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受到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邀请,杨昌济携全家来到北京居住,担任北京大学伦理学教授。
杨昌济
在此之前,杨昌济曾在湖南第一师范任职,与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成为师生,并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在杨昌济的推荐下,毛泽东进入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这对师徒在阔别数年之后再次相聚。
当时,杨昌济的女儿杨开慧只有17岁,因为父亲杨昌济的原因,他对毛泽东并不陌生,只不过早些年她还小,对毛泽东并无特殊印象。
不过,再一次与毛泽东见面时,杨开慧瞬间被毛泽东的书生气质和进步思想所吸引,而毛泽东也对聪明美丽、颇具上进心的杨开慧产生了爱慕之情。
一来二去,毛泽东与杨开慧确定了恋爱关系,两人时常在一起探讨马克思主义,在毛泽东的引导下,杨开慧焕发出了全新的精神面貌。
当时,杨开慧的母亲向振熙也在北京,作为毛泽东的师母,自然对毛泽东十分了解,也很赞同女儿与毛泽东交往。
向振熙,一个了不起的女人,她出身于书香世家,有大家闺秀的风范,也颇具眼光和见识。
嫁给杨昌济之后,向振熙生育了三个子女,除了儿子杨开智和小女儿杨开慧存活之外,还有一个很早就夭折大女儿杨智。
1902年,杨昌济获得公费赴日本留学的机会,但考虑到儿子和女儿都很小,便打算放弃资格。
向振熙
但是,深明大义的向振熙却告诉丈夫,让丈夫放心到国外留学,学成归国之后好报效国家,不必为儿女情长所累,家里自有她照应。
就这样,杨昌济离家去到日本,之后又到欧洲留学,这一走就是十几年,一直到1913年才回到湖南老家。
在此期间,向振熙过得十分艰苦,她既当妈又当爹,一手将一对儿女拉扯大,让孩子们学到了知识,也学会了做人。
后来,杨昌济带着全家迁到长沙,在湖南第一师范任职,结识了三位爱徒毛泽东、蔡和森和萧子升。
作为毛泽东的师母,向振熙给了这位学生应有的关照,而毛泽东对这位师母,就如同对老师杨昌济那样,也是充满敬佩之心的。
在北京的那段日子,毛泽东天天与杨开慧在一起,时常可以在故宫和北海桥头看到他们的身影,两人的感情也越来越浓厚,向振熙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杨开慧和毛泽东
然而,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分别的日子很快就到来。
1919年3月,毛泽东离开北京,到湖南长沙的修业小学担任历史教员,他与杨开慧分别时,约定以书信继续交往。
于是,两人时常给对方写信以表达相思之情,毛泽东亲切地称杨开慧为“霞”(杨开慧乳名为霞),杨开慧则称毛泽东为“润”(毛泽东字润之)。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杨昌济突然病重,杨开慧日夜照顾父亲,但奈何无力回天,第二年春天的时候,杨昌济就去世了。
这对杨开慧和毛泽东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对于向振熙而言,她的天都快塌了。
在毛泽东等人的帮助下,杨昌济的灵柩被运回湖南安葬,向振熙也带着儿女回到了湖南。
为了继续抚养儿女,向振熙很快就重新振作起来,由于杨昌济留下的财产不多,所以她开始精打细算,但也只能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以及供一对儿女上学。
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向振熙治家理财,可谓煞费苦心,但她没让女儿饿过肚子,也没耽误孩子们的学业。
不仅如此,向振熙还给了毛泽东很大的帮助,如果没有她,毛泽东的人生或许是另外一番景象。
毛泽东学生时代与母亲、弟弟合影
1920年年中,毛泽东准备兴办文化书社,从事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宣传等活动,但奈何经费不足,便打算放弃。
这个时候,向振熙慷慨解囊,从杨昌济同事们捐募的一笔奠仪费中拿出一部分,交给毛泽东兴办书社,解了毛泽东的燃眉之急,为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1920年冬,在向振熙的操持下,杨开慧与毛泽东结婚了,在此之前两人已经开始并肩作战了,从事反封建斗争,因此两人的结合,可以说是革命时期的爱情,羡煞旁人。
事实上,毛泽东当时进行的各种活动,是有一定危险性的,如果换成别人,未必会将女儿嫁给她。
但向振熙的厉害之处就在于此,她拥有超凡的眼光和远见卓识,她认为毛泽东日后必成大器,将女儿嫁给他,才是最好的选择。
只不过,向振熙猜到了毛泽东的未来,却没有猜到女儿的未来,这是她后半生最痛苦的事情之一,但并未后悔过。
毛泽东与杨开慧结婚之后,带着向振熙一起居住在清水塘,后杨开慧先后生下毛岸英、毛安青和毛岸龙,向振熙一方面抚养三个孩子,另一方面积极掩护女儿女婿从事地下工作,为毛泽东的家庭及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杨开慧与儿子合影
1930年10月,毛泽东的婚姻遭受了巨大打击,杨开慧在板仓从事革命工作时,不幸被湖南反动军阀抓捕,11月英勇就义。
那时候,向振熙刚好60岁,她得女儿的死讯后悲痛欲绝,泪流满面。
不过,还没从失去女儿的打击中缓过神来,向振熙就在党组织的安排下,护送三个外孙去了上海。
在安顿好三个外孙后,向振熙又回到湖南。
然而,由于局势变化太快,向振熙不但与三个外孙失去联系,就连女婿毛泽东,她也联系不上。
由于不知道毛泽东及三个外孙的生死,向振熙度日如年,承受了巨大的折磨和痛苦,加之她太过思念女儿杨开慧,所以她一下子苍老了许多,明明是六十岁的人,看起来却像是七十多岁的老妇。
后来,向振熙得知外孙毛岸龙病逝,她感到更加伤心了,但幸运的是,她的另外两个外孙都好好活着,而且女婿毛泽东也是安全的,这让她感到稍稍欣慰。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毛泽东在外从事革命工作,无法待在向振熙身边照顾,向振熙便一直在老家生活,与儿子杨开智和孙女杨展来往得更加密切。
但是,向振熙一直在牵挂毛泽东及两个外孙,时刻盼望着他们能回到自己身边。
1925年的毛泽东
然而,向振熙这一等,就是二十年,直到建国之后,毛泽东让毛岸英回乡省亲,她这才再次见到了外孙。
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毛泽东另外娶了妻子,也生育了其他孩子,但这不代表他就不认向振熙这个岳母了。
实际上,在毛泽东心里,也时时刻刻牵挂着向振熙。
原来,毛泽东的母亲去世得很早,加之向振熙给了他极大的关怀和帮助,所以他从娶杨开慧的那一天,就暗自决定将向振熙当做自己的母亲了。
只不过,由于革命工作的需要,毛泽东一直无法对向振熙尽到孝心,这件事让他一直很愧疚。
1949年8月,杨开智给毛泽东发去电报,告知杨老太太(向振熙)还健在的消息,毛泽东闻信后大喜过望,当即回了电报,说自己感到非常欣慰。
没过多久,毛泽东得知王稼祥的夫人朱仲丽要回湖南省亲,他便委托朱仲丽将一件大皮袄带回去给杨老太太抵御风寒,以及两件衣料给杨开智夫妇,同时带回去一封信,表达了对杨老太太的问候。
与杨老太太取得联系,让毛泽东顿感欣慰,因为他的许多家人和亲戚朋友,都在革命当中牺牲了,他的是亲人越来越少了,突然闻知杨老太太却依然健在,让他觉得实在不容易。
毛岸英与外婆合影
自那之后,毛泽东就更加牵挂杨老太太了,他将自己对母亲的炙热情感,逐渐转移到了岳母杨老太太身上,他时常托人去看望杨老太太,让杨老太太倍感温馨。
1950年,杨老太太即将迎来80大寿,尽管那时候毛泽东为了国家大事而焦头烂额,无法抽身前去拜寿,但他依然让大儿子毛岸英暂时放下手头工作,代替自己回一趟湖南省亲,顺便给杨老太太拜寿。
为了给杨老太太贺寿,毛泽东难得“阔绰”了一回,让毛岸英带去了两棵人参,这在当时显得弥足珍贵。
那时候,毛泽东告诉毛岸英,“这两棵人参,你外婆比我更需要。”可见他非常关心杨老太太的健康问题。
毛岸英回去后,杨老太太十分高兴,拉着毛岸英的手说,“别看你爸爸是个大人物,他也有赤子之心。过去我常给他做些好吃的,现在不能做给他吃了。”体现了她对毛泽东的了解和关怀。
按照毛泽东的嘱托,毛岸英不但给杨老太太拜了寿,还帮杨老太太解决了一些困难。
更重要的是,毛岸英这一次回湖南,算是在时隔三十多年之后,帮毛泽东与其岳母重新建立了关系。
毛岸英回京之后,向毛泽东汇报了杨老太太的情况,说杨老太太身体健康,心情也好,这让毛泽东非常高兴。
向振熙与家人合影
不过,毛岸英回京后没几个月,就奔赴了朝鲜战场,不久后英勇牺牲,起初毛泽东也不知道这件事,一直到第二年才被周恩来告知,毛泽东悲痛欲绝,却没有将这个消息告诉杨老太太,因为他担心杨老太太受不了。
第二年,毛泽东又让毛岸青回湖南看望杨老太太,并带去了礼物。
1955年,全国由供给制改为薪金制,毛泽东担心杨老太太的生活会受到影响,加之那时候杨开智也在外工作,不在杨老太太身边,他便从自己的工资里,每月拿出一部分钱,让人寄给杨老太太作为生活费。
一直到1962年杨老太太去世,毛泽东都在坚持给他寄钱。在此期间,哪怕毛泽东自己也出现了缺钱的情况,他也从未中断给杨老太太寄钱。
1960年,杨老太太90大寿即将到来,毛泽东非常重视,但奈何抽不开身,毛岸英早已不在,毛岸青又有自己的工作,他感到非常着急。
后来,毛泽东得知在京的杨开慧堂妹杨开英将要回湖南给杨老太太拜寿,他便委托杨开英带两百元钱回去给杨老太太,还说这二百元要么买东西,要么直接给杨老太太,由杨开英自己决定。
向振熙90大寿与亲友合影
当时,正值全国三年困难时期,全国人民都过得不富裕,毛泽东也过着节衣缩食的生活,舍不得吃和穿,衣服的补丁也是打了又打,却依然省出二百元给杨老太太拜寿,可见他对杨老太太的孝心有多大。
事实上,那时候杨老太太的身体已经不是太好了,但毛泽东坚持为她尽孝,让她顿感人生没有遗憾,也暂时忘却了身体的不舒服。
1962年春天,或许是隐隐感觉到杨老太太时日无多,毛泽东便让毛安青及妻子邵华回了一趟湖南,一则给杨开慧扫墓,二则让他们看望一下杨老太太。
这是毛泽东最后一次给杨老太太送去问候,因为就在当年11月,杨老太太就去世了,享年92岁。
噩耗传来,毛泽东极为悲痛,当即发了一封吊唁函给杨开智,以表哀悼,并附上500元。吊唁函全文如下:
开智同志:得电惊悉杨老夫人逝世,十分哀痛。望你及你的夫人节哀。寄上五百元,以为悼仪、葬仪。可以与杨开慧同志我的亲爱的夫人同穴。我们两家同是一家,是一家,不分彼此。望你节哀顺变。敬祝大安。毛泽东 一九六二年十一月十五日。
在这封吊唁函当中,毛泽东还提到,让杨老太太葬在自家墓地,与杨开慧合葬,因为两家人早已是一家人,不分彼此。
向振熙与儿子儿媳等合影
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会到毛泽东对杨老太太的牵挂和关怀,足见他对杨老太太的孝心。
在这份对杨老太太的孝心当中,还寄托了他对老师杨昌济的尊敬,以及对妻子杨开慧的思念,让人感动不已。
毛泽东对待杨老太太的态度,堪称古今孝道的表率,只得我们永远学习。