这个李治支持者的运筹下。李承乾起兵造反,和父亲李世民走上了对立的结局。

儿子起兵逼宫,这对李世民来说自然是不可接受的。他想要寻求一个李承乾造反的答案,却在发问候,获得了一个“你当年又为何造反”的答案。

如果说李承乾的造反,只是伤了李世民的心。那这一句“你当年又为何造反”,则是给了李世民真实一击。

当年他的父亲李渊,正是优柔寡断。在长子和建国之功的他身上犹豫不决,最后导致了李世民屡次三番的遭受兄长迫害,为了自保他不得不实施了逼宫,杀死了两个兄弟。他当年在即位后,一直不曾理解李渊的行为,不懂得李渊为何不将自己立为太子。想要通过政绩,来让李渊认可自己。

结果是,李渊认可了。四夷被他扫服,海内安稳,草原人将他称作“天可汗”。可对于李渊当年在“立储”时的昏聩,却是始终理解不了。在朝政上,在国家上,李世民做的越成功,就越对李渊无法理解。

可到了今天,自己的儿子李承乾造反,亲口说出了那一句“你当年呢?”后。李世民理解了,他理解了当年李渊面临自己和李建成之间的困境。而当年李渊面临的那个问题,又再一次摆放在了他的面前。只可惜的是,他并不是李渊,没有一个李世民当儿子。

可以说的是,李承乾造反这一件事,让李世民在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了,这也导致了他心脑血管疾病的加重。之后,他虽在长孙无忌等人的运筹下,立了李治作为太子,可精神状态再也不回当年。

且在那个时候,李治还没有显露才能。在李世民心中,这还是一个比较懦弱的守成之君。这也就导致了李世民在步入晚年后,开始急切地为了让李治皇位坐的安稳而奔波。而这奔波的尽头,就是征讨高句丽。虽然最后以高句丽受到重创作为结尾,可精神已经受过重创的太宗,在历经领军作战的劳累后,身体的健康情况又是进一步的下降。

之后高血压状况加重,再听信方士说的话服用丹药,多加作用之下崩殂于世。实在是令人唏嘘不已。

结语

有趣的是,在李唐皇室中,以勤政为主要的好皇帝,往往就越容易得高血压。最后为了镇痛,导致泵中毒死亡。像是李世民的儿子李治,最后的死因也是和他爹相差不多。而会享乐得,像是李渊,和唐玄宗,这些位活得就很长了。

而有关于太宗死亡时凄凉,除开其死亡原因本身就足够让人叹惋得同时。武媚娘与李治在贞观22年就开始得勾连,则是又能让人感觉出一套家庭伦理系的悲观……

实在是不好评说。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860567.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