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的一天,北京市的一家殡仪馆正在举办一场追悼会,现场一片肃穆的气氛,来宾无不沉浸在哀痛中。
这不仅是因为要送别逝者,也是因为逝者是一位十分值得尊敬的人——他倒在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而就是在一片哀痛声中,人们忽然注意到了几个不寻常的身影,彼时的北京还有不少人认得出,这不是毛主席的女儿李讷吗!她怎么也来了?
其实不止是李讷,同来的还有孔令华、李银桥、李连成等好几个与毛主席有关系的人。这时逝者的同事才知他与毛主席的关系......
毛主席与他的卫士们
逝者名为赵鹤桐,是北京一位十分普通的老民警,平时兢兢业业,是党的好同志。可谁也没想到的是,赵鹤桐突然之间就发生了意外,医生说他是过度劳累而猝死的,这让人们颇感遗憾。
最让人意外的是,逝者的告别会上会出现几位不寻常的人物,他们无一例外都和毛主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似乎说明了赵鹤桐不一般的过往。
事实上,赵鹤桐确实有着一段不寻常的经历,因为他曾经是毛主席身边的一名卫士。所谓卫士就是贴身保护国家领导人的战士,这是一个相当紧要的身份。
而在最初的时候,我军还没有卫士制度,保卫首长的任务是由特务连来承担的,曾士峨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他曾陪着毛主席上井冈山,与叛徒陈浩作斗争,多次在重要场合负责保卫工作。
只可惜,曾士峨在第三次反围剿的战斗中阵亡了。毛主席在得知噩耗后十分悲痛,他愤怒地指责林彪:“你打红眼了啊!以后仗有的是打,哪能同意高级干部去拼杀?干部拼光了,革命还怎么搞?”
由此就可见,毛主席不仅能识人用人,也是一个十分重感情和惜才的人,要不然怎么会和林彪红脸。
其实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红军长征过程中的大渡河战役,敌人的飞机朝我军扔炸弹,其中一颗就丢在了距离毛主席不远处,关键时刻是一个叫胡昌宝的战士飞扑过来把毛主席压在身下。
毛主席得救了,但胡昌宝却被炸死了,清醒过来的毛主席一把抱住胡昌宝的遗体连声大喊:“小胡!小胡!昌宝!”但胡昌宝已经没有了动静,毛主席不禁失声痛哭。
这样说来好像成为一名卫士是件很危险的事情,但也并非如此,大多数情况下卫士都不会置身如此险境,所以卫士其实比战士更安全一些。
即便如此,还是有同志宁愿做战士而不想当卫士,这里的一个例子就是李银桥。李银桥最早是周总理的卫士,后来被毛主席调了过去,但他却因此和毛主席闹起了别扭。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李银桥当太久卫士了,所以他更向往真正的战场,也就不是很愿意当毛主席的卫士。可毛主席知道其想法后,不但没放他走,还一天都没跟他说话。
后来两人在一起聊天,李银桥的机敏让毛主席愈发喜欢,于是毛主席就提出借用李银桥半年,半年后就放他走。
但世事哪有一个定数,李银桥这一干就是十五年,并且一直当的是卫士长。
后来为形势所迫,李银桥终于要去基层工作了,两人都哭得稀里哗啦,李银桥就对毛主席说:“当初我不愿意来,你非要我来,现在我不愿意走,你又要我走!”
通过对以上三位卫士工作经历的勾勒,我们已经大致明白了,卫士是为领导人服务的群体,不过尽管他们在工作上是上下级关系,但互相之间的情谊也是十分深厚的。
尤其是毛主席时代,对卫士往往都十分情深义重。赵鹤桐也是从这个群体中走出来的,他又和毛主席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当赵鹤桐来到中南海
1930年,赵鹤桐出生在河北唐山一个贫农家庭,从小没读过书,过得都是苦日子。直到1947年,解放军来到他的家乡,十七岁的赵鹤桐于是参加了革命军队,成为四野某警卫团的一名通讯员。可以说,此时的赵鹤桐不过是一个基层小战士,看起来并不起眼。
不过,尽管没有读过什么书,但赵鹤桐为人机警能干,很受上级的认可。于是在渡江战役前夕,上级找到了赵鹤桐,并问他:“小赵啊,组织上有一个重要任务交给你。”
赵鹤桐连忙问:“什么任务啊?”
上级回答:“组织上准备调你去毛主席身边工作,负责保卫和照顾毛主席。”
一听是为毛主席工作,赵鹤桐顿时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但看到首长脸上肯定的表情,他知道自己没有听错。而在兴奋过后,赵鹤桐嗫喏地说:“我怕我干不好啊。”
上级也预料到了这一点,就鼓励他说:“组织上能选中你,就是认可你的能力,放心大胆的去吧,毛主席会喜欢你的。”
听到这,赵鹤桐才高兴地回答:“是,坚决服从组织安排!”
这样一来,赵鹤桐也就没有随着大部队南下,而是乘车前往北平准备面见毛主席。在见到毛主席的那一瞬间,赵鹤桐就知道自己来之前的顾虑都是多余的,毛主席远比他想象地要和蔼。
只见毛主席伸出一双温暖的大手握住赵鹤桐的手,然后微笑着问:“小鬼,你愿不愿意到我这里工作呢?”
赵鹤桐赶紧点头:“报告主席,我愿意,不过....”
赵鹤桐的神色再次迟疑起来,而毛主席已经看穿了他的心思:“你是担心做不好工作是吧?”
看着赵鹤桐惊讶中带着一些难为情的模样,毛主席再次用温和的语气对他说:“你参加过辽沈和平津两大战役,上战场你都不怕,我这里有什么好怕的呢?”
毛主席接着说:“你上战场是在为人民服务,到我这里当卫士也是为人民服务,这都是一样的嘛。你说对不对啊?小鬼!”
赵鹤桐的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他是真的被毛主席的幽默、亲切给感染到了,原先的紧张一扫而空。
之后,李银桥带赵鹤桐离开了毛主席的办公室,并为他安排好了住宿和培训等一应事务,只等其正式上岗。
这个过程也没有耗时太久,很快赵鹤桐就开始贴身为毛主席做事了。尤其是在当年的开国大典中,毛主席身后跟着的那个端着搪瓷茶缸的小战士其实就是赵鹤桐。
当时,赵鹤桐的身上还挎着一个背包,里面装的同样是毛主席的日常用品,包括一些食品。
毕竟毛主席身份特殊,那个年代也还潜藏着太多危险,所以一定要处处小心,外面的东西是不能乱吃的。
赵鹤桐表现地也很谨慎,在六个小时的活动里,他一直紧紧地攥着自己身上的背包,生怕出现什么状况。
在与毛主席的相处中,赵鹤桐也深切地感受到了伟人之所以是伟人的原因。有一次,毛主席瞅见了赵鹤桐的新鞋,他于是说:“小鬼,我试试你的鞋。”
赵鹤桐不敢怠慢,就脱了递过去。毛主席在试穿后发现很合适,就说:“嗯,不错,咱俩换换吧,我穿你这双。”
赵鹤桐很纳闷,就问:“主席,您的鞋不也是新的吗?”
毛主席摆摆手,说:“我就中意你这双,穿着舒服。”
赵鹤桐见状也没再说话,换上毛主席的鞋后就出门了,但他越想越觉得事情有古怪。仔细端详了自己脚上的鞋才发现,原来毛主席的这双鞋面料是绸布的。
赵鹤桐这才明白,毛主席哪里是觉得鞋不舒服,他是觉得自己的鞋太舒服、太精致了,对于向来注重与群众同甘共苦的他来说肯定感到不自在。
类似的事情还有不少,比如毛主席去外地视察的时候,放着好好的席梦思不睡,非要睡硬板床。用他自己的话来说:“钢丝床摇摇晃晃地,我不习惯。现在群众生活还很困难,我们也应该节俭些。”
正是从这些生活中的小事上,赵鹤桐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毛主席,不再只是画报上高瞻远瞩的领袖形象,同时多了一个克己勤俭的大管家形象。
最难舍是故人
在来到毛主席身边工作后,赵鹤桐成长了不少,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学习上都进益良多。
可就在1953年的时候,赵鹤桐却被告知组织上要安排他去人民大学工农速成中学的培训班读书。这固然是一件好事,但同时也意味着他要离开中南海与毛主席了,因而还是让赵鹤桐感到沮丧。
其实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很多人身上,包括我们之前提到的李银桥,他在建国初还曾主动要求去读书,只是等他去了所谓中央直属机关干部学校后才发现,那所学校条件又差、环境又乱,根本读不下去,大为失望的他只好重新回中南海工作。
与李银桥主动想去读书不同,赵鹤桐对读书这件事却态度消极,他起初没有同意,直到毛主席发话了:“年轻人需要多读书,多锻炼,这样才能有进步。你应该去报名,要好好学习,只要记得多回来看看我就行。”
至此,赵鹤桐才依依不舍的收拾东西离开了中南海。应该来说,赵鹤桐此次去读书不失为一个好选择,他不仅在学业上得到了大的进步,还结识了一个女朋友,有着很不错的收获。
然而,仅仅一年后组织上就再次找到他,并说:“上级希望你继续回到毛主席身边工作,你离开的这一年,主席的工作和生活很不适应。”
听了这句话,赵鹤桐归心似箭,没多久就办好手续回到了卫士的岗位上。而冷不丁再次看到赵鹤桐,毛主席惊喜的同时也很疑惑,他问:“你怎么回来了?”
赵鹤桐就解释说是上级领导要他回来的,但毛主席对此并不知情,他的脸颊顿时耷拉了下来,责问道:“你真的是太糊涂了。你不是在学校找了个女朋友吗?你现在回来工作,等人家毕业了,你们之间的差距就大了,人家还能愿意跟你吗?”
对此,赵鹤桐憨厚一笑,他回答说:“我和她讲好了,她在那边读书,我在这边工作,等她毕业了我们就结婚!”
毛主席这才转怒为喜,拍着赵鹤桐的肩膀说:“当初让你走,说实话我也舍不得,现在你回来了,我热烈欢迎。”
说罢,毛主席还特别吩咐伙房:“给他做几道爱吃的菜!”
就这样,赵鹤桐再次回到了中南海,他的回归也的确让毛主席的工作和生活更为放心。
不过,为了不耽误别人的前程,毛主席还是在1955年的时候决定送赵鹤桐出去读书。这次赵鹤桐不仅顺利完成了在工农速成中学的学业,还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
久别之后,毛主席还是会思念赵鹤桐,有次还专门让汪东兴送去了一封信,邀请他回中南海来玩。也是这一次回来,毛主席同时见到了赵鹤桐的女朋友王瑞珍,毛主席就邀请他们一起划船。
闲聊的时候,毛主席埋怨赵鹤桐:“我不请你是不是就不回来了,我看你是把我给忘喽!”
赵鹤桐赶紧辩白:“怎么会呢,主席的恩情我一辈子都忘不了....我只是功课太多了....”
毛主席听出了赵鹤桐语气中的拘谨,随即意识到事情不对劲,于是就问:“我看还有别的原因吧,快说出来!”
到了这地步,赵鹤桐才说了实话,原来他此前曾经给警卫部门打过电话,表示想要回中南海看看,但对方冷冰冰地回了一句“主席今天不会客”后就把电话给挂了,于是赵鹤桐也就一直没能回来。
毛主席听了很生气,他郑重地说:“你到这里是回家不是做客,这个他们是知道的,竟然把你挡回去,我一定要批评他们!”
赵鹤桐感觉自己闯了祸,赶紧为警卫部门的同志打圆场,好歹让毛主席平息了怒气。而不管怎么说,此次赵鹤桐回家还是让毛主席感到十分高兴,他们当天相处很愉快。
最后分别的时候,毛主席也一再叮嘱赵鹤桐:“一定要常回来看我!”后面的日子里,赵鹤桐也的确回来过,但这样的机会是很少的。
最后,在1976年的9月9日,已经在北京的公安部门工作好些年的赵鹤桐听到了毛主席去世的消息,那一刻他泪如泉涌。
回忆起毛主席,赵鹤桐曾经这样说过:“过去我在毛主席身边工作,天天都能见到他,那时候也只想照顾好他。但在离开之后,一想到和毛主席相处的日子,想到他老人家说过的话,就越发觉得毛主席的伟大。”
尽管离开了毛主席,但赵鹤桐始终牢记着他老人家的教诲,不仅在学习上勤奋努力,在工作上更是勤勉奉献。
于是在毛主席去世六年后,时年五十二岁的赵鹤桐因为连续工作了几十个小时,最终不幸倒在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故人们并没有忘记他,毛主席的女儿李讷、毛主席的大女婿孔令华、老领导李银桥都来送他最后一程,这也让更多的人意识到了赵鹤桐不同寻常的过往,让他的故事得以广为人知。
结语
作为一名普通的解放军战士,赵鹤桐的人生是幸运的,他遇到了自己人生最重要的一位导师。
毛主席请别人做卫士并不仅仅是找人为自己服务,同时给予了他们以成长的养料。这一点,不论是李银桥还是赵鹤桐都深有感触。
因此,在毛主席的身边工作的同志没有一个不怀念他老人家的,也没有一个不深受其影响,乃至于像赵鹤桐这样,为了工作而奉献了健康。在这里,让我们向老一辈的同志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