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8年朱元璋逝世, 同年浙江出生一男孩, 51年后为大明续命200年

陋室文史2024-07-10 15:06:26  58

明朝和宋朝是汉人王朝历史上的两个光辉,一个创造了经济之最,一个创造了武力之最。

明朝开国之初,曾有三千步兵力克蒙古5万骑兵的壮举,而宋朝亦曾有天下2/3 GDP皆出于大宋的壮举。

由此后世也将大宋的靖康之耻与明朝的土木之变混为一谈,不过有人指出,二者最大的不同,在于最终的结局。

大明之所以为重蹈大宋之覆辙,全部仰仗于一人之功,这个人就是于谦。

这个于谦从何而来?又为何成为后来明朝的诸国之石,他的未来又是如何?

于谦

这里要说的于谦可不是说相声的那个于谦,而是出生于明朝初期浙江出生的进士于谦。

1421年,年仅24岁的于谦高中进士。

他与寻常读书人不同,大多数读书人都奉行熟人社会,一上位之后便攀交关系送礼物。

如今的人情社会和这些人脱不了关系。

但是于谦的心中说的好听点儿叫刚正,说的不好听点儿,叫政治情商不高。

要知道古代为官者,如果不拉帮结派,轻则无法朝堂生活,重则直接含冤入狱被当成公敌打压。

很幸运的是,于谦生活在一个政治比较清明的时代。

三杨时代,是明朝历史上风气最好的一段时间,于谦恃才傲物,又不拉帮结派,使得他十分受到重视。

即便他每一次都空手来往,在三杨时代也没有受到非议,反倒是为他打上了为人廉洁,一心为民的标签。

朱瞻基时代,他曾跟随皇帝参与过平定叛乱,并且在整个战局中立下大功深受皇帝的重用。

随后因为一些其他的履历,于谦被提升为兵部右侍郎,在他的努力之下,所辖辖区面貌得以改善,居民生活情况以及腐败情况得以一荡。

最终,在朱瞻基最后的高光时刻,于谦被提升到兵部左侍郎。

只可惜仁宣之治,只持续了11年左右的时间,朱瞻基留给朱启镇的是一个国富力强,兵强马壮的大明,不曾想后者仅用数年时间,就将这些家底败光,还让许多有功之臣付之一炬。

土木之变

土木之变被认为是大明的耻辱,事件的起因要从瓦剌率兵袭扰大明开始说起。

北元分裂之后,一部分叫做鞑靼,部分叫做瓦剌,前者自诩为北元正统,由此没少受到朱棣的打击。

后来随着朱瞻基等人扶弱灭强的政策,鞑靼等部越来越弱,反倒瓦剌欺骗了大明,逐渐成长为了一只巨兽。

后来也先不满足当日被朱瞻基击溃,于是率兵来反攻。

此时明朝已经开始有了宦官专权的趋势,宦官王振受到朱祁镇的喜爱,于是便在王振的怂恿之下,贸然起兵。

整个大兵从准备到出征仅用了数十日,可以说无论是军队还是后勤都是草草上场,这在当时可是犯了兵家大忌。

可是朱瞻基的盛况在前,再加上朱祁镇没有什么战争经验,在王振的怂恿之下,挥下士兵只能迅速出征。

据称王振为了向乡亲们彰显自己的权威,甚至向皇帝建言,军队绕行,通过自己的家乡。

要知道此时也先的军队已经抵近大同,正是争分夺秒的时刻,大明军队却依旧在田埂上绣花,白白耽误了许多战机。

最终在出征路上连战连败,最终一路溃退到如今的土木附近,8万军队全军覆没。

大明的前锋军队被击溃,兵锋抵近至北京城。

此次朱祁镇出征,不仅带着大明国内几乎全部的精锐,甚至包括了一众文管,这令得京师守备力量无论文武,全部被涤荡一空。

朝中人心惶惶,不少人更是站出来提出要将首都南迁到南京,要知道北京是大明的京师,贸然搬迁大事必去,这个时候于谦站了出来。

正是在他的努力之下,大明未重蹈大宋之覆辙。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为大明续命两百年的功臣,他的人生却在数年后戛然而止。

杀他的正是那位朱祁镇。

于谦之死

大明精锐战将付之一炬,朝廷内外纷纷扰扰,就连孙太后等人都无力为之,唯独于谦站出来力挽狂澜。

一边劝郕王登基,另一边排兵布阵。

大明疲惫之军不到10万,于谦首先将山东南京被备倭军以及几十万运良军同时调往北京,同时积极诛杀王振的党羽。

为防止敌军绕过北京封锁长江,以前亲率部队位于九城门外,也正因如此,于谦成了京师保卫战的第一功臣。

为了扰乱大明内部,也先把朱祁镇放回京师,明朝果不其然开始内斗,在石亨三人的努力之下,朱祁镇成功发动夺门之变。

由于朱祁镇的复辟是不合法的,为了从法理上说的通,他们必须将之前郕王登基定义谋反。

所以即便明知于谦是人才是功臣,也必须要让他给朱祁镇的皇位铺路。

最终于谦被弃尸街头,家人全部流放,最终到明宪宗才得以平反。

于谦的横空出世好像就是为了完成挽救大明的使命,一如昔日洪武皇帝朱元璋横空出世,挽救中华民族的天下。

二人在1398年完成交接,一个离世,一个出生,一个重振中华民族,一个续命200多年。

如果没有于谦,大明将成为王朝最大的笑话,大明的皇帝们最应该感谢于谦,他没有让游牧民族彻底打断汉人的脊梁。

毫无疑问于谦是一个直生死于不顾,敢于担当的勇士,他一生不贪财,被抄家时家中一贫如洗,他没有对不起这个天下,而是这个天下对不起他。

结语

谋臣贼子,蒙冤八年,于谦如今早已离去,但他的精神却始终照耀后代,在那些灰暗的年代里,他是唯一的光芒,被封为举国敬仰的对象。

从今天来看,于谦的做法果然有不当之处,但为国衷心何过之有,错的不是他,而是那个时代,那个国家。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858803.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